張玉琴
[摘要]中華傳統美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加強對初中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符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的要求。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傳授中華傳統美德,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特點決定的,也是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現實要求,它符合學生個人成長的要求,也符合現代教育目標的要求,是教學的教育性規律體現。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傳授;認識
中華傳統美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中國五千年歷史傳承與創新的優秀道德遺產,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加強對初中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學校德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符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的要求。因此,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傳授中華傳統美德,下面我談談對這一觀點的認識。
一、符合思想品德課程特點
1.從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性質、地位、目標、特性看,這一課程的教學離不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其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其課程總目標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性,著眼于學生成長,放眼于學生未來,可見傳統美德是其教學的一部分。
2.從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的內容呈現來看,中華傳統美德是這一課程的豐富資源。中華傳統美德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道德品質,“仁、義、禮、智、信”是它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資源深深融入了這些傳統美德的精髓。
例如“仁”,它從最初家庭成員之間、氏族親人之間要“親愛”,擴展到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再到為了維護“仁”,可以“殺身”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人教版(以下所舉都屬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珍愛生命》、八年級上冊《相親相愛一家人》以及《師友結伴同行》、八年級下冊《我們的人身權利》以及《我們崇尚公平和正義》、九年級《滿懷希望 迎接明天》,教學中無不體現了這種仁愛思想。
又如“義”,古人強調“義氣”,是指一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我們崇尚公平和正義》以及在法律知識的教學中這一思想內容時常涌現出來。
又如“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這樣的規矩,即“禮儀之規”。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素來享有美譽。集中體現這一思想教學的有八年級上冊的第七課《友好交往禮為先》,另外七年級上冊的《做情緒的主人》我個人認為也還是能結合這一思想內容進行教學的。
再如“智”,它指辨別是非、明善惡和知已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這是關于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是非、認識善惡這樣的聰穎、智慧思想的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七年級上冊教材內容實質上都是從認識自我的角度去展開,應該可以很好地和這一傳統思想道德聯系起來。
最后再看“信”,它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這樣的品行,即“誠信之品”。很顯然,與這一傳統美德聯系最密切的教材當屬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
當然,“仁、義、禮、智、信”這些內容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割裂的。但無論如何,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都離不開對中華傳統美德精髓的傳授。
二、符合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現實要求
1.從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性看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優秀的道德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結晶,它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十八大以來,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提倡“要成才,先成人”的觀念。對初中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2.從現實要求的角度看
當今社會存在不少道德修養缺失的問題,理想動搖、生活迷惘、誠信缺失、人心冷漠、校園暴力等一系列消極現象,讓當下的社會道德呈現出感動與痛感并存,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復雜圖景。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撐。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有力道德支撐,要從中華傳統美德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因此,我們不得不重視道德的教育,尤其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要學會將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以便學生從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三、符合學生個人成長的要求
初中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需要進一步學習正確處理與自我、與他人、與集體以及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學校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給予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思想品德課正擔負著這一重任。為適應初中學生的成長需要,思想品德課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相關內容,旨在促進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以及社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養高尚的品德,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中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對他的一種人生道德的投資”,這也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因此,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傳授中華傳統美德。
四、符合現代教育目標的要求
教育從簡單的教學變為學習,一種無所不在的學習,與社會、生產構成一種嚴密的系統,建立新的教育、科研和生產三者一體化,能根據需要定目標、設專業、選內容,變階段教育為終生教育,使教育在空間和時間上向人開放,向生活開放,以形成最豐富多采、靈活多樣的既有內在統一又有個人自由發展的教育形式,變知識教育為學知識、發展智力、培養人格的全面教育,使傳統、現實與未來在教育上逐步整合統一。教育是發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實現人的價值,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社會活動過程。現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自由意志、獨立人格、大愛情懷、創造能力、社會責任和幸福生活的一代新人,這同樣離不開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
五、符合教學的教育性規律要求
“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要想轉化為思想觀點,形成調節行為的力量,也是有條件的。這要看教學內容中滲透的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教學的老師,以什么樣的思想指導教學,在教學中能不能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思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能不能循循善誘,在情感上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產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的愿望并在行動中去產生道德行為,培養學生道德實踐的能力,形成學生良好的意志、性格。”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歷來都非常強調傳授知識與道德教育的關系。唐代韓愈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提高思想品德修養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中華傳統美德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非常重要的資源。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尤其要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傳授華傳統美德,小而言之是關乎到青少年的未來,大而言之則關乎到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讓我們一起努力,以便更好地勝任這項工作。
參考文獻:
[1]李曉東.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睢文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