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瀚月
[摘要]新常態(tài)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隨著微時代的來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也有了新的拓展平臺,那就是利用微時代的工具開展資助工作。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只有利用好微時代的傳播工具,完善新常態(tài)下資助育人信息化建設,才能在新的背景下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加快高校資助育人的發(fā)展步伐。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創(chuàng)新
在《2014年中國高校微博發(fā)展報告》中顯示,高校微博在2014年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各個高校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眾號的開通量比2013年增長了一倍,各大高校已經(jīng)跨進了微時代的大門。另外報告也顯示,大學生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絡的使用主力軍。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也必須融入到微時代的大潮中,以此更新工作服務觀念,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更好地為貧困大學生服務。
一、微時代的特征
在微時代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背景下,各方面的信息與數(shù)據(jù)進行高速度的處理和傳播,主要依靠電子信息數(shù)字化技術為支撐,運用文字、圖像、視屏等各種方式在新型的移動數(shù)字端進行實時互動。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作者微不足道的事情,發(fā)出微小的聲音,都構成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微民。微時代中即時的信息傳遞為個體提供了更為多變的交往內容,每個人都在與其它價值體系的調整中確定著自己的價值,擴展著微民的交往深度和廣度。
微時代下人們以短小的文章、精煉的語言進行文化傳播,各種形式的帶有實時性的“新鮮事”得以產(chǎn)生,各種現(xiàn)場互動體驗更加真實,裂變式的信息擴展、去中心化的趨勢明顯增加,這都是微時代下信息傳播的特點。但微時代的信息傳播也暴露了其缺點:各類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沒有加入到微民行列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到這個體系之外,群體的“信息繭房”效應突出帶來團體內部過分偏激的極端主義,信息垃圾帶來的信息過剩等。
二、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新方法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必須找準切入點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
1.推動學生資助工作資源共享
微時代高校資助工作如果利用好這一平臺,必將增加工作的公開透明程度,實現(xiàn)對工作的有效監(jiān)督和管理。另外,可以通過這一平臺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和資助中心的信息互動更加流暢,避免了“信息孤島”現(xiàn)象的發(fā)生,縮小了距離感。資助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可以借用這一平臺進行工作和互動,增加工作交流的渠道。
2.促進學生資助工作的多樣化開展
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由于在技術手段方面的約束,各類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到每一位受助者手中,各種資助政策、辦理流程等需要受助者主動尋找。而通過微博和微信,受助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接到受助信息,及時鏈接相關資訊進而提高整體工作效率。此外通過微博和微信這些平臺,學生可以組建各類微信群分享校內外工作崗位的信息和心得體會,幫助新入學的貧困大學生走出悲觀情緒,以全新的熱情投入到大學生活中。
另外,資助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可以參與到這一討論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受助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話題選擇和信息發(fā)布,同時也可以和每一位受助者搭建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一對一地進行輔導并不斷更新、反饋各類信息。
3.提升資助育人工作質量
常規(guī)的資助育人工作通常只具有經(jīng)濟功能,即給學生經(jīng)濟方面的支撐,但是這只是解決了高校貧困生的經(jīng)濟問題,并沒有解決隨之出現(xiàn)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有的學生的自卑心理、消極情緒等。而利用微時代這個平臺,工作人員在育人方面有所突破,利用微博或微信不斷點化、幫助學生走出困境,提高受助學生的心理素質。
4.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工作載體
高校資助中心可以利用微時代下的“微門戶”APP來實現(xiàn)資助育人工作載體的創(chuàng)新,可以在門戶顯著位置設立專題欄目,大力支持公益社團和公益活動,讓更多的想?yún)⒓庸媸聵I(yè)的高校學生參與其中,把參與公益事業(yè)與學分、獎學金相掛鉤,進而增加學生的誠信和感恩意識。另外,也可以利用這一平臺開展“微生活”欄目,突顯資助育人各方面的成果,推動高校資助育人的不斷發(fā)展。
微時代的到來,使高校資助體系日益走向成熟化。高校資助工作者只有融入微生活,用好微介質,構建微結構,增強微力量,才能在微時代為受助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加快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威.“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2]郭嫄.論“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創(chuàng)新[J]. 南方論刊, 2012,(07).
[3]萬美容,曾蘭.“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2).
(責任編輯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