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七年級教材中《雖有佳肴》一文,節選自《禮記·學記》。細讀《禮記·學記》全篇可以發現,教學相長其實有另外一層含義,即教學能否成功,實際一半看老師,一半要看學生。也就是說,教師、學生要各歸本位、各在其位。只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時做好,教學才會有效。
關鍵詞:教;學;教學相長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雖有佳肴》一文,節選自《禮記·學記》,選文如下: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閱讀課上,我們發現師生對“教學相長”的意義理解均有疑惑。學生普遍感覺篇中有關“教”的內容出現得十分突兀,難以領會其旨,并且質疑:如果說教學相長指的是“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那么“學”則與我相關,“教”則與我何干?教師的問題是:難道教學此篇是要指引所有學生也人人先學做教師,邊教邊學,以教促學嗎?如果要進行這樣的教學,還不如就讓學生把這個經典讀一讀,然后就放了,不做多少解讀為好。
教材編排這個篇目用意是什么?“教學相長”如何解讀?在備課反思中,我們首先把研究焦點指向了對“教學相長”中“教”字的認識,難道“教”不是“教”,還有其它新義?
“教”的解讀。其一:當“教育”、“教導”理解。教,上所施下所效也。[1] 意思是說“教”字的本義就是在上面的施教,在下面的效仿的意思。段玉裁注云:“上施,故從攴;下效,故從效。” 其二:言是傳,身是教。身體力行是教,以身作則是教,正身明法是教。其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2] 意思是說教是修道。其四:把知識和技能傳給人。
以上四例解釋比較典型地概括了“教”的本質意義和做法,但也證明了古往今來“教”就是“教”,而非其它,辟不出什么新意。只能再到“教學相長”中“學”字上做文章。
《學記》中對“學”的著述頗多。開篇便講:“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要抓好教育必須首先明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唯有“念終始典于學”才好。接著切入本篇,指出只有“學”才能明其旨,得其善,知不足,后反省,讓人獲得良性循環,走上奮發前進的康莊大道。篇末講:堅持學習的結果是“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3] ?這是學有成效的理想境界。要想達到這樣的化境,必須解決學者的“四失”,研究“比物丑類”等有效的學習方法,懂得“相觀而善之”,進而“善學”,并深諳“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的至道,愛上學習,終身學習。
《學記》中關于“教”,談了許多教師應該懂得的教育原則和方法,闡述了教育及教師的意義;同樣,關于“學”,也對學習要如何努力、如何才能學而得法,講清楚了學生、學習、學業是怎么回事。
《學記》大約寫于公元前的戰國末年,列于《禮記》一書49篇中,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文獻,是兩千多年前古人對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學校制度、學校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統論述。總的來說,《學記》通篇是基于“學”而談“教”,選文借引《兌命》“學學半”明確指出: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教”與“學”所占的正確的結構比例應該是一半對一半,任何只顧一頭的做法實際是不科學的,也行不通的。基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教材選篇中所謂的“教學相長”,第一要義其實是提醒辨別辦好教育與搞懂學生、學情之間的辯證關系,提醒不能荒疏了其中一頭,只有相輔才能相成,否則不能成事;其次,是教師的教要建立在自身不斷學習的基礎上,其中,不僅要有對自身知識素養的提升,也要明白“教學過程一半在教師的教,一半在學生的學”,“教與學并重”和“教與學相互發生作用”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因為教學能否成功,實際上一半看老師,一半要看學生。
至此,在本篇的教讀中,我們對“教學相長”的理解豁然開朗:所謂“教學相長”的確指的是“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但根本不是要我們大家在學習之前“人人先學做教師,邊教邊學,以教促學”;也完全不是要所有教學人員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個個先去做學生,來以學促教。“教學相長”中“教”與“學”不能單純理解成“教”的行為與“學”的行為,因為《學記》中“教學相長”的本義是強調“學學半”,即其一可以理解成:教師雖然以教人為主,但遇到困難的時候還需要補修學業(不排除從學生一頭取長補短)以求精進,所以教師也是教人與學習各占其半。其二可以理解成: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半對一半,把兩個一半的工作做好了,教學這個整體才能做成功。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即以教師“教學相長”的成功作為學生的研讀范例,啟迪學生意識到“教學相長”的重要性,亦即學生的學習雖然必須依賴于教師的引導,但教師的作用也僅僅占了一半,想要搞好自己的學業,一味依賴老師的教是不行的,還必須靠學生力學、樂學、善學,正所謂“弗食,不知其旨”;“弗學,不知其善”。這不正是剛升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在學習轉型期內必須首要掌握的知識嗎?通過教學本篇《雖有佳肴》,通過正確解讀“教學相長”的意義,學生完全可以認識到這個道理。
看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安排學習節選自《禮記·學記》的《雖有佳肴》一文,非常恰當,我們的學習目的也絕不止于讓學生讀一讀,實際也可以悟一悟,關鍵看教師對“教學相長”的意義作何解讀。
參考文獻:
[1] (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 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斌(1971— ),男,浙江省海寧市長安鎮鹽倉學校一級教師,全國幸福教育聯盟教師發展中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