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珊珊
作為首例拆VIE架構在A股IPO的標桿范例,暴風科技就像燈塔一樣照耀著其他想回歸A股的公司們。畢竟,暴風上市后獲得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幾十個漲停板讓人有目共睹且充滿艷羨。
“暴風上市迎來了巨大的機會。有些事情是改不掉的,比如暴風選擇視頻的領域,但是上市以后可以把目標擴大,把視頻換個詞叫娛樂,把地理范疇換個詞叫全球。全球大娛樂涵蓋了視頻、音樂、小說、游戲以及更多跟娛樂相關的互聯網服務,整個的目標范疇不是百億,也不是千億,就是萬億。”暴風科技CEO馮鑫如是說。
10個月拆VIE,5年方回歸
事實上,暴風一度有赴美上市的打算。公開資料顯示,2005年8月,馮鑫團隊注冊成立了酷熱科技。2006年5月,著手搭建VIE架構,2007年1月成立暴風。
當時,國內在線視頻行業的商業模式就是提供免費的內容吸引用戶,然后將注意力出售給廣告主賺錢。2008年,隨著優酷土豆、騰訊視頻、愛奇藝、樂視、搜狐等等競爭對手崛起,視頻行業開啟版權價格戰。即便是得到巨額融資支持的暴風,也已無法進入網絡視頻行業第一陣營。
于是,從2010年8月開始,暴風科技開始拆除VIE架構,為在國內上市做準備。歷經了談判、簽重組協議、審批、股改等程序,10個月后完成了整個VIE架構的拆除工作。
據馮鑫回憶,雖然VIE拆除用了10個月,但A股新股審批停了兩年半,一直到2014年春天才重新開始審批。所以,從啟動回歸到最終上市,實際上用了五年時間。
現任經緯中國董事的曲靜淵,是當年具體操作暴風回歸的CFO。他曾表示,回歸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讓各方利益都不要受到傷害,以及對公司的核心團隊做好激勵,因此管理層的股權安排至關重要。根據《關于北京暴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律師工作報告》公示, VIE拆除前暴風網際股東酷熱科技、韋嬋媛、馮鑫分別擁有股份92.5%、5%、2.5%。拆除后,引入金石投資等機構投資人、蔡文勝等自然人投資者、融輝似錦、瑞豐利水、眾翔宏泰三家企業等。截至暴風上市前,馮鑫自有股份28.4%,三家有限合伙企業共涵蓋113名高管及員工,合計持有股權7.26%,馮鑫最終成為暴風科技的最大的股東。據悉,這樣的安排是為了確保馮鑫對公司的控制力和穩定性。
關于國內上市需滿足利潤指標這一條,馮鑫介紹,暴風科技的策略是把成本重心放在播放體驗和瀏覽體驗的技術創新上,在內容上是固定預算參與。所有的采購都是通過數據系統決策,同時不與其他視頻網站爭首播、獨播。
上市后的“聯邦生態”
在上市之后的首次戰略發布會上,馮鑫首次提出了“全球DT大娛樂”戰略,DT大娛樂戰略,涵蓋DT大數據、服務多元化、商業模式多元化以及全面國際化四個方面。暴風科技將從一家網絡視頻企業全面轉型為DT時代的互聯網娛樂平臺,同時發布全球牛人招募計劃。
在暴風科技披露的2015年上半年財報數據中顯示,暴風科技2015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1,655.21萬元,同比增長26.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9.94萬元,與第一季度相比,凈利潤扭虧。其中,最顯著的是品牌廣告增長36%。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時間,暴風科技一躍成為創業板明星,不斷推出新業務。從過去單一的在線視頻服務業務延伸到為VR(虛擬現實)、TV(電視)、秀場、視頻、文化五大業務群,構建暴風聯邦生態版圖。馮鑫稱,五大業務板塊各自擁有獨立的發展方向,并保持同類唯一、同類優先和原生互助的游戲規則。支持各板塊未來單獨上市。“未來暴風還要做互聯網教育、醫療甚至金融業務,當整個生態可以影響到1.5億人,它的規格就可以媲美BAT,暴風將會有翻盤樂視、優酷的機會。”
在馮鑫看來,聯邦生態的第一個關鍵原則是資本層面的結合;第二個關鍵原則是獨立發展,第三個關鍵原則是理性使用生態資源相互支持協同發展,遵循同類唯一、同等優先和原生互助的的原則。“暴風的根基是用戶流量,而不是版權。基于流量優勢,暴風可以納入更多業務。但前提是基于資本聯系,否則就沒有深度合作可談。未來暴風將學習騰訊模式進行投資,多采用參股方式而不做大股東。”
今年7月6日,暴風科技、日日順、奧飛動漫、三諾數碼影音四家公司聯合召開發布會,宣布成立合資公司。根據協議,四方將通過在內容制作、內容播放、硬件研制、物流服務等方面的資源對接,共同探索“互聯網+產業”的合作模式。
馮鑫認為,“互聯網+”一定要背靠實體產業有價值的核心競爭力,并徹底完成三個改造:一是以互聯網的海量用戶為基礎,二是以互聯網品牌為訴求,三是以互聯網資產為定義。
質疑之聲
暴風科技招股書顯示,2011年至2013年,暴風影音通過貼片、彈窗、Tips、文字鏈等方式進行的廣告信息發布與推廣業務帶來的收入,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93%、99.95%、99.82%。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暴風科技盈利來源單一,對投資人來說風險太大。此外,受愛奇藝、優酷、樂視網等競爭對手擠壓,暴風未來在視頻行業能夠獲取的市場份額及利潤將會越來越少。最好的結果是,在新推出的幾項業務中,增加暴風科技的想象空間、盈利渠道,進而打動投資人長線持有。所以暴風魔鏡、暴風TV和秀場業務應運而生。
業內質疑的是,新市場都存在大大小小的諸多問題。虛擬現實的大方向沒錯,但虛擬現實市場究竟要多久才能成熟?沒有人能夠確定。
暴風科技上半年研發投入6281.82萬元,同比上升54.95%,主要投入“暴風魔鏡”“云視頻”等項目。其中,暴風魔鏡項目上半年投入金額1846.78萬元。馮鑫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暴風魔鏡項目2016年還會進一步加大投入。
截止目前,暴風魔鏡是國內用戶人群最多的虛擬現實設備,累計銷量超過30萬,已經搭建了一個包括軟件、硬件、內容等在內完整的VR平臺。
VR是一個非常吃資金和技術投入的項目。從谷歌的VR眼鏡、到Oculus的VR頭盔,包括微軟、索尼、三星都已經開始在VR項目上進行了大量的投入。
從國內的VR資本布局來看,科技無疑是非常領先的。但能不能長期保持這一領先態勢,會不會被外來VR硬件干掉,這個現在誰都說不好。而像小米、樂視這些天生骨子里就具有硬件擴張基因的公司,會不會也很快跟進,更不好說。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暴風推出這一產品并不會在硬件收入中獲得較高利潤,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魔鏡切入內容增值服務。目前其他公司對虛擬現實業務尚處于觀摩狀態,一旦市場起來了,最終的利潤極有可能被游戲CP和擁有大量版權的視頻網站拿走。
互聯網電視是視頻網站普遍認可的一條發展之路,但是受限廣電規則導致大部分視頻網站對此都是觀望態度。
業內分析,小米和樂視的電視大戰無形間提高了互聯網電視的進入門檻,內容的豐富程度成為互聯網電視的首要標準。暴風TV在內容、硬件等方面的短板無法在短時間靠合作填補。除日日順之外,很難想象三諾數碼和奧飛動漫能夠給暴風TV帶來什么幫助。
至于風秀,雖然秀場業務的盈利能力十分強勁,但市場競爭過于激烈,發展空間被壓縮。而且風秀的平臺模式對主播數量形成限制,同時缺乏草根主播的土壤,能否有圍繞用戶群體更多的盈利模式,需要時間驗證。
面對質疑,馮鑫表示,“暴風創業十年總結了三點經驗:第一,創業要選足夠大的視角;第二,要有足夠多的資源,最重要的是資本和資金;第三是足夠優秀的人才。我們只要真正將產品做到極致并提供真正貼心的互聯網服務,市場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