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蓮
(青島濱海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民辦高校大學英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及與成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王蓮蓮
(青島濱海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國內外針對自主學習的概念,理論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對自主學習與英語成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較少。本研究采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定量定性研究,一方面對民辦高校的大學英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做一個全面的調查和分析,得出民辦院校的自主學習意志與能力之間存在差距,自主學習能力中等偏低。另一方面對大學英語四級成績與自主學習各項的相關性做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自主學習意志與英語成績未呈顯著相關,但與自主學習能力及能力的各項呈顯著相關,且呈正相關。基于對研究結果的分析,本文提出民辦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要加快教學模式的轉變,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的目標之一,同時,建議實施元認知的的培訓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建議。
自主學習意志;自主學習能力;大學英語成績;相關性
自Henri Holec(1981)在其著作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自主性與外語學習》提出“自主性”的概念以來,“學習自主性”在外語學習和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研究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成為當代英語學習理論研究熱點。當代的外語學習理論越來越多地強調學習者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即學習者的“自主性”,如學習者有自主承擔學習任務的愿望,能自主組織、管理和監控自己學習的能力,以及實施自主學習的能力。龐維國(2001)在《論學生的自主學習》一文中指出“在教育學領域,研究者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重點探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教學方法。在心理學領域,研究者側重于考察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各種因素,以及自主學習發生、發展的內在心理機制。”2006年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就將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對自主學習的描述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在外語教學領域對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從初期對自主學習理論概念性的介紹與研究,到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和其必要性的探究再到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模式的探討,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國情、教學對象和實際教學手段的不同,國內外對自主學習能力的描述不盡相同,對自主學習能力的量化考查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Holec( 1981: 3) 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take charge ofone's own learning) 。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確定學習目標; 第二,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 第三,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 第四,監控學習過程;第五,評估學習效果。Holec將自主學習主要界定為一種“能力”。
D.Litfie (1991)界定為“一種獨立的、進行批評性思考、做出決定并能實施獨立行為的能力”。他認為,自主學習能力“主要是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心理聯系”。可見,相比于Holec ,D.Litfie更傾向于從自主學習者心理的角度來界定它。
Little wood(1996)認為,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習者獨立做出選擇的愿望和能力”。所謂愿望,是指學習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動機和信心;所謂能力,是指既具備為自己的學習做出選擇的知識,又具備為能夠執行自己選擇的技能。可見,Little wood則是從能力和心理兩個方面來界定自主性學習。
Benson (1997:25)認為,語言學習的自主性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自主學習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行為和技能;第二,自主學習是一種指導自己學習的內在的心理動機;第三,自主學習是一種對自己學習內容的控制。Beson 的定義相對于前者除了能力和心理的層次外,又增加了實施行為的層次,即對學習內容的控制。
隨著對自主學習研究的深入,國內的學者對自主學習也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和探討。如徐錦芬(2004)認為,“在我國英語教學環境下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應該涵蓋五方面內容:(1)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2)確立學習目標與制定學習計劃;(3)有效使用學習策略;(4)監控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5)監控與評估英語學習過程。”如胡杰輝( 2011) 則傾向于將自主學習能力看作是一個由自主學習意志和自主學習能力構成的二維概念。與二維概念相對林莉蘭(2013)則提出一個三維概念:認為自主學習能力是由自主學習心理、能力和行為構成的。
(二)自主學習與大學英語成績的相關性研究
國內外對自主學習與外語學習成績的關系也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爭議也頗多。大部分學者認為自主學習與外語學習成績有密切的關系,并進行了相應的實證研究。但是此類的實證研究較少,且有些研究也表明外語學習成績與自主學習能力相關度不大。
為了進一步論證自主學習和大學英語學習成績相關性的問題,本研究對民辦院校大學英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做一個全面的調查,并且期待證明自主學習能力與大學英語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從而為后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提供實踐依據。由于國內外學者和專家對自主學習能力構成因素分歧較大,考查和量化自主學習能力量表的構成因子也有很大的不同。本研究在參考和對照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自主學習意志和自主學習能力兩個維度設置了自主學習能力調查問卷,以全面有效地調查民辦院校的大學英語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論證以下問題:(1)民辦院校大學英語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如何?(2)自主學習能力是否與大學英語成績顯著相關,且呈正相關?如果兩者顯著呈正相關,大學英語成績與自主學習能力各構成因子的具體的相關情況是怎樣?呈怎樣的規律性?本研究選用的英語學習成績主要采用的是大學英語四級成績(CET-4,2014年12月份)。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主要是問卷調查和訪談。問卷調查采用問卷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要求調查對象填寫專業、學校和四級考試成績(2014年12月份)等信息。第二部分是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的調查。因為國內外對自主學習描述不盡相同,因此對自主學習能力構成因素的界定也有很大的不同。本研究在大量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主張從自主學習意志和自主學習能力兩個維度來描述自主學習。編制的自主學習量表共有60題項,調查表使用Likert五級量表形式,有“完全符合”“符合”“比較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種回答,每一種回答分別對應5、4、3、2、1 分,所得到的總分越高,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共發放問卷232份,收回226份,有效問卷為222份(其中有9份問卷為大學英語四級成績缺失問卷,因此含大學英語四級成績的問卷213份),問卷采用無記名答題。
自主學習意志主要從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兩個方面設置問題,對應的題項分別是題項1-4和5-12,題項設置參照胡杰輝(2011)和林莉蘭(2008,2013)編制的自主學習量表。自主學習能力部分分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計劃(對應項為13-22項)、學習策略(對應項為24-43項)、學習監控(對應項為44-54項)、學習評價(對應項為 55-60) 共 5個分因子變量。學習自主能力的題項是在參照徐錦芬等(2004)編制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查量表改編而成,而學習策略部分題項是在參照Oxford (1990)編制的語言學習策略量表SILL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經內部一致性檢驗,量表各部分的Chronbach α系數均大于0.85,量表整體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hronbach α系數為0.942,說明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問卷結果均使用統計軟件SPSS18.0 進行數據錄入、整理和統計分析。
訪談采用一對一的結構式訪談,訪談的對象是36名大學英語A班的學生,男女學生的比例1:1。訪談的問題跟問卷調查同步,圍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展開。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對象是來自于本校的非語言類專業的232名大二A班學生,他們學習大學英語已有三個學期,且已經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2014年12月份)。相對于B班同學,A班同學有著較為扎實的英語學習功底,整體上是我校在大學英語學習方面層次比較高的一個群體,同時,A班大學英語平均每周課時要比B班多兩個課時。
(一)自主學習相關情況的分析
從表1上可以看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屬于中等偏下水平(均值為3.09),這個值是低于張立新、李霄翔所調查中的中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均值(均值為3.378),更低于林莉蘭(2008)對大學新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的均值(其分量表的均值為3.8,3.5,3.3),說明了民辦院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相對較弱。一方面,民辦院校學生在入校時學習尤其是外語學習綜合能力相對較弱,缺乏學習自信心和自控力,學習目標不明確,更缺乏相應的學習策略。另一方面,雖然民辦院校在英語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由于受外部和內部資源條件的限制,改革成效不大,教學模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如大學英語課堂,還是以教師傳輸式講授為主,而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嘗試較少。教育部自2006以來已經明確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之一,因此,民辦院校要加快教學模式的轉變,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表1
其次,從自主學習情況各部分來分析,均值最高的是自主學習意志(均值為3.39)。Littlewood (1996)認為,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習者獨立做出選擇的愿望和能力”,即自主學習意志和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意志主要指自主學習動機和信心。同時,littlewood 指出自主學習動機越強,自信心就越強,學習者就更能有效地調動知識和技巧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因此,自主學習意志和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表1中,自主學習意志的均值表明學生有較強的學習愿望和動機。在訪談中,55%的同學表示“學習英語不是單純為了修學分,或因為它是選修課,而是為了能用英語進行交流。”有的同學還表示,學習英語是為了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等。有67%的同學認為“自己能把英語學好,學生應該提高自己的英語學習興趣,”并認為“在老師的指導下,相信能克服英語中的困難。”量表和訪談都表明,A班學生有著相對較強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這也說明了民辦高校的學生也已經具備開展自主學習的主體意識和心理準備。這一結論與林莉蘭(2008)大學新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中關于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結論是一致的。
自主學習情況調查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各部分均值接近,但整體明顯偏低,說明學生雖然具備自主學習的主體意識和心理,但卻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即學生在選擇自己學習的內容的能力不足和缺乏實施這些選擇的必備技能,具體表現在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缺乏計劃性、目標性,學習策略貧乏,也不能及時、有效地管理、監控和評價自己的學習。尤其是在學習目標內容和計劃這項,均值最低(均值為2.99)。同時也通過訪談發現,絕大部分同學不會有針對性地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目標,英語學習只是跟隨著老師上課的進度走,也不會去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有作業就去做,沒作業就不會主動去學習。同時絕大部分同學對每節課、每個單元的重點、難點和學習目標都非常模糊。老師上課一般都是先導入課文然后再是知識點的講解和作業布置,很少主動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難點、重點向學生進行介紹,這一點也暴露了我們在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疏漏。訪談中也反映出學生對學習策略的概念比較陌生,稍微了解的同學將其理解為自己有限的學習方法。這一點也說明了我們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知識性的傳授和講解,而對學習技巧和策略的培訓則較為忽視,這一點已經在徐錦芬等人(2004)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中所證實。
表1中也可以看出,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監控能力較弱,不能有效地對自己的學習結果和學習策略情況進行評價,因此,也不能及時根據學習結果調整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從而更有效地檢測和更新自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來越受到監控者的重視,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適時培養學生監控評價自己學習過程的能力。文秋芳(1996)指出“為了幫助學生提高方法的有效性,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多使用管理策略來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因此,實施元認知策略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策略意識,并獲得和養成對自己過程進行計劃、監控和評價的技巧和學習習慣。
(二)自主學習能力與英語學習成績相關性分析
自主學習能力與英語學習成績是否有顯著的聯系,很多國外的學者對此進行了闡述,也存在較大的爭議。如Risenberg 、Zimmerman(1997)研究了兩者之間的關系,認為如果自主學習能力能促進英語學習成績的話,那么自主水平較高的英語學習者在以后的英語學習中能取得成功,而自主學習水平較低的英語學習者則在將來的英語學習中可能失敗。國內的一些學者也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是不統一。為了證明自主學習與英語學習成績是顯著相關的,本研究中的外語成績采用了四級成績(2014年12月份)。222份有效問卷中,有9份四級成績缺失,將剩下的213分按照四級成績分成高分組和低分組,對這兩組的自主學習的情況進行了均值比較見表2。

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高分組不管是在自主學習意志還是自主學習能力各項的均值均高于低分組,而高分組總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均值(3.11)也是高于低分組的(2.89)。因此,我們是否可以得出結論自主學習能力越高,外語學習成績也就越高?自主學習能力與外語學習成績是呈正相關?自主學習的各分項與外語學習成績是否也相關,且呈正相關?為此使用SPSS18.0對問卷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表3
1. 自主學習意志與英語學習成績未呈顯著相關
由表3可以看出,自主學習意志與英語學習成績(CET-4)的皮爾遜系數值為0.112,P 值為0.103,明顯大于顯著性水平0.01,說明自主學習意志與英語學習成績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同時,也說明學生即使具備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心理,英語學習成績也不一定會好,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同學具有很高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成績卻總是上不去。
2. 自主學習能力與大學英語學習成績呈正相關
由附表1可知,大學英語四級成績與自主學習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四個部分都呈顯著相關,且呈正相關。自主學習能力分項中相關程度最大的是學習評價。學習評價指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程進行評估并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學習進程所采用的策略進行調整的情況。而學習評價尤其是自我評價對自主學習能力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它決定了學習者是否能根據自己判斷采取積極的態度促進英語學習,是否能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及時發現自己外語學習中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學習策略,進一步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郭燕、秦曉晴(2010 )在研究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指出:“中國學生常常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成績水平評價過低,這往往會給學習者產生消極的心理,從而形成外語學習的心理障礙,如學習者會有沮喪、不自信,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影響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此外,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比較注重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應該是最了解自己學習狀況的人,而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評價較少,造成學生就不能及時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反饋和反思,從而調整自己學習策略和方法,也不能及時從其他學習者那里取長補短,從而會使外語學習成績提高緩慢。因此,教學過程中,要相應地增加此方面的環節,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進行自評和相互評價。
通過定性定量調查研究表明,第一,民辦院校的大學英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中等偏低。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的心理和主體意識,但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愿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對此,民辦院校要加快教學模式轉變,完成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新模式的轉變。
第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講授,還應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長期的教學目標,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計劃、目標制定的指導,強化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同時,授課過程中更要向學生明確授課的重點和難點,從而使學生有計劃、有目標、有重點地投入到英語學習當中去。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適時地監控和評價,除了教師對學生的常規評價,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定期為學生提供英語學習心得等交流機會等。對此,研究者建議對學生實行元認知策略的培訓。國內外的實踐和研究表明,元認知策略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也有利于我們教學模式的轉變。
第三,自主學習意志與英語學習成績未呈顯著相關性,而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各部分均與英語學習成績呈顯著相關,且是正相關。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僅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自信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更應加強學生對選擇學習內容和獲取學習內容技能的指導。
[1]Benson.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Littlewood.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2001:71-94.
[3]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4]O Malley J M,A U 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Oxford,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NewYork:Newburg House,1990.
[6]Wenden,A.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M]. 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91.
[7]Zimmerman B J,Risenberg R.Self-regulatory dimensions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motivation[M].Salt Lake City:Academic Press,1997.
[8]郭燕,秦曉晴.研究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6):66-71.
[9]胡杰輝.外語自主學習能力評價——基于二維模型的量表設計[J].外語界2011(4):12-17.
[10]林莉蘭.新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結構分析與研究[J].外語界2008(5):91-96.
[11]林莉蘭.基于三維概念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量表的編制與檢驗[J].外語界,2013(4):73-80.
[12]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2):78-83.
[13]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第2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4]文秋芳.傳挽和非傳統學習方法與英語成績的關系[J].現代外語,1996(1):37-43.
[15]徐錦芬,彭仁忠,吳衛平.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查與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64-68.
[16]張立新,李宵翔.中國——西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比調查研究[J].外語界,2004(4):15-23.

附表1
G642
A
1673-0046(2016)12-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