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于林
?
淺談二級分行職能部門如何防控操作風險
□徐于林
摘要: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內部監督體系中,二級分行職能部門的盡職監督是防控操作風險的重要手段。但是長期以來,各職能部門由于受體制機制的影響,基本是按照條線管理的模式來開展盡職監督,各部門盡職監督的深度與廣度差異性較大,對防控操作風險起到的作用也不一致。本文對二級分行各職能部門盡職監督現狀進行分析,探索推動各職能部門防控操作風險能力提升的對策。
各業務部門操作風險管控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管控對象的一致性。分析全行各業務部門操作風險防控的現狀,其管控的對象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資金流、實物流與員工行為。資金流是指各種產品、內部交易等產生的資金流;實物流主要包括:現金、貴金屬、重要空白憑證、有價單證、各種業務、行政印章、各種檔案等;員工行為是指各業務條線員工的行為,特別是一些重要崗位員工的行為,是條線盡職監督管控的重點之一。二是各業務部門操作風險的防控正在實現兩個轉變:第一是從過去的現場監管向現場與非現場結合轉變,且非現場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這也是金融業務電子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要求與現實選擇。面對龐大的數據信息,靠現場查是很難發現疑點的,必須借助于科技手段,后臺抓取數據進行監控、分析等,才能逐步提高監管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包括運營在線監管、信貸在線監管、風險部門的風險預警等等。第二是從事后監管逐步向事前、事中與事后監管相結合轉變,且事前,特別是事中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包括運營后臺中心的建設,如集中授權中心,財會、信貸審批的電子化操作等。尤其是通過核心系統不斷改造,能前移的監管手段也逐步嵌入到核心系統,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是過去聯行業務出的案件特別多,系統嚴格控制后,這方面的案件大幅下降。
各業務部門操作風險管控的不同點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運營、信貸、保衛等部門在自身監管方面有傳統優勢。這三大業務領域在制度安排、崗位設置及監管方式等方面比較有經驗,監管成效也是顯著的。而公司、機構、零售、電子銀行、國際業務等前臺部門的盡職監管往往是應付式的,沒有作為自身的主業之一來管控,效果明顯不如傳統的業務領域,或者說有效的監管模式尚未形成。二是運營、信貸、保衛等部門,在風險管控方面既注重過程控制,又注重結果控制,比如運營“三化三鐵”的驗收等工作,通過各行過程控制的情況來進行質量評價,力度越來越大。而公司、機構、零售、電子銀行、國際業務等前臺部門往往比較注重結果控制,相對輕視過程控制,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例如,客戶的原件審核有時需前臺部門上門進行真實性核查,但實際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果出現企業內部矛盾、財務人員做鬼等情況,均有可能將風險轉嫁給銀行。在營銷客戶特別是大客戶時,銀行往往比較弱勢,客戶的配合程度不高,柜面由于壓力較大,也會使過程控制流于形式,容易釀成風險。
(一)運營條線存在“三多”。
即人員多、環節多、風險點多,管控難度比較大。客觀上所有人員的素質不可能“一刀切”,又有那么多管控環節,風險點也比較多,管控的難度相對比較大。
(二)電子化程度不斷提高。
各種各樣的操作應用系統,特別是核心系統涉及的維度比較多,包括客戶、產品、服務、控險,系統內、跨系統等,而且所有外圍的操作系統其核心數據要對接生產系統。所以形成了核心系統龐大且復雜的結構,資金流向越來越難識別。過去在業務憑證上一看,基本就知道這筆資金的來龍去脈,現在的憑證上會計分錄均沒有,一筆賬要查清楚流向比較困難,風險監管的難度在增加。由于資金流向識別能力降低,往往需要借助后臺響應才能解決,必須通過建立后臺監督大數據模式,形成多個部門共享、聯合監督的數據平臺,才能達到最佳監管效果。
(三)實物流監控存在一定的難度。
現金、貴金屬、重要空白憑證、有價單證、各種業務印章、行政印章、各業務部門的檔案等,這些實物流主要還是依賴人工現場監管,很難做到全流程控制,也是當前監管的一個難點。如對業務印章的監管,實行柜員制以后,柜員單人使用的業務辦訖章就很難管控。
(四)信息不對稱。
信貸業務管控的難點主要是信息不對稱,尤其是誠信度不高的區域與客戶,加之一些銀行內部人員為了完成信貸投放任務,有時甚至幫助客戶編制虛假信息,這就更增加了信用風險管控的難度。在客戶到銀行柜面辦理業務時,也存在客戶身份信息識別、法人的真實意圖表示等信息不對稱問題,特別是銀行在面對一些大客戶時,往往比較遷就,給操作風險留下隱患。
(五)員工行為管控的復雜性不斷增加。
目前員工行為管控方式很多,但真正見效的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開展員工行為教育引導等活動。二是對員工涉及的資金交易進行非現場排查。三是通過外部走訪,開展對員工行為的排查。四是通過推樹正反兩個典型,鼓勵先進,懲罰后進,帶動中間。而隨著形勢的變化,各種資金交易方式、交易渠道的多樣化等,員工資金交易的復雜性逐步顯現,特別是80、90后新生代的思想比較活躍,價值取向等也不同于他們的前輩,直接導致了員工行為管控的難度在不斷增加。
從業務領域講,傳統的三大業務板塊依然是操作風險防控的重點,即運營、信貸和保衛。這三大領域業務整治的重點應該突出兩個方面:一是整治屢查屢犯問題,二是整治風險隱患類問題。屢查屢犯問題是難點也是重點,這個問題解決了,工作質量會有明顯提升。對風險隱患類問題,要露頭就打,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即隨著業務、產品的不斷變化,風險點也在變化,要適時轉變管控方式。
從管控方式講,要做到五個堅持:一是堅持現場與非現場相結合的監管模式,逐步加大非現場監管、分析的力度,特別是疑點數據的挖掘;現場監管要重點加強對實物流的監管。二是堅持監管工作的“三性”:常規監管的全面性、抽樣監管的科學性、突擊監管的隨機性。常規監管的全面性,是指定量、定性的監督檢查任務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并做到監管對象的全覆蓋;抽樣監管的科學性,就是開展專項檢查前要科學抽樣,要事先有非現場分析的數據支撐;突擊監管的隨機性,要通過突擊監管,體現威懾力與常態化,真正暴露與發現問題。三是堅持事前、事中及事后監管相結合,并逐步加大事前、事中監管的力度。堅持發展與管理并舉,一項新業務、新產品開辦時,必須要有相應的配套制度,哪怕是簡單的流程,也要做一個明確提示。同時,對應該事前查詢、核實的事項必須按制度核實到位,如異地開戶、票據貼現等。四是堅持風控與效率的均衡把握。既要考慮風險管控,也要監管效率提升,始終要尋求最佳結合點。五是要堅持管事與管人相結合。各業務部門均要履行一崗雙職,嚴格落實責任區管理的相關要求,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
從保障措施來講,要建立三個層面的管控機制:一是要形成常態化的監管機制,尤其是前臺部門,對規章制度要狠抓落實,特別是在經營任務重、目標差距大的時候,更要把風險管控的措施落實到業務經營的全過程。二是建立全面責任追究機制,對違規違紀現象要露頭就打,綜合運用風險提示、合規教育、經濟處罰、紀律處分等手段強化責任追究的力度。三是要有正確的績效考核導向,合理擺布經營與管理考核的權重,要真正體現合規經營、合規創造價值的績效導向,為業務經營的健康發展提供機制保障。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鹽城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