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晶
(作者單位:哈密人民廣播電臺)
新媒體時代下廣播新聞的發展策略
馬晶晶
(作者單位:哈密人民廣播電臺)
本文基于自身的實際工作與學習經驗,首先簡單分析廣播新聞在新媒體時代下所面臨的發展困境,然后提出相對應的廣播新聞發展策略,以期能對廣播新聞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發展起到促進與保障作用。
新媒體:廣播新聞;互動性;針對性;親和度
現代信息化技術與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這使廣播逐漸被“邊緣化”,聽眾大量流失。如此一來,廣播新聞想要實現長遠、穩定發展,就必須調整自身的發展策略,以重新吸引和牢牢抓住聽眾。
從狹義和微觀層面來講,新媒體主要指的是與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相對立的各種媒體形式,其主要特點是以現代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為基礎,終端多樣化且普及范圍廣,如計算機、智能手機以及其他任何可聯網智能設備均可作為新媒體的終端,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這些終端接入新媒體,獲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與廣播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速度快、內容形式豐富、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等優勢。由于新媒體具備這些顯著的優勢,所以大眾開始越來越多地傾向于新媒體,這也使廣播新聞的發展面臨極大的困境,而廣播新聞要想在這樣的困境下突圍,必須要做的就是更新思想理念,調整發展策略,以滿足市場與聽眾需求。
2.1 依托新媒體擴建“發聲”平臺
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順應了時代潮流,滿足了受眾需求,因此廣播新聞的發展存在極大的局限性。當前,廣播新聞要想實現發展,必須順應時代趨勢,依托于新媒體,擴建自身的“發聲”平臺,讓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和了解自己,以免處于孤立狀態。例如,廣播新聞可以利用網絡音樂軟件、語音軟件、直播軟件,開設自己的廣播新聞語音頻道,并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公眾賬號,吸引大眾的關注,網絡廣播新聞語音頻道可以與現實的廣播新聞同步,也可采編一些針對網絡聽眾的新聞信息,微博、微信公眾賬號所發布的新聞信息內容應當與廣播新聞相對應,除了要有精簡的文字性描述外,還應配以圖片或視頻等,以彌補廣播新聞畫面感缺失的不足,同時還要通過公眾賬號宣傳電臺,引導聽眾重新關注電臺廣播新聞。
2.2 提升廣播新聞的互動性
目前社會大眾都非常看重自身的體驗與感受,對于新聞也是如此,如果他們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或是很難參與其中,就會逐漸地對新聞失去興趣。新媒體的優勢之一便是互動性強、開放程度高,大眾可以獲得很好的主觀體驗、主觀感受。而與之相比,傳統的廣播新聞在這方面還存在較大的限制性。所以,廣播新聞的發展必須要進行轉變,提升自身的互動性。例如,除了可以開通現場熱線電話外,還應通過微信、微博等讓聽眾實時參與到新聞節目中,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或是定期舉辦一些互動活動,吸引聽眾積極參加,歡迎他們通過微信、微博提供新聞線索、新聞素材等,這樣可以有效增強聽眾參與廣播新聞的主觀體驗,使其喜愛上廣播新聞[1]。
2.3 細分聽眾群體,提高采編針對性
當前,大眾的思想及興趣愛好都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由此導致他們對于新聞內容和形式需求也各有不同,可能有的喜歡財經新聞,有的喜歡民生新聞,有的喜歡體育新聞,還有的喜歡政治新聞;有的喜歡嚴謹一點的報道風格,有的喜歡隨意、開放一點的報道風格。所以,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下,廣播新聞應對聽眾群體進行精細劃分,劃分標準可以依據年齡和各類實際查,或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在采編生產的時候,針對用戶的分類,進行新聞信息的編排,第一時間讓聽眾了解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新聞信息,提高聽眾對新聞服務的滿意度。最好是一檔新聞欄目可以在內容、形式、語言風格等方面針對一個特定的聽眾群體,以牢牢抓住這一部分聽眾[2]。
2.4 提高廣播新聞播報的“親和度”
傳統的廣播新聞播報,主持人往往都非常嚴肅,很少融入個人情感,這雖然有利于權威性的體現,但卻容易讓聽眾感覺不夠親和,這對于已經習慣了新媒體環境的大眾來說,是難以接受的。為此,廣播新聞必須要做出轉變,提高新聞播報的“親和度”,以滿足大眾當前的“口味”。例如,新聞的編輯可以故事化一些,主持人的語言可以通俗化一些,甚至可以加入一些地方語言,讓聽眾就好像是在與周圍的人聊天、聽故事一樣,這可以使他們感到非常親近,逐漸養成定時聽廣播新聞的習慣。
新媒體雖然給廣播等傳統媒體帶來了較大的沖擊與挑戰,但作為廣播新聞,只要能夠積極更新思想理念,適應時代變化,根據市場與聽眾需求調整發展策略,便一定能夠重新贏回受眾,實現長遠、穩定發展。
[1]黃信.探索傳統廣播成為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可能性[J].中國廣播,2016(6):15-18.
[2]吳滟,張伊炯.提高廣播新聞采編創造性策略研究[J].中國報業,2015(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