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俊獻
(作者單位:錫林浩特市廣播發射中心臺)
新媒體時代無線電廣播發展趨勢分析
柳俊獻
(作者單位:錫林浩特市廣播發射中心臺)
隨著現代化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了無線電廣播的進一步發展,亦帶動了基于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多媒體技術、衛星通信技術的新媒體發展,打破了傳統廣播媒體的禁錮。無線電廣播未來發展被推上風口浪尖。本文探討新媒體時代無線電廣播發展趨勢,并提出了實用性的應用措施,為新媒體時代無線電廣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新媒體時代;無線電廣播;發展趨勢
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廣播誕生,至今已歷經百年發展,最初我國是以中短波調幅廣播實現大眾宣傳的,亦推動了國家建設的快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無線電調頻廣播飛速發展,且逐漸發展為我國城鄉傳媒的重要途徑。而新媒體時代催生了諸多先進技術,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多媒體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等,這些現代化信息傳播技術使大眾傳播媒體多元化,但新媒體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無線電廣播早已適應不了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因此,探討新媒體時代無線電廣播發展趨勢,對無線電廣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我國傳統中短波廣播技術滯后,新媒體時代下的發展受制,受眾也在不斷減少。具體而言,傳統廣播技術先天不足,處于十分被動的狀態,中短波廣播早已適應不了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其存在的本質性缺陷不能彌補,如收聽音質不高,電波亦容易被干擾,效率低而造成極大的能源浪費,發射臺建設與運行費用很高,亦存在不同的電磁污染;傳播方式不先進,受眾逐漸減小,新時代的年輕人均接觸的是先進的數字設備,其獲得信息的途徑很多,他們并不喜歡傳統的傳播模式;優勢不斷削弱,發展空間被限制,導致調幅廣播被快速淘汰。
盡管新媒體時代無線電廣播發展受制,但調頻廣播優勢仍存,亦有受眾對此非常支持,空間范圍亦可繼續維持。以先進技術作支撐,確保傳播優勢不被削弱,調頻廣播先天優勢仍在,使其于現代化媒體競爭中保持優勢,此項技術具備極強的抗干擾能力,普通的干擾均可被消除,且其他臺干擾不大。調頻廣播工作頻率為高頻,電波是采用視距傳播的,異地之間的電臺干擾小,加上此種廣播信噪比高,收聽節目時的噪聲極小,削弱了場強變化而導致的信號接收不穩定。再是高保真度,超短波工作頻率可提供適當的傳輸帶寬,有效降低音頻傳輸中的損失、失真等問題,聽眾聽到的聲音是優美的。傳輸效率高,載頻利用系數良好,且節省了更多電能,工業效率高;與時代結合緊密,且受眾群體十分穩定,現代化數字收聽設備可實現調頻廣播接收功能,為聽眾提供良好穩定的收聽條件,亦因此保留諸多聽眾,應根據實際情況創新調頻廣播互動,調動受眾收聽與參與節目的積極性;技術可靠安全,仍具備相應的發展潛力,調頻廣播技術不斷發展,但服務范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接收弱信號能力不高,而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此項技術亦得以改進。調頻廣播為調頻立體聲廣播,其仍具備一定的發展空間,這時便可根據實際情況開發其潛力,并加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高可靠、高效率、高質量、高集成和高智能,這為新媒體時代無線電廣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新能量。
應緊抓機遇,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改革策略,積極創新拓展,以確保無線電廣播適應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具體而言,要及時改變思想觀念,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盡可能消除消極言論,更好地挖掘傳統廣播中的優勢,將其潛力充分開發;再是確定融合點,強調相互依存、合作共贏,廣播應與多媒體的更好結合,注重技術融合及傳媒方式融合,并為傳媒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不斷堅持創新,為人們提供新的生活方式,引導人們深層挖掘新媒體優勢。全面分析自身特點,要讓廣播人明白自身的優缺勢,深層分析媒體競爭的優劣勢,以科學合理的對策進行改革創新。加大研發力度,基于科學技術推動無線電廣播的進一步發展,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實現交互傳播,于非線性運行展開大眾傳播。科技能夠帶動數字化技術可持續發展,其催生了新媒體誕生與發展。科技為新媒體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我國廣播媒體對數字化技術應用并不充分,與西方國家的應用率差距較大。未來無線電廣播發展應全面吸收新媒體發展經驗,并加強技術創新,以于新技術上快速突破;且應快速加快技術設備更新改造,充分發揮新技術設備作用,促使其各項技術與新媒體的充分融合,推動無線電廣播的進一步發展。
現代化社會中的通信技術快速變化,因特網傳播技術與有線電視技術已是發展主流,但廣播技術對通信系統有著極大現實意義。我國新媒體時代無線電廣播發展迅速,但其間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本文對無線電廣播的發展現狀分析,探討無線電廣播的發展方向,提出無線電廣播的發展對策,為新媒體時代無線電廣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陳瑩.新媒體時代廣播的互動轉型初探[J].西部廣播電視,2015(23).
[2]舒霞燕.新媒體時代下的廣告創新模式[J].西部廣播電視,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