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珺
(作者單位:北京廣播電視學院)
我國新聞娛樂化現象
王 珺
(作者單位:北京廣播電視學院)
在當今大眾傳播活動中,新聞娛樂化現象已然成為一種趨勢。占主流的硬新聞受到強烈沖擊,傳統的新聞價值遭到顛覆。針對當前紛繁熱鬧的新聞娛樂化趨勢,本文分析了它的成因和影響,就如何促進新聞娛樂化健康發展提出了相應對策。
新聞娛樂化;成因;影響;對策
新聞娛樂化的首先表現是內容上以軟性新聞為主,其次無論是報刊還是電視新聞,傳統的政治、經濟等嚴肅性的新聞比例有下降趨勢,第三,是軟新聞中又以娛樂新聞為主。通過美國新聞工作協會相關考證,1997年,在美國16家特殊媒體中,硬新聞與娛樂新聞的比為25%∶40%,然而20年前的1977年相關比例是32%∶15%。由此看出,近年來,美國的一些重要媒體的新聞內容以軟新聞為主。中國媒體也不例外,通過相關的學者對中國青年報1992年和2004年的新聞報道分析發現,該報軟新聞所占的比重已經由1992年的61.9%上升到了2004年的73.8%,軟新聞的比重提高了11.9個百分點。
新聞語言口語化表達。很長一段時間內,媒體尤其是機關報的新聞注重權威性,報道中都是專業的術語、材料的語言。現代的“受眾本位”思想,新聞報道更加注重可讀性和貼近性,在報道中大量使用網絡熱詞,如“吐槽”“給力”“炮轟”等。在新聞報道中多妙用口語,語言生動活潑,一定程度上能消除與受眾的距離,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但口語化不利于形成新聞的嚴肅風格。
2.1 新聞娛樂化的正面影響
新聞娛樂化是新聞媒體順應市場化潮流、迎合受眾的產物。新聞媒體以受眾為主體,既吸引了受眾的眼球,使收視率和廣告節節攀升,還使人們在獲得信息的同時愉悅了身心,這是新聞娛樂化所帶來的雙贏結果。
新聞娛樂化使新聞更貼近生活,提高了人們對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務的熱情,是新聞民主化的體現。好消息一向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吸引觀眾,討論社會價值和公共事務,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啟發民眾。
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壓抑、緊張、難過和悲傷等負面情緒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因而,人們急需通過娛樂的方式來宣泄和釋放自己的情緒。新聞娛樂化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信息的渴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
2.2 新聞娛樂化的負面效應
新聞媒介的首要功能是傳播信息,或為重大決策提供參考信息。然而,新聞媒體的過分娛樂性,終將致使新聞媒體導向性減弱,無法滿足根本上的社會需求。
當新聞過度娛樂化時,就變成無聊了。過分地遷就大眾口味很容易使新聞變得低俗,甚至成為文化垃圾。當那些虛假新聞泛濫時,受眾開始質疑媒體報道是否屬實,長此以往,會導致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大幅下降。
如果一則新聞過分注重娛樂性,僅僅放大了人情味、趣味性等因素,不但降低了新聞媒體的地位,還致使新聞的娛樂功能初衷偏離了新聞價值。長期接觸這種新聞,致使觀眾會失去思考能力和判斷,反而會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心理困惑。
新聞的崇高使命是促進參與和物質文明,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輿論昂揚,健康,活潑的氣氛。新聞媒體作為黨,政府和人民,負責信息傳播的喉舌的眼睛和耳朵輿論引導和榮譽,以服務社會和民意基礎,對新聞媒體的需要,防止出現和媚俗傾向的存在。
3.1 嚴格遵循新聞傳播規律
傳播新聞需要遵循真實性、準確性、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原則。娛樂新聞的基礎同樣是新聞傳播,所以它的基本規律和與新聞相似,不僅是娛樂,而且承擔著信息社會及輿論的導向作用。客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無論是社會新聞、文化新聞、政治新聞或體育新聞,把新聞做成娛樂化的風格是無可厚非,但是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一定要把握好新聞真實性的傳播原則,否則新聞將走向媚俗。
因此,在現階段的新聞大潮中,無論是做什么類型的消息,都不能忽視新聞的基本規律。否則,將會對新聞效果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
3.2 新聞從業者要嚴格遵守新聞職業道德
目前,新聞娛樂已被廣泛接受。但娛樂不是無限擴張。媒體工作者必須牢記,新聞報道要對民眾、對社會負責。當然,它所能帶來的快樂是向公眾開放的,但必須把握好娛樂的“度”,要貼近觀眾,而不是迎合。
美國報業巨頭普利策曾經說過:“如果國家相比,一艘船,那么,瞭望記者站在船頭哨。”記者應該秉承這一展望的責任。盡管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但作為新聞的看門人,記者需要給自己的“瞭望”樹立正確的方向,扶正自己的價值觀。
[1]饒立華,楊鋼元,鐘新.電子新聞媒介教程—廣播與電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俞虹.節目主持人通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3]施天權.廣播電視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4]禹建強.傳媒市場化的陷阱[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