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俊
(作者單位:克州電視臺)
新聞心理學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的運用技巧
周尚俊
(作者單位:克州電視臺)
相關實踐表明,新聞采訪中應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技巧,既有利于提升采訪工作的效率,很大程度上還降低了采訪的盲目性,有效提升了新聞質量。因此,新聞心理學的應用對于新聞采訪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以電視新聞采寫為例,就新聞心理學在新聞采訪中的作用、意義和運用技巧等方面開展了論述,希望能為提高新疆克州電視臺的新聞采訪質量做出一定的貢獻。
新聞心理學;電視新聞采訪;運用;技巧
了解、清楚新聞心理學的作用,是一個記者掌握新聞心理學知識之前的必修課。通常來說,在正式進行新聞采訪之前,記者應做好充足的準備,包括對新聞事件、采訪環境、被采訪群體及個人的基本信息等新聞要素有所掌握,從而為新聞采訪做好鋪墊;采訪過程中,記者不可將目光和思想僅放于新聞表象,而要深入新聞實質,依照被采訪者心理活動的變化采用適合的采訪、交流方式。
新聞心理學有助于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采訪的時機及地點的選擇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發生災難時,為了確保新聞的時效性,記者必須火速趕到事發地點,在拍攝受災現場時,不宜馬上采訪受災人,因為他們需要時間來安撫驚慌情緒。這時記者優先采訪旁觀者是正確的。除此之外,新聞視覺效果也將成為新聞的一大加分點,因此采訪地點的選擇也必須得到重視。比如:當要對一組農民進行采訪時,將地點選在農民勞作的田地里會比較適合;在進行師生采訪時,將地點定在師生平時上課的教室中會更適合;而進行工人作業采訪時,將拍攝地點定在工地上,更容易凸顯新聞效果。
3.1 應用“最初效應”
所謂的“最初效應”指的是被采訪者對記者的第一印象。面對陌生的新聞記者,被采訪者通常都會有心理防線。要想獲得被采訪者的信任,記者就必須察言觀色,尋找利于雙方溝通的契機。比如:當記者進行“學雷鋒”好人好事采訪時,記者要是能佩戴紅領巾前往采訪的話,定會給采訪對象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進而有利于創造溫馨、和諧的采訪氛圍。這實際就是記者靈活應用新聞心理學,利用特殊情感拉近與采訪對象距離的一大表現。“最初效應”原則,同樣也適用于新疆克州電視臺對真人真事進行采訪。
3.2 避免“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指當對某個人的某個方面產生了積極或消極印象之后,就會同時對這個人的其他方面產生肯定或否定的認定。比如:一些記者在采訪知名人士時,較容易被對方原有的事跡“光環”所引導,而忽略了光環背后的艱辛,中國最美鄉村教師周麗娜是近年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涌現的先進人物之一,前來采訪的媒體眾多。講好周麗娜的故事是每個記者的愿望和使命。新疆克州電視臺記者在采訪中,先與周麗娜成為朋友,再深度挖掘周麗娜“光環”背后的故事,還原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先進人物,讓新聞報道更有看頭。也有些記者在采訪犯人時,心里首先想到的是犯人的窮兇惡極,默默認定犯人都是不可饒恕的,在這一心理的主導下,記者難以發覺犯人內心深處的另一面。因此,記者應當切實注意這一點,避免“暈輪效應”,爭做一名真正的新聞采訪者。
3.3 達到“共情”
新聞心理學中所要求的“共情”法,希望記者能夠專注于聆聽對方的情感表述,不但要認真聆聽對方的語言表述,還應當細致觀察對方的神態、動作、情緒等,當然在適當的時候也要給出一定的反應,以讓對方知道自己在專注地傾聽。如此一來,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理解與被尊重,進而心情也將較為輕松,有利于后續更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新疆克州電視臺曾做過“裝扮城市,喜迎州慶”的報道,記者選擇采訪了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生活了幾十年的任大爺。在最初找到任大爺時他并不太樂意接受采訪,記者就與任大爺拉起家常,以一個年輕人希望聆聽長輩講故事的姿態慢慢打開了任大爺的話匣子。最終,在采訪中,任大爺既驕傲又激動地和記者講述了近些年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各類變化,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言語樸實而又觸及心靈,很能引起共鳴。因此牢記“共情”法,并將其在實際中充分、合理地運用,能提高新聞采訪的質量。
在新疆廣電網絡天山云大數據團隊的相關調查中,新疆人民平均一天換頻道50次。如何在眾多電視臺競爭中脫穎而出,以及如何充分抓住收視群體,成為了當前新疆克州電視臺的重要任務。因此,新疆克州電視臺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一定要注意充分、靈活應用心理學知識以及技巧,利用心理學知識有效解析采訪對象的心理特征和思維走向,以打破采訪尷尬局面,解除對方的警戒心理,為創造和諧采訪氛圍打好基礎,保證新聞采訪任務的順利完成以及提高采訪稿件的質量,進而促進新疆克州電視臺的進步與發展。
[1]李文寶.電視新聞如何運用隱形采訪[J].新聞研究導刊,2015(10).
[2]張鑫.如何做好電視新聞采訪[J].西部廣播電視,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