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竹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轉型期文化失范現象中媒體的議程設置分析
楊雨竹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目前,我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繁榮時代,社會轉型期的高速新陳代謝,給文化的繁榮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誘使了許多文化失范現象的發生。而在這些文化失范現象背后,媒體的議程設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過對媒體議程設置娛樂化傾向的分析,揭示了其與文化失范現象的內在聯系,并提出引導和規范的建議。
文化失范;議程設置;社會轉型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既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就當下大眾文化語境而言,由印刷機開創并延續經年的所謂“闡釋時代”已然讓位于由電視機開創的“娛樂業時代”。無論是在電視娛樂節目還是嚴肅的新聞節目中,我們通過媒介這個社會生活的探測儀可以看到過度的娛樂化在文化領域內急速發展,文化失范的現象和后果不容小覷。
在商業化和娛樂化高度發展甚至幾近泛濫的時代,各種沖擊人們視覺,甚至沖破道德底線的事件層出不窮,而媒體和受眾對他們的關注和興趣卻不減分毫。有的媒體甚至拋卻了社會賦予它的責任,將自己理應承擔的義務置之不顧,以刺激人們發出驚聲尖叫為目的,在簡單化、庸俗化、娛樂化的潮流中隨波逐流。
“文化失范”這四個字看起來十分陌生,似乎只是一個學術名詞,但是事實上,這四個字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它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而成為了一種真實存在的事實。
當我們談起文化失范時,往往是將這一概念放置在社會轉型這一宏觀背景下加以考察的。我國社會學學者關于“社會轉型”的論述,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指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指社會結構變動,即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項發展指標的實現。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三是指社會形態變遷,即“指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在社會轉型這一充滿了打破和重建的陣痛過程中,人們傳統的、原有的價值體系發生了變化,一些未能形成自己價值體系的人盲目跟隨大眾的不成熟的價值判斷,造成了社會上大范圍的文化失范現象。媒體在其中既是正確價值導向的宣傳者,也對不良的價值觀的傳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媒介倫理學界我們對于道德失范已經屢見不鮮,道德失范歸根結底也可以歸為文化失范的表現之一。當我們腦中起引領作用的價值觀向著多元且無序的方向發展時,個人價值體系的瓦解必然帶來整個社會文化價值的崩潰。人民日報曾刊文批判微博上的紅人“留幾手”,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但長期來說,“留幾手”在微博上發表一些不當言辭所起到的負面傳播效果是不容小覷的。自媒體時代,擁有龐大粉絲群的公眾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網絡社會的意見領袖,他們的話語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他們的個人價值觀和情感會逐步上升為某一群體的整體認知,所以必須對這些具有較強話語權的“發言人”進行更加嚴格的約束和規范。文化這個概念說起來十分宏觀,但在實際中,也落實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們的認知、表達、情感和心理都是文化的表征,文化的失范必然伴隨著混亂。媒體作為文化現狀的代言人,是反映文化失范的指針。
新聞的娛樂化傾向對于普通受眾或是媒體從業者都已經不再陌生,無論是新聞主播還是報紙編輯或是網站策劃,不同媒介所展現出的新聞內容都開始呈現娛樂化的傾向。不僅是娛樂新聞,甚至是社會新聞乃至重大的政治事件都開始帶有娛樂調侃和戲謔的味道。
曾轟動一時的“李某某一案”突出地體現出了媒介議程設置的娛樂化傾向。其中一個重要表現為,過度消費李某某之父,著名歌唱家。媒體似乎把報道的重點放在了李某某的家庭背景和個人隱私之上。媒介不能決定公眾怎么看新聞,但是卻可以決定公眾看什么樣的新聞。即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不再一味依賴媒體的消息,但是不可否認,媒體的立場和觀點仍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
無論是大眾媒體還是新興的自媒體,都要守住媒介的底線,加強文化自律,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文化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體現著鮮明的時代性,文化沒有法律的強制性,也不像道德能在社會上引起最廣泛的約束力,但是文化是一種在變化中保持穩定的標準體系。新聞在傳播的過程中追求趣味性、故事性,是迎合了受眾喜好的改變,而導致受眾閱讀偏好產生變化的正是文化環境本身。適當的改變為文化帶來新的活力也帶來了文化的失范,這種力量的博弈始終在此消彼長。失范并不是絕對沒有規范,而是由于規范之間互相矛盾、彼此沖突導致規范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所造成,失范就是規范的結構性缺陷。在價值觀多樣,人們自主選擇能力不斷增強的今天,找不到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各種規范之間,法律與道德之間,文明與習俗之間,彼此沖突、矛盾,人們對于外界的內心認同也是矛盾的。
新聞媒體只能在眾多價值觀之中選擇去接近和穩固最廣泛被認同的那一種,所以在媒體的議程設置上,娛樂化的傾向十分明顯。不僅是媒體,廣義上的政府宣傳部門也在進行著議程設置,且他們的議程設置有比媒體更大的力量。政府的聲音應該起著穩定社會和人心的作用,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時期,政府所提倡的主流文化有鞏固社會價值觀的作用。
從“標題黨”這個名詞被人們調侃并傳播開始,我們的媒體就在力圖用最短的時間為受眾帶來最大的視覺和心理沖擊力。新聞媒介有四個作用:監視社會環境、傳衍社會遺傳、協調社會關系以及提供娛樂。在這四個功能之中,媒介首先要形成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其次才是趣味性。然而現在的媒體往往忽視前三項功能,只一味追求娛樂性,提供過度娛樂化的新聞信息和價值導向,對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新聞在傳播過程中被增添一些通俗有趣味性的設計本無可厚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新聞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實性,議程設置不能違背和無視新聞的本質。受眾需要“軟新聞”需要消遣和娛樂,但是新聞的娛樂化并不是媒介的出路。
媒介不能以議程設置為借口,扭曲新聞的本質,尤其即使是在網絡環境下,媒介更應該加強行業自律。雖然公眾面對信息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但是媒介仍然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大眾媒介,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依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媒體的議程設置既要符合公眾的議程,又不能完全迎合公眾的議程。媒介在議程設置的過程中一定要張弛有度,避免過度的娛樂化傾向。
人作為社會中最基本的單位個體,生活在被媒介所建構的觀念世界中。媒體的報道、策劃,從譴詞造句到觀點立場都是對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建構和影響。媒體帶來的不應僅僅是尖叫,更重要的是媒體的良心。
文化失范現象是社會轉型時期難以避免的問題,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但它不應是令人聞之色變的洪水猛獸,而應成為喚醒社會進步與發展的警鐘。對文化失范現象的體察不僅能夠促進社會的變革,也促使人們的思想走向進步和成熟。社會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因此,在文化失范的社會里,更加需要掌握公眾話語權的媒體用自己的職業準則和道德自律,幫助整個社會從失范走向規范,從混亂走向有序,并在這一過程中完成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和發展。
[1]尼爾·波茨曼.娛樂至死[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4
[2]衣俊卿.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
[3]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M].上海:三聯書店,1999.
[4]渠敬東.缺席與斷裂:有關失范的社會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本文由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項目編號:YJSCX2016-030HL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