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麗娜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王寶強事件”的受眾心理效應分析
薄麗娜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2016年8月14日凌晨,王寶強的一則離婚聲明打破了夜晚的寂靜,讓無數人從昏昏欲睡的狀態到精神倍增。第二天“王寶強離婚事件”占據各大網站頭條,接著微博、微信、百度貼吧、今日頭條等相關話題的累積閱讀量已經達到了50多億人次。面對這場國內的輿論風暴,國外媒體也不甘落后,BBC就此發表評論,但對于我國人民為什么如此關注此次事件,BBC似乎“不解風情”,評論作者提出一連串提問:王寶強是誰?為什么他們在關注?他們在關注什么?等等,試圖想搞清楚這場輿論風暴背后的意義。筆者就從傳播學角度來分析一下此次事件的受眾心理效應。
王寶強;輿論風暴;受眾心理
傳播學研究認為,當受眾把傳播者或信息來源確定在高權威性、高可靠性的位置上時,這種認定就會轉變為對信息內容的相信。娛樂圈中,明星傳離婚不是新鮮的事情,可發布者往往不是當事人本人,都是一些小道消息,真真假假不得而知,此類事件并不會造成持續的關注度。可是王寶強離婚事件卻與以往明星離婚不同:一是事前毫無征兆,沒有“周一見”的捕風捉影,也沒有相關人士的提前預告,一切來的都那么突然;二是王寶強本人微博發聲明,親自確認,正當大家猜測寶寶微博是否被盜時,王寶強已去法院提交了離婚申請,自此塵埃落定,寶寶的婚是離定了。離婚本是王寶強的私事,可是當本人親自發布,并說明離婚原委時,受眾沒有猜真假的過程,反而引起了事件的持續發酵。
事件的熱度會隨時間慢慢冷卻,可半個多月過去,熱度卻沒有冷卻,這與
“名片”效應有關,這種效應是傳播者先向受眾,傳播一些他們所能接受和熟悉的觀點或思想,使觀眾產生一種印象,似乎傳播者的思想觀點和他們已認可的思想觀點是相近的。
愛情的基礎是信任,婚姻的基礎是忠誠,信任和忠誠是人們對婚姻的基本認知。王寶強在離婚聲明中明確表達:“我自婚姻關系建立以來的一切言行與舉止,絕對忠誠、正派與寬容,但我絕無法容忍惡意背叛婚姻、破壞家庭的行為。”這種觀點是受眾認可的,也是婚姻的基本原則。因此,離婚聲明一出,受眾處于一邊倒的態勢,即使馬蓉一方有所回應,受眾也對此置之不理,完全不聽解釋,有些事情違背了原則,觸碰了底線,再多的解釋都是多余,只會越抹越黑。“忠誠和背叛”就是此次事件的名片效應,這種“名片”效應有助于消除受眾的防范心理,緩解他們不知道信任哪一方的矛盾心情,有助于減少信息傳播渠道上的障礙,也使此次事件的關注度持續不減。
都說“家丑不外揚”,可王寶強這次卻“有計劃”的把家丑外揚了,但大家卻沒有按常理責怪王寶強的意思,反而全民替他找馬蓉出軌的證據,心疼他是事件當中最后知道的人。受眾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受眾把王寶強當作是“自己人”,王寶強出道之初,一沒背景,二沒錢,是青蛙變王子的現實版。他依靠自己的能力而逐步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讓很多深處社會底層的人看到了上升的希望而被當成奮斗的榜樣,受眾在心理上將王寶強定義為“自己人”,這種“自己人”效應,大大提高了傳播者的影響力。
暈輪是起風時月亮周圍的暈圈。王寶強出道以來塑造的“傻根”等人物給人以老實、單純、真誠的印象,這種印象就像暈輪一樣,使受眾在接受傳播對某種印象不加分析地擴展到其他方面。王寶強扮演的人物本來都是影視劇中虛擬的人物,但是暈輪效應就會把他在影視劇的人物形象,逐漸向外擴散到他的生活中,再加上本身王寶強出道多年一直沒有緋聞,這種暈輪效應就像“光環作用”,傳播者被標明具有好的品質,并且他在離婚聲明中寫道:“我無論在生活中、工作中、社會交往中,都是一個對婚姻與家庭,對朋友與團隊、對工作與社會,盡責忠誠的人。我無愧于關心我,厚愛我的家人、朋友和社會。”這樣一來,他本人及他的傳播也會籠罩在受眾肯定的光環之中,因此,此次事件中王寶強得到絕大多數人的同情和信任。
雖然說大多數人是向著王寶強的,但是也有極個別的聲音替對方說話,可只要這個“聲音”一出現,就會受到打壓,甚至人肉搜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這和“從眾”效應有關,好比大家都在排隊,突然有人插隊讓排隊的人感到極其不舒服。從眾是合乎人們心意和受歡迎的,從眾效應是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采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王寶強的離婚聲明發布在凌晨,圍觀群眾的意識是一天中最為混亂的時刻,聲明一發大家不假思索全部站好陣營,支持王寶強;而各家媒體為了搶占第二天的頭版頭條,也沒有時間去多加思索,支持王寶強成了全民意識,因此稍有人有不同意見,就會全民譴責,這就是從眾效應帶來的影響。
其實,相愛容易相處太難,婚姻是兩個人的事,觀眾沒有必要去過多地關注明星的私人生活,之所以在中國有一個明星的離婚事件會讓BBC的評論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是因為受眾心理幽深莫測,需要媒體人正確對待,積極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