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平
(作者單位:阜新廣播電視臺)
出鏡記者語言能力培養淺談
李東平
(作者單位:阜新廣播電視臺)
對于電視現場報道的主體——出鏡記者來說,除了將新聞現場的最新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達給受眾之外,還要鏈接新聞背景,點評新聞事件。但現階段,出鏡記者語言能力存在一定問題。如何提高此項能力,是一項值得探究的問題。
出鏡記者;語言能力;提升策略
很多記者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執筆寫新聞時常常出精品,而一出鏡時就會感覺火候不到位。“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最有力的信息載體是有聲語言,只有運用有聲語言才能完成新聞敘事?!保?]僵硬、不自然、不接地氣兒、沒有溫度的新聞報道是不可能贏得觀眾的口碑的。下面總結出鏡記者在鏡頭前的幾個常見問題。
1.1面對鏡頭,失去平時水準
當新聞報道的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時,任何一個舉動、神態和遣詞造句都會被鏡頭放大,并且失誤沒有挽回的余地。不少記者一到鏡頭前就會緊張、興奮或者過于松懈。例如:在場合較嚴肅的狀況下,在報道題材重大的新聞時,整體氣氛使出鏡記者感到緊張,可能形成過于尖銳且生硬的語調,觀眾收看時,就會覺得出鏡記者的表現與整體氣氛不合,致使一則好新聞被大打折扣。
1.2機械背稿
出鏡記者采訪的重點是先交代現場,用自己的視角觀察并描述現場所見。很多記者并未很好帶入自己的角色定位,用播音員的口吻表達,背誦之前準備好的出鏡詞,“親臨現場的”作用毫無體現,現場報道的代入感大打折扣?,F場是鮮活的,每一個細節需要被發現、被捕捉。而出鏡記者忽略這一點,致使報道內容缺乏靈活性,沒有真實感的話語沒有說服力,出鏡記者成為了“花瓶?!?/p>
1.3采訪之前準備工作不足
存在慣性思維,沒有打開思路,觀點片面,致使在報道中缺乏對突發性因素的控制力,出現卡殼現象。在面對復雜的現場情況或了解不夠充分的情況時,思路不夠清晰,反應不夠靈活,側面反映出出鏡記者平時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材料的儲備不夠豐富。
1.4不科學的用聲、不規范的語音使用
清晰流暢的表達、到位的發音是一名優秀的出鏡記者應該具備的。然而發音錯誤、說話吐字不清等問題卻時常出現在一些出鏡記者身上。錯誤是指將一個讀音讀成了另外一個讀音,有些是聲母、韻母、聲調的問題。而方言詞匯、網絡詞匯的使用以及語法的錯誤,都影響觀眾收聽收看。
1.5副語言使用不當
筆者作為一名出鏡記者,在實際新聞報道中感受到,副語言的適當使用會為新聞添色不少。語言或是文字在某個場合或是特定氣氛下都不及一個手勢,一種表情,一次真實的嘗試更有真實感。當一名出鏡記者所說的言語和她的副語言相互沖突,副語言所傳遞的內容會更得到觀眾信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鏡記者為使新聞報道擲地有聲,效果良好,應注意平時加強正確語音的訓練,培養清晰的思路,善于觀察,精于總結,學以致用。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方面注重培養出鏡記者的語言能力。
2.1注重發音基本功的訓練
“使呼吸能保持穩靜,持久、自如的狀態,使吐字歸音能達到清晰、集中、飽滿、自如的要求。使受眾聽著入耳,才不致使表達者因為基本功不過關而感到力不從心或分散注意力,給節目留下種種遺憾。”[2]基本的聲母、韻母、卷舌音等容易出錯的點,更要多加練習。不能妄圖走捷徑,踏實的基本功是必備的技能。
2.2加強語言表達方式的訓練
需要注意的第一點是流暢性,現在老百姓愛聽“接地氣兒”的表達,所以首先要做到口語化,讓男女老少能夠聽得懂,采訪中不要使用過于專業的術語。其次是邏輯性,要做到言之有物,如果需要表述的重點太多,可以進行整理,在腦海中有個框架。例如:張泉靈在汶川地震時的現場報道,蔣林在“東方之星”客船翻沉事故、天津港8·12爆炸事故、湖北水災等重大事件的報道中富有感情、思路清晰的報道贏得觀眾的贊賞。新記者可多學習這些出鏡記者的優點,多嘗試,摸索自己的風格。
2.3提高鏡頭感,準確運用副語言使新聞報道加分
2016年里約奧運會,央視的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中嫻熟運用副語言,興奮的眼神、一些俏皮的表情、自然的感嘆以及肢體語言,都傳遞出一種真實感。
2.4出鏡之前,調整好情緒,保持適當興奮
筆者在《巴新鐵路第一車原煤運達阜新》新聞的現場報道中,調動自己的興奮度、展現出的聲音彈性大,讓受眾感受到巴新鐵路這條連接東北亞的能源大動脈正式輸送煤炭的激動人心的心情。注重“適度”,不要過分夸張,否則會有一種表演感。
2.5平時多積累詞匯量和不同領域的知識,便于“拿來就用”
對于記者而言,每次采訪都是不同的,要求記者迅速了解情況、善于觀察。腦子里的東西多,才能靈活運用。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對媒體人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全面手”更受社會的歡迎。對于出鏡記者而言,要更快速地適應時代,全面提升自身素質,特別要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
[1]宋曉陽.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