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作者單位:鶴壁市廣播電視臺)
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研究
王 鑫
(作者單位:鶴壁市廣播電視臺)
近些年,隨著訪談類節目逐漸成為主流,是最受歡迎的節目方式之一,而觀眾對于訪談類節目狂熱需求催生了眾多的訪談節目的產生。在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作為受訪者和觀眾之間的媒介和橋梁,其語言藝術和魅力對于節目效果和觀眾滿意度具有直接關系。本文通過對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個人魅力、語言技巧和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行探討,進而明確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藝術的特點和重要性。
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
訪談類節目是指由主持人邀請有關人士及受眾,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平等民主氣氛中展開的一種電視節目形態。訪談類節目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央電視臺推出《實話實說》之后可謂是遍地開花,發展形勢如火如荼。如《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非常靜距離》《鏘鏘三人行》《馬蘭開花》等節目都是訪談類節目的代表,并且也幾乎每個主持人都使節目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從目前熱播的訪談類節目的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和節目的主題、特點來看,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對于訪談類節目的影響巨大,是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對于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的探討十分必要。
訪談類節目支持人的角色定位,是指主持人在節目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處的地位以及所起到的作用。主持人作為嘉賓和觀眾之間的橋梁,對于兩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要讓嘉賓有種賓至如歸的歸屬感和信任感,以免對于被問敏感、隱私等問題時有戒備感。只有主持人獲得嘉賓的信任后,才能在后來的談話中吐漏真言,反映真實的生活、情感狀態,呈現最真實的一面。另一方面,對于觀眾而言,主持人代表觀眾發文以獲得觀眾心中期待或想知道的事情真相、嘉賓的觀點和想法等。例如,在《魯豫有約》的每次訪談中,陳魯豫作為節目主持人總能站在觀眾角度和立場向嘉賓提問,以滿足觀眾需求。
在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藝術是節目成功的關鍵,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應該具有以下特性。
首先,要具備話題的導入談話技巧。話題代入感是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必備能力,良好的開端會使嘉賓比較容易進入狀態、敞開心扉,以一種輕松的狀態進行愉快的談話。并且這種話題帶入的語言能力要因人而異,不能千篇一律,否則會使嘉賓產生厭煩感或者套路感例如,李靜在《非常靜距離》的主持中開場白都會針對每個嘉賓的特點進行開場白的設置和話題帶入,往往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次,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對于嘉賓的問題提問,并非嘉賓會傾囊而出,有什么說什么,更多時候,會回避敏感問題或掩飾真實的想法。這時就需要主持人變化提問方式,通過婉轉或者側面提問來達到目的。另外,對于嘉賓難以啟齒或表意不清時,主持人要時不時地進行暗示或者引導,以幫助話題的進一步開展,并有助于觀眾的理解。
最后,語言交流技巧與控制。對于訪談類節目支持人的語言交流技巧首先要善于傾聽,通過傾聽抓住嘉賓問題回答的重點,并由此而引發下一個問題的問答。另外,要適時追問,無論時嘉賓無意間的透漏還是情感使然,主持人都要抓住時機追問,以挖掘出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另外,作為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在節目開始之前就要對嘉賓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節目中對嘉賓的各方面進行提問,進而引出嘉賓的重要信息,同時也容易打動嘉賓并與之增加互動。
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盡管具有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其語言藝術表現力是節目支持人綜合素養的直接體現,因此鑒于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的價值,提升主持人的語言能力勢在必行。提升語言的應變能力,與嘉賓進行互動問答過程中要具有良好的語言應變能力,不僅要防止冷場,還要能增加節目的觀賞性。在訪談過程中,要善于把握語言節奏,利用語言來推動節目的發展,使談話問答更為合理科學,提高訪談節目的品質。無論是節目開始之時還是節目進行之時,主持人運用具有親和力的語言都能使嘉賓放松心情、敞開心扉。此外,訪談類節目主持要具有個人特色,以鮮明的語言藝術形式賦予節目個人魅力,并成為節目的代言人。總之,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使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訪談類節目支持人要努力提升個人語言運用的能力,賦予親和力,提升個人魅力,這樣才能真正提升節目品質,為觀眾所接受。
在訪談類節目中主持語言魅力的大小是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通過獨特的語言藝術與被訪者溝通交流,以達到相應的訪談目的,滿足公眾的需求。主持人要加強自身語言素養,提升語言的靈活應變能力、改善親和力等方式提升個人的語言藝術價值,從而提高主持人的語言魅力和節目的藝術價值。
[1]劉曉紅,淺析如何提升訪談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J],西部廣播電視,2015(9).
王鑫(1985-),女,河南鶴壁人,本科,二級播音員,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