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美
淺論新聞的“播”與“說”
于 美
(作者單位:延吉廣播電臺)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播新聞”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心理需要,隨之,“說新聞”這一新型新聞信息播報方式也頗受爭議。該文將對“播新聞”和“說新聞”方式進行比較分析,指出當前“說新聞”方式中存在的一些誤區,并對新聞的“播”與“說”趨勢進行分析。
說新聞;播新聞;廣播電視節目
“說新聞”是廣播電視節目的一種創新形式,在播報方式選擇上,“播”和“說”作為兩種形式,可以相互共存、相互融合。“說新聞”,應是一種以談話式口吻表現出來的,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較強的語言功力、較高的駕馭能力,提高新聞的可視性、可聽性、審美性、親和力、競爭力的語言表達形式。“說新聞”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原有新聞稿件的基礎上通過一些口語中的“嗯、啊、呢、的、了、嘛、呀”等的加入,以口語化的語言色彩輕松一說。香港鳳凰衛視的陳魯豫所主持的《鳳凰早班車》,使“說新聞”最早有跡可循,這個欄目的出現滿足了受眾求異求近的心理和追求綜合性大信息量的需求。繼《鳳凰早班車》之后,全國各地刮起了一股“說風”。魯豫主持節目,充分體現出來“說新聞”的主要特征,以及對于新聞應該怎樣來說作了很好的闡釋。“說新聞”不僅語言靈活多變、自然樸實,還不失新聞的真實可信,更加簡潔流暢。
1.1“說新聞”內容更貼近于老百姓
“說新聞”給人的普遍印象是“不正經”,其實也就是身邊事,比如:東方衛視的《看東方》,吉林延吉廣播電臺的《一路暢聽》,都是一些平民化的、為老百姓說話辦事的、跟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這就讓很多市民對這樣的節目感興趣,關注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
1.2“播新聞”一般更側重于國家大事
“播新聞”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可以不用解釋新聞稿件中的科普名詞等專有名詞,只需準確地傳達新聞信息即可,但是“說新聞”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正確理解新聞稿件中的每句、每字,以簡單易懂的話語將信息傳達給受眾,并讓其聽懂。前者重在“知道”,后者重在“懂”,具體到“播新聞”還是“說新聞”要根據不同的欄目定位,基于播報者(新聞播音員或主播)、主持人的風格、欄目的受眾群體以及欄目所要達到的目的等多個方面考慮,作出選擇。所以,在新聞播音的創新和發展過程中,要遵守新聞的特征,要符合它的嚴謹性。
“播新聞”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正統,最具有代表性的應該就屬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了,其內容以報道國家大事為主,比較嚴肅。“播”新聞式的播音員需要莊重、大方、自信、莊嚴,需要使播報內容真實,通常是講述式。而未來廣播電臺新聞節目的發展趨勢是貼近群眾,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說”新聞是未來廣播電臺播音員的必然發展趨勢。
2.1“說新聞”的語言偏向口語化,更自然
“說新聞”給觀眾的感覺就是在面對面的交流,在跟對方說個什么事情,很親切,也很隨和、隨意,沒有過多的語言修飾,也看不出刻意加工的痕跡,更容易接受。
2.2“播新聞”的語言偏向書面語,更嚴肅
而“播新聞”,就要注重語言的莊重嚴肅,是在要觀眾知道一件事情,沒有親切感,語言需要有多方面的注意,可以注意到某些地方是需要著重強調的。普通老百姓難以接受。
2.3主持人情感表達
廣播播音要求主持人對生活懷抱一顆赤子之心,情感豐富,并且具備上進心,能夠不斷增強自己的理論和業務方面的能力。此外,由于新聞的客觀公正性,在播音工作時尤其要掌握好情感的“度”,既要有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又不能過于浮夸,發揮好“喉舌”的作用。
2.4受眾在接受過程中的感覺
在實際播音中,能夠滿足聽眾的各種心理要求,比如:獵奇心理、安慰心理、獲得資訊心理等。播音主持還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新鮮感,與時俱進,這樣才能留住受眾,時刻秉持真誠的心以及與人為善的原則,從而觸動聽眾的心靈,取得好的效果。
3.1“說新聞”的互動性和交流性強
言語交際就是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想法并告知給對方的一種方式,所以它的主體是交流。從聽覺上感受到的是交流、互動,在主持人的帶領下慢慢的往下聽,這就意味著,自己有一個想法,說給對方聽之后,他不但是聽著,還會去思考,是選擇理解和支持,還是辯駁和反對,亦或是針對想法本身有自己獨特的分享。這些都屬于聽話者對于交流主題的反饋,反饋本身也是一種交流(言語交際)。這就是互動性的體現。
3.2“播新聞”是主持人藝術與技巧
大家都知道新聞的結構分為導語、主體和結尾,有時還會有背景。首先,分析導語的語句中心,避免語句平直架起。導語則要鮮明、導向清晰,新聞事實本質便一耳了然。新聞主體是事實的展現部分,最忌諱擺單句,擺成一盤散沙或一團亂麻。應該從宏觀入手,先確定重點和層次,通過預留曲線的對比變化將重點突出,將層次內部集中,將層次間的轉換顯露。結尾部分要注意與全篇消息的呼應,將語氣自然過渡轉換,自信平穩的將句尾蹲住,給人以結束感,并將新聞內容引向深入。
以《延吉新聞》為例可以說,現在每天聽《一路暢聽》成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法治與生活》《聽聽資訊聽聽歌》等。以《一路暢聽》欄目來說,這檔節目有很多的競爭對手,跟東方衛視《看東方》說新聞節目相比,有很多的共性,當然也有她獨到的一面,在本地發生的很多事情,這些節目可能都會有同樣的報道,但是在故事的講述和最后的評述上就有差別了,《一路暢聽》在語言上更偏向了中性,在節目上更偏向了事情的通俗性。有段時間有人說這些節目都在說本地的不好,挑這個城市的刺,其實不然,這樣的節目并不是在挑刺,而是把這些事情拿出來說事,加以適當的、恰當的評論,給人以提醒,指引著人們的道德思想。
這些“說新聞”類的節目都是以人為中心,把大眾和世俗化與人文品位統一起來,培養受眾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即告知受眾一些身邊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受眾更多一些健康向上的道德價值觀念,這樣一來,從側面對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出了一份力。
網絡發達的今天,觀眾選擇了解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播音員或主持人的播報風格不但要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更要有效運用口語,正確地承擔大眾傳播的責任。在播放新聞的同時,主持人可以適當加入一些緩解調節的詞語和適當加入評論。
廣播是當今傳遞快、覆蓋廣、優勢較強的電子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顯示出它的社會價值。要想把廣播新聞做大做強,與其他媒體形成抗衡與互補的態勢,就必須與時俱進,以創新的理念、創新的思維為廣播事業發展尋找一個新路子,努力實現廣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編排手段的電子化。
人們離不開新聞,這也是廣播新聞一直擁有一部分受眾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如今一個全民進入娛樂化的時代,如何讓廣播新聞繼續為人們所喜愛、所需要,這便關系到廣播新聞節目的創新發展。因而,改變傳統的廣播播報風格,讓廣播新聞節目播報風格多樣化成為個必然發展趨勢。
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廣播媒體在發展中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融媒體時代,媒體廣播的發展勢必也會走上媒介之間互相融合的道路,媒體廣播只有不斷創新技術、豐富傳播方式、形式和途徑才能得到快速發展。
于美(1977-),女,大專,吉林延吉人,音頻編輯,主持人,研究方向:新聞播報。
[1]陳松.淺談說新聞與播新聞的區別[J].科學導報·學術論壇,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