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翰衢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
西部廣電業的公益性發展
陳翰衢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摘 要:通過分析西部廣播電視發展歷程、西部廣電業跨區域合作邏輯、西部廣電品牌構建、西部廣電業人才興業戰略、西部廣電業的公益性發展和西部廣電產業發展思維,呈現西部廣播電視業的發展現狀,為新媒體環境下西部廣播電視的轉型發展提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西部;廣播電視;轉型;新媒體
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村村通”工程包括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農村廣播電視基礎建設,狹義的“村村通”工程則指近年來實施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此處我們將研究重點放在狹義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上。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是1998年開始實施的重大項目,是廣電總局承擔的一項重要公益性事業。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盲區”農民群眾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問題而由國家組織實施的一項民心工程。“村村通”工程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8-2003年,這一階段完成了11.7萬個已通電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設;第二階段從2004年開始,完成了10萬個5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設;第三階段是“十一五”期間,全面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全面加強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
“村村通”工程是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工程,是順應時代和民心的好工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農民群眾精神生活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西部廣大民族地區、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區域來說,廣播電視“村村通”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村村通”工程在民族地區實施以來,對于傳播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廣大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組織,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同時,“村村通”工程進行到今天收獲了不少成果:
1.1 有效指導農民生活生產,提高農村地區經濟效益。
“村村通”工程實施后播出了許多有實際內容的廣播電視節目,對西部農村落后地區的人民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科學指導作用,例如在養殖業和防治病蟲害方面給了廣大農民切實有效的建議和指導,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1.2 傳播豐富娛樂項目,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在文化傳播方面,廣播電視的普及豐富了偏遠地區的文化生活,開辟了閉塞地區與城市生活溝通的平臺;廣播電視傳播了現代文明,拉近了城鄉距離,讓生活在不發達地區的廣大農民也能享受到現代文明帶來的便捷之處。廣播電視節目展示的更加廣大的世界和科學的現代觀念更能激勵農民擺脫“守土重遷”的封閉保守意識、“偏安一隅”的小農自我滿足意識,從而走出大山,參與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隊伍中。
1.3 普及法律法規,提高農民維權意識。
通過積極關注和報道農民權益,作為大眾傳媒的廣播電視上可以引導有利于農民的社會輿論,進而影響政府的議程設定,下可以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激發其參政議政意識,有利于實現全民族的民主和共同繁榮。
“村村通”工程的成就更多的是體現在促進農村及偏遠地區的現代化發展和形成各族人民的共識方面,此外,“村村通”工程實施至今,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是經費短缺,導致無線覆蓋存在大量盲區,硬件設施的維修和更新換代都存在較大問題。硬件設施的建設要跟得上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是新媒體的時代,而西部廣大偏遠地區卻依然停滯在落后的生產水平,先不說進一步的互聯網的普及,“已通廣播電視的自然村在發展中不少地方傳輸質量低下,傳輸套數少,甚至出現‘一年新、二年舊、三年四年又沒有’的‘返盲’現象”[1]。
二是“村村通”工程的建設力度跟不上西部大開發地區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西部地區農村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農民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升。有了廣播電視的基礎設施和播放平臺,見到了外面流光溢彩的現代化世界,農民會產生新的消費欲望與向往,看到一個頻道就會想要看到更多的頻道,期待看到更多高質量的節目。此外,應注意在突出廣電業娛樂文化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民族文化的傳播。
三是“村村通”工程播出的廣播電視節目缺乏針對性。西部廣電部門制作的節目應該滿足西部地區人民的需求和愛好。如應當更加關注婦女受眾,促進婦女思想意識的解放和蘇醒;此外,西部廣電節目應考慮到有些少數民族聽不懂普通話的情況,加大資金投入,制作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節目,這樣能增強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族認同感,更有利于保存和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語言;最后,廣播電視節目內容應注意地緣接近性,這樣才能符合當地人民的審美傾向,有利于受眾接受節目傳遞的信息。
“村村通”政策不僅是滿足農牧民基本的視聽需求,實現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以及提供文化娛樂的服務,還承擔著肅清敵對勢力的影響,凈化我們的思想輿論陣地,保持民族地區的穩定,捍衛“文化國土”的重任[1]。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加大對“村村通”政策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不松懈地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內容生產,就成了“村村通”今后的發展目標。在以社會效益為前提和目的的基礎上,提高“村村通”建設的經濟效益也是該工程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為西部大開發鼓勁的同時,為了進一步推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成果,2000年9月,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廣播電視覆蓋工程——西藏、新疆等邊遠省區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簡稱“西新工程”)正式啟動。這給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民族眾多的西部邊遠地區的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實惠。截至目前,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絕大多數群眾都能聽到、聽好中央和本省的廣播節目,電視覆蓋率也在逐步加大,西部地區的廣播電視事業出現了較大的改觀。
我國西部地區因地理因素,相較中東部和沿海地區經濟較不發達、城市化進程緩慢,還有廣大未開發地區有著荒涼和閉塞的情景。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一系列國家政策方針,如“西部大開發”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建設扶持下,西部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一些邊遠偏僻、地理條件惡劣地區的群眾,仍然很難利用現代的通訊方式看到外面的世界、聽到外面的聲音。在新中國的發展逐漸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之余,西部人民也渴望豐富的休閑娛樂生活,然而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的愿望卻因為基礎設施的貧乏難以實現。為了滿足西部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在進行一系列調研和實地考察后,國家開始了如火如荼的“西新工程”。
“西新工程”是一項順民心、暖民心、穩民心、得民心的“民心工程”,國家對“西新工程”已經和預計投入40多億元,是國家一次性投資最多的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得到了西部人民的熱烈歡迎。從2000年9月起,“西新工程”實施范圍包括了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4個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的藏區以及福建、浙江、廣西、海南和吉林延邊部分地區,涵蓋國土面積超過49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51.9%。“西新工程”實施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覆蓋能力比過去增加了2.5倍,8省區各地能夠收到10套左右短波廣播,各地、市、縣普遍能較好地收到3套以上中波或調頻節目、3~4套中央和當地電視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各地電臺還開通了民族語言節目,每天播音共增加了98小時,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實現了把黨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的目標。
“西新工程”的建設對于我國長治久安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在形成民族共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祖國的安定統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新工程”由于在民族發源、宗教信仰、血緣構成上與漢族有很大的區別,西藏和新疆的分裂問題由來已久,且對中國影響巨大,近年來也有不少“藏獨”“疆獨”恐怖事件的發生,而西部“西新工程”的建設對于國家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廣播電視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擴大和提高藏語廣播、電視的覆蓋率,對于維護西藏的社會穩定、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對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對于促進民族融合和共同繁榮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西新工程”的建設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形成民族共識。西藏和新疆歷史悠久,也有著自己的文字、語言和文化,“西新工程”中的民族語電視節目是民族地區廣播電視發展的特色,不僅豐富了西新地區人民的生活和娛樂,而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此外,在這些地區播出的節目所突出的民族和諧的內容能強化情感認同,有利于形成民族共同體,傳達了黨和國家對其的重視和關心。
“西新工程”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和凝聚力。“西新工程”中的主旋律報道向各族人民展示了國家的發展和成就,傳遞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心和深厚情感,同時也為內地和民族地區互相了解和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為增強民族團結和凝聚力發揮了重大作用。這些報道也為少數民族提供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有助于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民眾正確認識國內外大事、辨清真偽,以免受到國外某些媒體惡意報道的影響。在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解和認同、增進民族之間的互信和融合、保證社會穩定方面,“西新工程”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西新工程”擴大了廣播電視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覆蓋率,將西藏、新疆地區的廣播電視傳播覆蓋的硬件設施提高了一個檔次,大大推動了該地區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西新工程”對于少數民族廣電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使整個少數民族廣電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良好局面。
無黨派人士著名建筑專家陳祥福介紹說,“西新工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性的、歷史性的作用。在今后的發展中,“西新工程”應當繼續大力開辦民族特色廣播電視欄目,爭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在未來新媒體的環境中,“西新工程”應在技術上實現新飛躍,縮小城鄉間的數字鴻溝,讓西部地區的城鄉群眾享受相同的廣播電視服務,并大力培養一批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視的專業人才,為西部以及西新地區的廣播電視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作為西部公益性廣播電視產業先鋒部隊的“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兩大西部廣電業大工程到目前為止已初具規模,那么,西部公益性廣電業還有哪些可以發展的方向呢?
3.1 向西部地區普及數字電視
數字電視是一個從節目采集、節目制作、節目傳輸直到用戶端都以數字方式處理信號的端到端的系統,是基于DVB技術標準的廣播式和“交互式”數字電視,能將節目內容的質量和數量做得盡善盡美并為用戶帶來更多的節目選擇和更好的節目質量效果。與模擬電視相比,數字電視具有圖像質量高、節目容量大(是模擬電視傳輸通道節目容量的10倍以上)和伴音效果好的特點。
西部地區廣播電視產業公益性發展的下一個目標應當是盡早普及數字電視,特別是對一些偏遠落后地區,國家應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幫助數字電視又快又好走入千家萬戶。屆時,數字電視的普及將大大提高人民的休閑娛樂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隨著2012年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廣播覆蓋網發展規劃》的出臺,地面數字電視的推廣和應用被提到戰略高度,這也標志著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將進入加速普及階段。
3.2 進行西部紀錄片的拍攝與播放
位于亞歐大陸東部的中國西部地區不僅有廣闊的地域和悠久的歷史,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中國西部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發祥地,同時西部地區又是我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這里生活著50多個少數民族,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少數民族。西部紀錄片的拍攝資源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從拍攝與地理、旅游相關的西部紀錄片來看,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在這里,歷史上穿越西部地區的"絲綢之路"在這里,用汗水和智慧修建的天路——青藏鐵路也在這里。西部還擁有舉世聞名的陜西秦始皇陵兵馬俑、甘肅敦煌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等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一直是人們目光的關注點。此外,西部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風情各異的自然風光早已引起了全世界的贊譽。
從拍攝與歷史相關的西部紀錄片來看,廣漢三星堆、寧夏西夏王陵、樓蘭古國等都是惹人遐想的歷史遺跡。近代以來,中國西部地區是重慶紅巖村、四川華鎣山、貴州遵義、陜西延安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傳統。近幾年“西部大開發”下西部日新月異的變化與成就也是很好的紀錄片題材。
從拍攝與人文相關的西部紀錄片來看,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雖然經濟的落后和交通的閉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貧困,卻也使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遠時代的藝術品種,如川劇、蜀繡、戲曲、剪紙、刺繡、巖畫等民間藝術和宗教藝術,它們特色鮮明、豐富多彩,是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寶庫。
這些西部紀錄片的制作可大可小,可正統宏大也可清新小眾,可以是國家專門機構拍攝也可以是個人制作,尤其提倡少數民族當地人用現代化的設施展示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在紀錄片制作成功后,除了便捷、大眾的網絡播出平臺,國家應適當放寬政策,讓更多制作精良的紀錄片有機會登上廣播電視的大舞臺,贏得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此外,西部公益性廣電業的發展還可以從電視劇的制作方面入手,可以挖掘、啟用當地人、尤其是少數民族群眾當演員,來演繹具有西部特色的電視劇,展示獨具西部魅力的自然人文風光;在廣播方面,可以從增加廣播頻道、提高廣播節目水平、打造精品廣播節目方面入手,以滿足受眾需求和愛好為前提,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與語言文化的欄目,為西部人民的生產生活做出指導。
總之,西部廣電事業公益性發展應以社會屬性為主,其媒介角色應定位于社會的宣傳者和教育者,為西部乃至全國人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為促進各民族間的團結與合作、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昌盛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娜.民族地區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政策績效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