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敏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淺析《人民日報》及其客戶端兩會報道的編排特色
朱小敏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本文旨在以《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在2015年的兩會報道為例,運用文本分析方法來研究在2015年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的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用語以及傳播形態在新媒體語境下的創新之舉,以期對其他傳統報業的轉型做出表率。《人民日報》作為我國最權威的黨報,其報道方式與內容的創新對于整個的傳媒生態改革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興起與繁榮,新媒體的不斷開拓與應用,《人民日報》一類的傳統紙媒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在挑戰與危機面前,業界和學界都在努力尋求應對措施。
新媒體; 《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兩會報道;創新
新媒體(New Media)是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運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移動終端技術,借用互聯網的互聯互通的性質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介傳播形態。[1]在這種新的傳播形態下,傳統媒體的市場及發行方面受到了挑戰。本文主要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兩會報道為主,對其報道內容進行分析。
本文將一年一次的“兩會報道”作為時政新聞報道的典型,是因為內容涵蓋范圍極廣。上至國家領導階層,下至平常百姓,兩會報道舉足輕重的地位顯而易見。更不用說廣大新聞從業者,其對兩會報道的重視也是情理之中。
(一)研究樣本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同時也是中國最權威的官方紙媒,其對兩會報道的創新之舉直接影響著媒體傳播效果。“人民日報”客戶端集“聞”“評”“問”“聽”“幫”“視”“圖”等欄目為一體,其報道思路和版面風格為其他傳統紙媒作了表率,在兩會報道中的形式創新更有引領作用。本文選取“人民日報”客戶端2015年3月8日至3月15日兩會報道的相關內容,進行文本分析和內容分析,提煉出在“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的首次兩會報道在傳播形態、傳播形式、互動等方面的創新舉措。[1]
(二)類目構建
結合本文主要的研究內容,研究類目主要從《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用了什么樣的語言,傳達了什么樣的內容,這些內容被什么樣的體裁所承載,又通過什么形式傳遞給受眾”著手。因此,主要的構建類目包括傳播用語、傳播內容、新聞體裁、傳播形態。[2]
(一)傳播用語
所謂的傳播用語,是指《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在報道兩會時所選擇的報道語言及語言風格。通過《人民日報》2015年兩會特刊和“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的兩會期間的新聞報道的內容,筆者得出了2015年兩會報道的以下特點與創新:
1.標題表達詩意化。2015年3月10日,《人民日報》兩會特刊的第十五版的“議改革 論發展 建真言 獻實策”欄目中寫了這樣一篇文章——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以此列舉“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等。這些標題都以現實重大話題為依托,通過詩意化的語言,引起廣大受眾的情感共鳴,進而激發人們去行動,從而創造更好的社會生活環境。
2.標題的符號豐富化運用。新聞報道標題的符號豐富化,是指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新聞以什么樣的開篇符號來吸引受眾的眼球,并以此傳達更為豐富的現實意義。瑞士語言學家德·索緒爾在1916年就提出“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結合的產物”。“能指”就是符號所具有的聽覺印象和視覺印象,“所指”就是指代的事物、意義。[3]《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在2015年的兩會報道中,充分利用符號的能指和所指概念,傳達了豐富多樣的現實意義,引發了公眾及社會的深思。比如,2015年3月6日《人民日報》兩會特刊第10版《中國經濟唱響“升級曲”》這篇報道,首先運用了“升級曲”的意指來表現中國經濟的當下狀態,并用雙引號來傳達當下我國經濟狀態的非一般的“升級”。
(二)傳播內容
根據新聞報道的內容歸類的不同,筆者把傳播內容分為政治類、經濟類、民生類、文化類、軍事類、環境類以及其他。以下抽取《人民日報》3月3日到3月15日期間的兩會特刊和頭版的新聞報道為研究樣本,共517條;“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樣本主要運用了該軟件的搜索功能,在搜索欄中輸入“兩會”,得出的結果共309條,并根據之上的標準進行分類整理后得出以下特色和創新之處:
1.政治類、民生類是永恒的主角。之所以說政治類、民生類是永恒的主角,主要還表現在這兩類的新聞報道在社會生活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人民日報》作為我國最權威的黨報媒體的領頭羊,其新聞宣傳的功能更側重于傳遞國家大政方針、反映社會的各種問題、促進解決平常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問題等。因此,其在國家每年一次的全國兩會報道中,更好地運用了政治類和民生類的新聞報道,履行了新聞媒體的環境監測和社會協調功能。
2.“它”類型的題材運用比重大。所謂“它”類型的新聞報道,對應的是圖中“其它類報道”這一項。之所以把這一類報道稱為“它”報道,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該類型報道在內容上表現獨特。比如,“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在2015年3月15日兩會最后一天發表的以《聽強哥講故事》為題目的聽覺類新聞,其內容主要表現了國家總理李克強的親民形象。其次,是在形式上表現互動化。比如,“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的“小調查”欄目和《人民日報》的“民生輿情”欄目,其主要表現形式是選取重大社會民生事件或者重大政治決策,以互動的形式完成該篇新聞報道所預期的職責。
(三)新聞體裁
新聞體裁主要包括消息類、通訊類、述評類、解說類、圖片類、邊緣類和其他。筆者根據對所選取樣本的內容分析得出:其一,消息類體裁在不同終端的分布比例變化明顯。其二,其他類體裁地位不可忽視。這里的其他類主要是指在新媒體發展背景下逐漸突出并起到重要的活躍互動作用的一種體裁類型。
1.消息類報道在不同的新聞終端的比重變化大。消息作為適用范圍最廣、運用頻率最高的新聞體裁,其在兩會報道中主要以告知、傳遞最短時間內的信息為主要任務。而在“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中,消息體裁反而占比小,這主要體現了“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在對兩會報道的同時進行了其他體裁的創新。“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作為《人民日報》的一個移動終端,其傳播內容和風格必然要符合當下受眾的快節奏的閱讀習慣,集文字、聲音、視頻等多媒體形態為一體進行傳播,這對其報道兩會的創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比如,“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在兩會期間的每日“一分鐘聽兩會”欄目、“兩會e客廳”欄目以及“兩會v訪談”欄目,這些欄目以聲音或者視頻的方式呈現給受眾,給受眾以直觀的參與感。
2.其他類新聞體裁在兩會報道中地位不可忽視。其他類型新聞體裁起到總結、回顧、開啟新的重大話題的作用。比如,在“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的兩會報道中,兩會期間每天的第一篇文章以“兩會早知道”此欄目為開端,同時用親和力較強的語言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除此以外,還有《人民日報》的“民生輿情”欄目,針對社會民生關注的重大事件,用數據統計和網絡調查的方法進行焦點呈現,使整體的兩會報道做到了新聞與宣傳的統一。
(四)傳播形態
人們的感官系統能夠對不同形態的信息進行識別。比如,以《人民日報》為典型的紙質媒介的傳播形態分為文字、數據、照片、漫畫和圖表;“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的傳播形態分為文字、數據、圖片(照片、圖表和漫畫)、聲音和視頻。其中,筆者在對《人民日報》兩會特刊的傳播形態統計分析中發現,其始終運用報紙本身的文字深閱讀的優勢,大量使用文字報道,并輔之以數據、圖表等直觀報道方式,以更直觀的版面吸引讀者,并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到最重要的信息。而據“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在兩會中的傳播形態數據顯示,文字圖片的使用不相上下,數據和視頻的突出則更加生動地顯示了新媒體在整個兩會報道中的創新和特色。
通過觀察和分析,筆者得出《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針對2015年兩會的新聞報道的創新舉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中,以文字為傳播形態的占大部分。這是因為向來以文字見長的紙媒,必須通過最基礎的文字來傳達信息,并通過文字來體現報道深度。
其次,“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充分發揮了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優勢,即互動、即時、個人化和融合的特點和優勢。[4]其最突出的功能是用戶可以在新聞的留言版塊發布即時的新聞評論,這一功能在兩會報道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楊珊.傳播技術視野下的中國新聞改革[J].新聞大學,2006(4):65-68.
[2] 莊嚴.基于媒介框架視角下廣西主流紙媒兩會報道研究[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1(5):42-27.
[3] 張小元.回歸與超越(理論新聞學新視野)[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87.
[4]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五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84-87.
G212
A
1674-8883(2016)24-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