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雯婷
(重慶大學,重慶 400020)
自媒體與隱私曝光的倫理道德之戰
曾雯婷
(重慶大學,重慶 400020)
自媒體作為現代媒體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新聞傳播過程占有重要地位,而以微博、論壇為主要“根據地”的自媒體參與者中,尤其因為其匿名、化名的獨特性,以及增加點擊量、提高關注度等商業自利目的,自媒體在隱私曝光問題上屢屢出事,其法律監管也有頗多漏洞。對此,本文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分析,反思其存在的問題。
自媒體;隱私曝光;倫理法規
(一)自媒體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臺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絡社區。需要注意的是,在現代社會中自媒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即所有的公眾都可以成為自媒體。
(二)隱私
“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以及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
自從網絡漸漸普及之后,網絡平臺作為一個新興的傳播平臺,被公眾廣泛使用。關于自媒體隱私曝光的事件也層出不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肉”一詞的出現。從2006年第一期“人肉”事件出現后,“人肉”在網絡事件中對網絡當事人的隱私曝光一直備受矚目和議論。就近年來說,自媒體隱私曝光方面的重大事件有:2010年天涯社區曝光“局長日記門”,原廣西來賓市煙草專賣局局長韓峰被處以開除黨籍及行政開除處分;2013年“女高中生事件”,廣州陸豐18歲女高中生被服裝店店主懷疑偷東西,并將視頻截圖發布網絡求“人肉”,遭到“人肉”后,該女高中生因個人信息被曝光壓力過大跳河自殺;2014年文章姚笛出軌“周一見”事件。網絡隱私曝光事件層出不窮,而在種種事件中,關于自媒體在該過程中涉及的倫理法規和道德規范的討論也從未停止過。
自媒體作為主要依靠網絡為基礎的媒體,與傳統的出版報紙、電視節目不同,適用于傳統媒體的法律條文并不適用于自媒體。自媒體發展至今,其相關的法律一直處于較為邊緣的模糊地帶。
最先明確對其作出一定規定的為,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下稱《解釋》)公布。該司法解釋通過厘清信息網絡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絡實施誹謗等犯罪提供明確的法律標尺。《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201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規定》),重點內容包括自媒體、個人信息保護、非法刪帖、網絡水軍等內容。自2003年“自媒體”一詞正式出現至今,該規定是國內對自媒體相關問題最明確的法律條文。
(一)隱私界限不明
現代社會中,現代人受某些錯誤的“現代思想”的浸淫,為了滿足一己私欲一而再、再而三地模糊,甚至忽略關于“隱私”的邊界。現代媒體的錯誤引導指引,導致現代媒體及公眾對“隱私”本身的界限不明確,無法對“隱私”邊界有正確的認識,更妄談對隱私曝光有正確的認識。
比如艷照門事件、好萊塢女明星隱私照片泄露等事件剛出爐之際,公眾人物的私密照片在各大網站、論壇、郵箱轉載傳播,人們并未意識到這些傳播行為其實是一種對隱私的侵犯,反而把這些行為當作“福利”,是茶余飯后人人可以談論的八卦。歸根結底,是整個社會在當下對“隱私”秉持一種不尊重的態度。這種態度導致公眾對“隱私”窺探的追求,導致媒體對“隱私”曝光的追捧,導致相關法規在涉及相關問題上對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寬容和放縱,也導致現代社會隱私曝光事件中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不斷被拉低。
(二)“受眾即新聞源”特性
自媒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受眾即新聞源”。所謂“受眾即新聞源”,就是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每個人既可以是受眾也可以是傳播者,既可以是新聞傳播的承受者也可以是傳播的中介,更可以是新聞的傳播源頭。
這個特性影響了對新聞的約束性,在“人人都是媒體”的現代社會,公眾在無意識成為“新聞源”的時候,會自覺地將個人的三觀和標準等同于自己作為媒體時的三觀和標準。雖然發帖者在作為個人的時候不再受簽署的保密協議約束,但當個人成為媒體、公眾成為新聞源的時候,以媒體身份出現的個人對“隱私”“保密”等相關問題的態度應該有所改變。而現實情況的是,由于個人觀念和媒體觀念之間沒有及時地轉換,自媒體在隱私曝光事件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觸及底線,甚至拉低底線。
(三)網絡開發和侵權手段的隱蔽性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新寶認為,網絡自身的特點是引發網絡隱私侵權的重要因素。網絡隱私的載體是具有虛擬性質的網絡,其不可觸摸性導致私人空間、私人信息極容易受到侵犯。另外,網絡高度的開放性、流動性和交互性決定了個人信息一旦在網絡上傳播,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將無法控制,使得侵權變得十分容易,而法律救濟則會變得相當困難。在網絡生活中,侵權主體和侵權手段具有隱蔽的特性。
正是因為網絡本身具有這種特性,以網絡作為載體和基礎的自媒體在有關隱私曝光問題上的態度表現得十分模糊。可見,網絡的各種法律監管空白區域為自媒體隱私曝光的不良情況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營養。
自媒體作為現在和傳統媒體分庭抗禮的新興媒體,在糾正媒體在隱私曝光上的失范行為問題上應當起到重要作用。
以典型自媒體平臺微博為例,自微博興起以來,有一批博主以發表評論、整理消息等途徑走紅,擁有過萬粉絲,他們的每一條微博動輒有過萬的轉發量,經常在熱門微博中出現。這些博主后來被稱為“大V”,微博開始加V認證通常是真實身份認證,從2015年開始微博放寬標準,微博粉絲量在50萬以上的即可加V認證,認證信息統一是“微博知名博主”。2014年7月初,上海地鐵九號線,一名“咸豬手”男子摸女生大腿的視頻及截圖在微博上瘋傳,其中不乏各大V,隨后這名“咸豬手”男子被網友“人肉”出來,并在女孩報警后受到了行政處罰,這里的“人肉”也以微博曝光為主。但之后的事件發展漸漸偏離原先的主題。微博不但迅速曝光了“咸豬手”男子的個人信息,而且連他妻子、女兒的信息也一并曝光,其中包括手機號等極為隱私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微博各大V的轉發迅速遍布整個網絡。
該事件中,微博上各大V一味地追求發布、轉發具有話題性的新聞,以繼續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卻忽略了自己是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媒體,其應該履行自己作為媒體的義務。在隱私曝光的失范問題上,自媒體要比傳統媒體擔起更多的責任。自媒體發展的初衷是接受來自四面八方各種不同的聲音,人們不再由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位公眾都可以獨立獲得資訊,對事物作出獨立的判斷。但是,目前監管的空白和自媒體本身的觀念比較混亂,這一初衷正在被公眾和自媒體本身漸漸遺忘。
自媒體除了可以表達自己獨立的觀點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媒體要能夠勇于監督媒體,保證媒體不濫用權力。監督媒體不濫用監督權去換取媒體利益,監督媒體工作者不濫用媒體給予的權利去要挾企業和個人,為自己謀取私利。
自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而近年最為嚴重的就是關于隱私曝光的相關問題,幸好問題的嚴重性漸漸得到了重視,相關法規的相繼出臺最大限度地推進了對該問題的解決。各類事件的發生引起了傳媒人和受眾的反思。在各 方的努力下,自媒體的前途雖然坎坷,但一定是光明的。
[1] 窺文章隱私,媒體做錯了嗎?[EB/OL].騰訊評論(第2752期),2014-04-03.
[2] 一邊是丑惡 一邊是隱私剖開網絡曝光這把“雙刃劍”[N].遼寧法制報,2014-01-10.
[3] 淳于慧雪.淺談自媒體時代對新聞當事人的隱私保護[J].戲劇之家,2014(11):315.
[4] 自媒體轉載網絡信息規定出臺不得侵犯他人隱私[EB/ OL].中國經濟網,2014-10-10.
[5] 淺談自媒體時代的自爆隱私與隱私披露[EB/OL]. 帕伯利森傳媒,http://news.shm.com.cn/2013-05/08/content_4101239 .htm,2013-05-08.
[6] “自媒體”普及的當下如何保護個人隱私[N].人民日報,2013-08-02.
[7] 康國平.自媒體的責任和義務[EB/OL]. http://blog.sina.com. cn/s/blog_53742bef0102et7t.html,2013-05-07.
[8] 自媒體有傳播就有責任[N].人民日報,2013-05-12.
G206
A
1674-8883(2016)24-0070-02
曾雯婷(1991—),女,四川成都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