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媒體發展網絡輿情業務的前景及趨勢
王 林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網絡輿情業務是媒體繼廣告、軟文、會員、網紅經濟之后又一種新的實現商業變現的創收模式。媒體發展網絡輿情服務業務,可以在開拓市場、打造穩固的客戶群、重塑權威等方面有所突破,最終實現媒體自身盈利。本文結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優勢和目標,探討媒體發展輿情服務業的市場前景及未來趨勢。
網絡輿情業務;媒體商業模式
網絡輿情業務主要是為用戶提供輿情原始數據、監測技術、信息咨詢等服務項目的專門行業。通過幫助客戶全面掌握群眾思想動態,提供分析研判,引導輿論走向,從而打造客戶的品牌影響力。
目前,網絡輿情分析機構集中于政府部門、傳統媒體、企業、高等院校之中。政府機構所設立的輿情監測機構側重于對政府轄區范圍內的民生、民情、民意與行業動態的關注,此外還兼有危機公關的職能。企業的輿情分析機構則分為兩種:一種以輿情預警和預防、危機應對和處理為主的公關公司;另一種以擁有自主核心技術、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廠商為主,通過供應輿情監測技術和輿情數據創收。高校的輿情分析機構則多以研究性機構為主,多對社會輿論 事件進行反思,學術、分析能力強。而媒體設立的輿情分析機構側重對輿論熱點事件,或可能引發輿論熱點事件的網絡信息進行實時關注,為客戶提供可供參考的網絡輿情信息。
比起政府機構,媒體輿情獲取、分析更為專業;比起企業,媒體輿情處理應對更有經驗;比起高校,媒體輿情監測預警更為及時。因此,筆者認為,媒體應是專業化網絡輿情分析行業的中堅力量,這是媒體發揮自身優勢、探索新的增值渠道、實現新的盈利增長點的必然選擇。
2016年8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通知指出,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型傳播方式不斷涌現,輿情事件頻發多發,加強政務公開、做好政務輿情回應日益成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在網絡輿情日益受到重視、相關研究逐漸升溫的背景下,《通知》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充分認識并推進政務輿情體制機制建設,對降低公眾政治參與成本、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推動行政文化轉型以及優化社會治理機制等方面有著顯著的意義。因此,有分析師認為,借助政策的“東風”,輿情服務業工作將進入“藍?!蹦J?。
目前,媒體發展輿情服務業規模影響較大的是依托人民網成立的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筆者查詢財報得知,人民網近四年年均輿情服務業務收入超2億,利潤過1億;而作為四川省內第一家經互聯網信息主管部門認證的網絡輿情信息服務機構的四川新聞網,從IPO招股說明書可見其在2014年1~9月互聯網輿情信息服務總收入為635.98萬。因此筆者估計,媒體發展輿情服務項目市場利潤率可達50%以上。對于輿情監測的市場規模目前是眾說紛紜。有分析師預測,如果從軟件業的角度看,應該不會超過10個億,但如果從輿情業的角度看,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且市場容量不斷增長。
在政策刺激、技術驅動、利潤可觀、需求量大且要求較高的現實背景之下,中國網絡輿情服務產業正經歷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粗放到規范的過程。以媒體為背景的輿情公司也遭遇了質疑和困惑同在的行業發展初期:在工作定位上,認為輿情“監測”就是輿情“監控”——借助輿情監測軟件幫助客戶刪除負面信息,進而導致輿情工作的公共價值彷徨;在輿情應對方式上,認為輿情處置等同于用技術手段實現IP封堵、網上屏蔽、事后消音,沒有從根源上化解矛盾,無法產生現實的推動力;在產品內容上,認為輿情報告就是負面新聞的堆砌、網帖標題和鏈接的簡單羅列,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在銷售運營上,部分輿情服務商打著國家級媒體的牌子,將報告分析與其他輿情服務捆綁銷售,強買強賣,引起廣大輿情服務客戶的不滿,對媒體機構多年來建立的良好聲譽構成威脅。
媒體要發展壯大輿情業務,應該順應以下趨勢:
(一)專業化服務,細分客戶群
網絡輿情服務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數據的抓取和搜集,還在于某一事件發生之后,對網絡輿情的有效數據進行科學篩選、量化統計和分析研判,并提出專業的咨詢和建議,這才是網絡輿情服務機構的核心價值所在。作為獨立于網民意見和政府網絡監管之外的第三方觀察者,作為媒體經營項目之一的輿情服務業,從事的應該是“輿情監測”,而不是網絡“輿情監控”,應該用公開透明的操作手法,為政府、企業以及個人提供搜集輿情信息、應對突發事件、舒緩輿論危機、維護商業品牌、提供信息咨詢等專業服務。輿情產品不應停留在“一事一報”的老路子,需要針對政府、企業、個人等客戶的不同性質和不同需求,細分客戶群,制定個性化的輿情解決方案。
(二)多元化運營,完善產業鏈
面對網絡輿情產品的同質化,媒體發展輿情服務業務也一直在謀求品牌競爭的差異化、細分化,更加注重對輿情研判方法和技術的投入,在早期單一的輿情報告產品的基礎上,開發出輿情監測平臺、咨詢和培訓服務、主題活動和展覽等多種業務模式。媒體的輿情產品及服務應覆蓋包括技術支持、口碑(聲譽)修復、風險管理、危機應對等在內的諸多業務,采取規?;?、集約化、產業化經營,跨學科及復合型發展,使傳媒產業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為客戶提供全面的、一體化的輿情信息服務。
(三)可視化平臺,搶占移動端
多家媒體輿情機構的負責人都表示,伴隨著客戶對輿情重要性認識的提升,市場對輿情服務的需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簡單資料匯集型的輿情報告已經很難贏得客戶,除了每月一次深度輿情事件分析以及專業、及時的應急事件處理指導之外,動態輿情監測的日?;?、公開化、直播化也受到客戶推崇。例如,華西都市報轉型發展的新產品封面傳媒2016年12月隆重推出的“封面輿情”頻道,將力爭打造成國內首款智能輿情機器人系統,由線上與線下、機器和人工兩部分組成,既是新生代的輿情系統,也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可視化輿情交互平臺。封面輿情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基于移動和PC雙端,提供包括輿情數據、預警、分析、研判、報告等可視化輿情全案服務。
(四)智庫化升級,引領新模式
隨著輿情內容、傳播和受眾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輿情監測與服務模式很難再全面、準確地把握輿情的全部內涵,而集科研、技術、調查、咨詢等為一體,能夠提供綜合輿情信息研判與解決方案的智庫建設,已經成為未來輿情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輿情監測業務提升為“網絡智庫”服務,不僅能為媒體業務增加智慧含量,在大數據采集與分析、輿情精準研判、智庫成果轉公開、引導社會輿論、服務公共外交等方面發展潛力巨大。這也說明,媒體的輿情服務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網絡信息搜集上,應該是走向經過信息深度挖掘和加工的泛輿情時代。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提出了“媒介即訊息”理論:“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媒體之于輿情,“新尺度”意味著用戶需求、產品形態、服務方式、市場格局等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意味著輿情服務業這一新的商業模式將為媒體帶來新的盈利機會。新技術不僅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商業模式、產業結構,也將更加徹底地改變人類依賴千年的傳統思維。媒體向輿情服務行業延伸,不僅要發揮既有優勢,更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只有一切以用戶為中心,順應新媒體及大數據發展趨勢,未雨綢繆,方能在競爭激烈的輿情服務領域站穩腳跟。
[1] 黨西民,等.大數據輿情管理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報業,2016(10):12-14.
[2] 祝華新,賴龍威.輿情監測:能否成為一種專業化智庫?[DB/OL].人民網-輿情頻道,http://yuqing.people.com.cn/ n/2014/1124/c354318-26081401.html,2014-11-24.
[3] 邢夢婷,王曰芬.國內外社會輿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情報理論與實踐(ITA),2015,38(11):139-144.
[4] 何慧媛,萬小廣.媒體輿情業務如何創新突圍[J].中國記者,2014(7):70-72.
[5] 張壘.輿情信息產品:現狀、困境與趨勢[J].現代傳播,2011(10):68-73.
[6] 王殿鳴.網絡輿情行業發展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6.
[7] 安暉,譚霞.新形勢下網絡輿情治理亟需優化[J].高科技與產業化,總第241期,2016(6):78-81.
[8] 明豐,彭燕,宋曉.我國網絡輿情服務行業發展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傳媒研究,2012(4):30-33.
[9] 顏陳.輿情工作進入“藍?!蹦J剑跠B/OL].荊楚網,http:// news.cnhubei.com/xw/sh/201608/t3682091.shtml,2016-08-17.
[10] 顏陳.輿情服務產品形態及發展趨勢分析——以荊楚網輿情服務為例[J].新聞前哨,2015(6):69-71.
[11] 唐濤.網絡輿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189-195.
G206
A
1674-8883(2016)24-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