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旸
(湖北廣播電視臺 教育頻道,湖北 武漢 430071)
淺論新媒體時代電視的優勢
孫 旸
(湖北廣播電視臺 教育頻道,湖北 武漢 430071)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日益呈現出“井噴”的態勢,全球“數字化”進程進入一個新階段。數字、網絡平臺傳播的強大攻勢使得電視、紙媒等傳統媒介的界限逐漸被打破。新媒體技術上的不斷變革也促使了媒介形態的革命。手機一網天下,電視人開始困惑:以后還有人看電視么?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必須認識到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自身的競爭優勢何在?繼而主動去適應新的形勢,探尋自身發展的最佳策略,爭取在競爭格局中處于有利地位。
新媒體;電視
電視新聞因自身強烈的“現場感”及其傳播者的“權威感”而具有強大的公信力,尤其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握有不可匹敵的話語權,當仁不讓地成為人們的“首選媒體”。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由于報道過程與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是同步的,因而報道與接收具有同時性,這就為觀眾提供了最快、最新的信息,縮短了觀眾與事件發生的時間距離,使觀眾產生與事件進展的同步感。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爆發特大地震,15時央視就播出第一條與災情相關的新聞,15時20分,中央一套與新聞頻道正式啟動直播。直播過程中,央視記者與各地方臺記者,軍區記者站記者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信息網,直播間與地震、救援、國土等專家實時連線,解答受眾的疑惑。2015年6月1日21時30分,東方之星客船在長江中游湖北監利水域沉沒,湖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對救援進程進行直播,救人英雄事跡迅速傳播開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16年7月,湖北發生嚴重的洪澇災情,湖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啟動24小時直播,發布災情權威信息,對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行全方位報道。以上直播大事件中,電視臺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目擊者甚至參與者,向觀眾講述事件的經過、特定的環境、氣氛甚至種種細枝末節,使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在觀眾的眼前展開,加之圖像再現了現場情景,使觀眾感同身受,產生了強烈的現場感。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12城市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調查報告》和《中國5小城市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調查報告》也顯示,相對而言,網民最信任的是國內電視新聞,實際的狀況也是如此。在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人們或許是第一時間上網查詢,獲得信息,接下來則會在電視端聆聽權威的聲音。一方面,電視臺具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能保證高品質、高含金量內容的產出;另一方面,電視直播是最能體現電視優勢的新聞報道形式,在報道重大突發事件過程中的反應速度,現場直播的質量和水平,成為檢驗媒體直播能力的一條重要標準,而電視直播在這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新媒體出現,使得媒體進入全媒體時代,年輕一代受眾被新媒體分流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新媒體使得公眾享受到更多參與新聞、分享新聞的樂趣,而傳統新聞從業者作為編輯者的角色逐漸被弱化。如新浪微博因其低門檻、高互動、高首發率的特點,在網絡輿論場中頻頻發力,微博裂變式的傳播效果對網絡輿論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媒體融合不是單純的傳統媒體互聯網化,而是必須轉變思維方式。十年前,各地電視臺相繼開發廣電自有門戶網站,現如今發展良好的卻并不多。而“兩微一端”——微博、微信、APP客 戶端已成為新媒體交互平臺的王者,手機成為大家搶占的新終端。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平臺相加,傳統電視也不是開發門戶和新媒體平臺那么簡單,而是系統性的深度相融。中國現有6.88億網民,手機網民則達到6.2億人,要爭取主導權、影響力,必須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傳統媒體手段與新媒體進行充分嫁接。例如,湖北電視隴上頻道《打工服務社》,湖北電視經濟頻道《經視搖搖樂》《桃花朵朵開》,湖北電視教育頻道《高校達人秀》都在電視媒體和新媒體平臺融合的手段上做了良好的嘗試。以湖北電視教育頻道《高校達人秀》活動為例,其作為一個大學選修勵志電視節目,通過新浪微博的宣傳,取得了社會效益的大豐收。早在2013年,“湖北高校達人秀”的新浪官方微博排行就已躋身于湖北媒體微博風云榜前十強、全國電視媒體官方微博排行前50強;粉絲突破23萬人,全年話題微博發布超過15萬條,成為湖北活動討論話題量第一。“2016金龍泉啤酒高校達人秀”總決賽開通活動官方微信投票平臺,海選與十強微信投票突破53萬人次,刷新歷屆活動記錄。高校學子通過微信等新媒體手段支持喜愛的選手,在新媒體平臺為活動造勢;而電視則通過選秀活動迅速擴大在高校的品牌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恰恰使地面頻道面臨更大的機遇。其一,新媒體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地面頻道覆蓋的局限——此前這被認為是地面頻道一道不可逾越的瓶頸。隨著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實現“三網合一”,地面頻道播出平臺大大拓寬,覆蓋區域、受眾范圍都會增大。其二,區域性特色化內容形成產業。此前,地面頻道節目內容以本土特色為主,隨著播出平臺的拓展,獨具個性的地方文化產業將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一份《CSM新節目觀察報告》顯示,地面頻道相較于上星衛視和中央電視臺,在民生類節目包括新聞、本土綜藝、專題、生活服務等的創新數量上遙遙領先。以全國地面頻道“五小龍”為例,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安徽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浙江教育科技頻道,“五小龍”在本省范圍內擁有一大批忠實的收視群,甚至其影響力與市場份額在一定程度上遠遠超過本土衛視和中央電視臺,說明了地面頻道相較于衛視和中央臺來說是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制作團隊將一些具有高度創新的節目與“小屏”結合,進行更復雜、更深入的“互動實驗”,拉近與本省觀眾的距離。例如節目中為了最大化地開發微信互動功能,甚至放棄習慣采用的錄播方式,利用微信搖一搖競猜、投票送紅包,主持人個人微信號點對點打入觀眾“朋友圈”。除電視端之外,還開發微信直播,參與全城討論互動,互為宣傳、全面打通,形成連鎖傳播效應。
在多媒介融合的今天,電視媒體無需妄自菲薄,要正確認識機遇和挑戰,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使命感、危機感,結合自身特點,做好自己的“拳頭產品”,同時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迎接和應對媒介融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這樣,電視媒體就能夠繼續在新的競爭格局中保持自我,開辟全新的電視服務領域和發展空間。
G229.24
A
1674-8883(2016)24-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