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莉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北京 100125)
我國影視行業發展現狀及信用風險特征分析
金 莉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北京 100125)
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政策的利好推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影視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本文通過闡述影視行業的發展現狀,總結了我國影視行業發展的信用風險特征,并對影視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影視行業;現狀;信用風險;展望
(一)具有意識形態和文化商品的雙重屬性
影視行業從定義上來講,是指圍繞影視作品所進行的生產、發行、播映、衍生品開發和生產等一系列環節相關產業經濟形態的統稱。[1]影視作品具有意識形態和一般商品的雙重屬性,二者彼此支撐。在我國,影視作品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屬于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上層建筑,因而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同時,影視作品的生產來源于人們創造性的勞動過程,具有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因而具有文化商品屬性。
(二)產業規模增長快、盈利模式較單一
近年來,隨著我國持續出臺文化產業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以及居民對影視娛樂消費需求的提高,影視產業規模增長較快。相關新聞數據顯示,2006~2015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從26.40億元增至440.6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2.51%;電視劇市場交易額從48.50億元增至150.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95%。即使在2016年電影票房增速顯著放緩的情況下,我國仍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和播出大國。從盈利模式來看,我國影視產業盈利模式較為單一。目前,我國電影產業發展過度依賴票房、電視產業發展過度依賴廣告,其中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中收入占比達80%以上,廣告收入在電視產業中收入占比達45%以上,而成熟市場的這兩個指標均在30%左右。
(三)傳播形式和作品類型多元化
2015年以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普及和移動網絡服務建設的有力推進,使我國影視傳媒載體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影視作品迎來了跨媒體傳播時代。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網絡劇上線355部,同比增長73.17%。截至2016年6月末,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14億,網絡視頻用戶使用率為72.40%,其中手機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為4.4億。體現在電影領域,部分電影從影院到視頻網站的窗口期縮短,電影窗口期已從20世紀90年代的5個多月縮短到目前的2周左右,部分電影實現零窗口期。同時,網絡電影迎來爆發期,2016年上半年國內7家視頻平臺共上線927部,遠高于2015年全年全網的622部。在電視領域,多家視頻平臺與傳統電視媒體媒介開展合作與聯動,形成了同一電視節目在移動設備、互聯網終端、電視臺等多屏或多頻道傳播的新局面。此外,為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市場需求,影視作品類型漸趨多元化。目前,我國影視作品的類型有20多種,其中喜劇、愛情、驚悚、懸疑、劇情是主流,動作、犯罪、恐怖、奇幻、青春類等類型都有自己的固定群體。
(四)行業并購整合速度加快
在現階段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影視行業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資本流動頻繁,行業并購整合加快,且并購總額較大。Wind數據顯示,2010~2015年,影視行業并購案例數從22個增至88個,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8.01%;并購總額從173億元增至45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40%。2016年前三季度,影視行業并購案例數為73個,增速同比有所放緩,但并購總額高達851億元,影視行業并購整合仍是資本市場追逐的熱點。[2]影視行業并購類型包括兩種:一是影視企業之間的同業整合,以延伸、完善整個產業鏈為目的,是并購的主要類型;二是非影視行業企業的跨界并購,希望借影視行業高速增長為企業注入新活力。整體來看,企業間兼并重組數量顯著增加,有利于行業整合優化,提高市場集中度。
(一)政策風險
影視行業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一直以來受到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嚴格監督管理。2014年以來,國家廣電總局先后下發了多個政策監管文件,比較典型的有對黃金時段電視劇播出方式進行調整,暫停播出和點播有劣跡藝人參與制作的影視劇、影視節目,以及原則上不允許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參與的真人秀節目。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的變動,將可能導致相關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和發展空間發生變化,若企業未能與主流價值觀的政策導向保持一致,則相關影視作品可能無法進入市場或進入市場后被勒令下架,導致企業面臨可能無法收回投資成本、被處罰,甚至取消市場準入資格的風險。
(二)作品審查風險
我國影視作品實行備案審查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電影劇本梗概需備案通過,其中部分題材電影劇本還需報送審查,電影完成攝制后由相關電影主管部門審查,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除另有規定外不得放映和傳播,違反規定的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管理規定》和《電視劇內容管理規定》,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實行許可制度,電視劇作品實行備案公示、內容審查和發行許可制度,未取得發行許可證的不得播出。此外,影視作品取得許可證后被禁止發行或播映的,企業將面臨作品報廢和行政處罰的風險。影視作品審查制度一方面使國家廣電總局對全國影視作品進行宏觀調控,另一方面加大了一些影視作品無法投放市場的風險,一旦出現影視作品未獲備案、審查未通過的情形,將對相關企業的經營業績造成不良影響。
(三)市場及財務風險
1.影視作品投資回收存在不確定性。由于影視行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國家政策變動、影視劇價值理念導向等社會因素的變化,將會給影視作品的制作發行帶來一定風險。同時,影視作品的消費是一種文化體驗,由于市場和觀眾需求的不確定性,一部影視作品能否播映、能否取得高票房或高收視存在不確定性。此外,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受播映時期、作品質量、劇本、演員、導演等多種因素影響,影視作品投資回報面臨的不確定性日益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整體業績也會產生不確定性影響。因此,作為輕資產行業,一部影視劇從開發、制作、播出、回款,往往要經歷1.5~2年的時間,影視劇的資金周轉率非常低,其投資回收存在不確定性。[3]
2.財務杠桿容忍度低。除影院業務外,影視行業大多是輕資產企業,以無形資產為核心。同時,作為知識密集型行業,其本身就屬于價值鏈上高附加值環節,具有輕資產特點,這就決定了影視行業本身難以滿足傳統銀行業務對抵質押增信的要求,其取得銀行貸款難度大、融資成本高。由于影視作品投資回收期較長,其資金回籠普遍存在跨期現象,且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于影視作品攝制和發行結束的整個過程,導致影視企業經營現金流不穩定。因此,一旦資金回籠困難或融資能力下降,擁有較高財務杠桿的企業將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
3.盜版風險及版權糾紛。影視產業最核心的價值應體現在影視作品的版權上。但一直以來,業內各種盜版、侵權案例層出不窮,盜版影音制品和網絡侵權播放直接影響了影視劇的銷售,同時,版權轉讓及抄襲等糾紛也會影響影視劇的制作、播映和銷售。盡管國家和企業一起在打擊盜版和維護版權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目前盜版現象依舊十分猖獗,版權糾紛數量持續增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的發展,更加容易出現盜版的現象。如今,盜版影視作品的重災區已從盜版光盤向網絡盜版轉移。相關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因為網絡視頻盜版而對行業導致的潛在廣告展示和版權付費損失超過150億元,[4]影視作品的盜版傳播及版權糾紛或法律訴訟將對相關企業的經濟利益造成影響。
4.影視行業市場競爭激烈,部分企業信用風險加大。2008~2016年,國內持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數量從2,874家增至10,232家,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15%。我國影視行業市場參與者眾多、市場競爭激烈,并且面臨產能過剩、優質作品匱乏的壓力。2015年,我國電視劇共播出250部,播出比例70.87%,從播出收視率來看,頂尖劇目、優質劇目和中檔劇目分別占比1.2%、5.0%和17.8%,好劇目占比較低;國產故事片產量686部,其中院線放映影片占比47.8%,票房排名前20名的國產影片占國產影片總票房的60.9%。[5]同時根據藝恩咨詢數據,2015年我國成規模影院投資公司265家,影院票房占全國票房的84.0%,其中,前十大影院投資公司影院票房占全國票房的52.7%,影院核心資源優勢凸顯。整體來看,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環境中,不具備資源優勢的影視企業信用風險將加大。
近年來,我國持續出臺文化產業政策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使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為影視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也為影視行業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影視行業呈現出規模增長較快、行業內兼并、重組、加速等特點。未來,隨著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影視產業規模將繼續擴大,影視行業格局將不斷演化,資源也將向優勢企業集中,擁有核心影視資源、較強資本實力及較高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程度的企業將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1] 阮南燕,唐月民.全球價值鏈視閾下我國影視產業升級策略探究[J].學術交流,2011(4):199-202.
[2] 肖葉飛.影視公司并購重組的路徑與效應[J].聲屏世界,2015(10):12-15.
[3] 唐龍虎.一個投資人眼中的電視劇10年變遷[DB/OL].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m/gb/2015-08-03/doc-ifxfpqxf0 149119.shtml,2015-08-03.
[4] 王開廣,2015年網絡視頻盜版致行業損失超150億[N].法制日報,2016-04-24(6).
[5] 崔保國,胡正榮,尹鴻,等.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50-69.
J992
A
1674-8883(2016)24-0170-02
金莉(1989—),女,河南人,2015年7月畢業于天津財經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就職于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工商企業二部,主要從事工商企業的信用評級及相關行業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