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嫻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輿情研究中心)
“互聯網+”時代深度報道轉型研究
劉 嫻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輿情研究中心)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深度報道面臨著影響力降低、傳統操作模式被解構、記者離職成潮等生存困境。同時,深度報道行業也呈現出傳統紙媒深度報道衰退、商業網站原創深度報道發展迅速以及移動新聞平臺深度報道興起等新變化。在整個傳媒行業都面臨轉型的大背景下,深度報道亦亟需轉型,可在豐富報道形式和內容、迎合受眾閱讀習慣和提升用戶粘性等方面進行新嘗試。
互聯網+;深度報道;轉型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從國家層面制定的宏觀戰略意味著我國真正迎來了“互聯網+”時代,傳媒產業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會走上怎樣的轉型之路,曾被譽為將“拯救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又該何去何從?本文進行了如下探討。
自互聯網誕生后,傳媒產業與互聯網就處于不斷沖擊和逐步融合的過程中。新媒體出現后,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構,而傳統的深度報道更是面臨著生存危機。
1.1深度報道影響力降低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中心”的傳播格局被打破,公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十分便捷和多樣,脫離了由媒體設定的空間和時間局限?,F今的互聯網就好比一個“自助超市”,信息商品永遠供大于求,受眾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要任意挑選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大眾媒體無法通過設置議程提高深度報道的閱讀量,受眾關注度降低,導致其報道影響力減小。
1.2傳統深度報道操作模式被解構
微博等自媒體出現后,受眾逐漸養成了碎片化閱讀習慣,更傾向于獲取“短、新、快”的消息。在受到碎片化信息的長期“轟炸”后,受眾的閱讀思維受到了影響,只想要知道“是什么”,而不去探究“為什么”和“怎么做”。在用戶需求的導向下,傳統的深度報道操作模式發生了改變,記者一獲取有新聞價值的資料,就立刻編輯成稿發送至媒體官方微博、微信、APP等平臺。特別是在熱點事件或者突發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媒體往往在“搶”新聞,以碎片化形式,用最快的速度將事件進展呈現給受眾。
1.3記者離職潮成行業發展隱憂
一篇深度報道得之不易,但其中大多數都被淹沒在信息洪流之中。長此以往,深度報道記者容易缺失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產生疲憊心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我國傳統媒體經營呈斷崖式下滑狀態,部分媒體甚至撤銷了盈利情況不佳的深度報道部門。同時,一些新媒體公司不斷向有經驗的記者拋出橄欖枝,其提供的待遇比記者現有的薪資高出很多,極具誘惑力。一系列原因引發了深度報道記者的離職潮,成為行業發展隱憂。
2003~2013年,被譽為中國深度報道“黃金十年”,這一時期,傳統的報紙媒體推出了大量的深度報道,起到了良好的輿論監督作用。此后,在新媒體日益激烈的沖擊下,傳統的深度報道受眾逐漸減少,影響力逐漸降低,深度報道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1傳統紙媒深度報道開始衰退
中國深度報道十年黃金期之后,傳統深度報道似乎進入了瓶頸期。由于政策調整,報刊進行深度調查的范圍和數量受到了限制,一些領跑深度報道行業的媒體,開始弱化甚至是撤銷相關部門。例如,2013年初,《大河報》特稿部被并入了社會新聞中心;2015年1月1日,《中國青年報》撤銷了“特別報道部”;3月31日,《南方都市報》改版,取消深度周刊……與此同時,由于傳統紙媒收益普遍下降,而采寫深度報道的成本又較高,不少媒體原有的深度報道操作方式有所改變。在面臨重大事件時,開始更多地采用綜合網絡信息、電話連線等經濟快捷的方式進行調查采訪。這種模式雖然大大壓縮了成本,但是,由于記者未深入現場調查、沒有獲得切實的感受,所寫出來的新聞不管是深度還是質量,都大打折扣。另外,從深度報道行業整體上看,傳統紙媒具有深度采寫經驗的記者也大量轉行或轉型,深度報道人才缺口很大,甚至一些重大題材的報道,不得不由剛入行的實習生獨自去采寫,導致優秀的深度報道越來越少。
2.2商業網站原創深度報道發展迅速
近幾年,為吸引用戶,商業網站紛紛試水深度報道,在原創深度內容上展開競爭,最直觀的表現是開設定期更新的深度新聞欄目。如網易于2004年推出的《今語絲》欄目,成為商業網站“拼角度”“挖深度”內容生產范式的開端。此后,商業網站又開始嘗試做突發事件的原創深度內容。如在2007年的“華南虎事件”中,網易先在BBS熱帖中發現了華南虎年畫,于是派人尋找目擊網友、采訪相關人員、聯系年畫廠商,并設法獲取了40張照片,聯系專家做了鑒定,發布了多篇獨家新聞,影響力廣泛。這樣的采訪報道方式,已經有了深度報道的雛形,是商業網站做原創深度新聞的有益嘗試。
近幾年,商業網站越來越重視原創深度內容,四大門戶網站相繼推出了深度報道欄目。例如,網易的《路標》、騰訊的《棱鏡》、搜狐的《新聞當事人》、新浪的《新知》等欄目。這些集合了平臺、渠道、資金、人員等先天優勢的門戶網站,在原創深度報道領域發展迅速,影響力不斷擴大??梢哉f,商業網站把深度報道作為了其核心競爭力,通過出品優質的深度報道內容吸引固定用戶群、提升品牌知名度,所做出的深度報道質量也在不斷提高,逐漸有了和傳統媒體抗衡的趨勢。
2.3移動新聞平臺深度報道興起
目前,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又一增長點是移動互聯網終端。大量數據顯示,新聞受眾已經大量轉向了移動互聯網端,這種新型的閱讀體驗方式,又為傳統新聞生產方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而在字數上顯得“長篇累牘”的深度報道則首先受到沖擊。
新的現實需求激發了新的生產力。由于吸引了巨大的用戶群,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深度報道逐漸興起,并做出了不菲的成績。2014年,上海報業集團先后推出了兩大新媒體平臺——“澎湃新聞”和“界面新聞”。作為上海報業集團調整轉型期間的力作,這兩個平臺都致力于做深度原創內容,著力打造深度移動閱讀產品。自上線起,“澎湃”和“界面”就引起了大量關注,并引發了業界對深度報道是否不再需要紙質載體的討論。
除此之外,近兩年,一些由團隊或個人開設的微信公眾號,也在移動互聯終端的原創深度內容上進行了實踐。如刺猬公社、傳媒大觀察、灼見、平說等微信公眾號,主打深度原創內容,以獨特的風格、優質的內容和有效的運營模式,獲得了大量受眾,其盈利狀況也十分可觀。
在“互聯網+”時代,深度報道正在受到新技術和新傳播方式的挑戰,深度報道的轉型不只體現在單一的內容或渠道上,還需要在運營模式、技術升級、平臺搭建、內容融合等各個方面做出努力。
3.1豐富報道形式和內容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彼J為,電視和印刷品作為媒介本身,并不具有思想,但其作為一種傳播工具,卻可利用對文字與圖像的不同偏好,決定不同文化的發展。顯然,尼爾·波茲曼強調了媒介技術的重要性。技術革新對媒體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合理利用新技術手段進行內容生產和信息傳播,將推動媒體在“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和發展。
首先,音視頻技術已被廣泛運用。不少媒體已將音頻、視頻、交互技術、數據挖掘、用戶畫像等新技術手段與報道內容結合起來,推出內容豐富、視覺表現力強的深度報道,廣受讀者喜愛。例如,騰訊在突發事件的深度報道中,已多次成功運用無人機航拍手段進行現場直播,并運用視頻、動畫特效等技術手段,還原事件發生過程。
其次,新聞可視化技術日趨成熟。近兩年,多家商業網站紛紛試水新聞可視化,將長達萬字的深度報道內容濃縮到一張圖片中,系統、直觀地呈現深度內容,逐步形成了以熱點事件、重要政策、生化服務、交互數據等系列為主的數據新聞體系,創新了深度報道的表現形態。如財新傳媒在報道周永康案件時推出的數據新聞可視化產品《周永康的人與財》,以人物關系動態圖的形式,展現了新聞事件中的復雜人物關系,呈現出的效果令人震撼,成了2014年數據可視化的標志性產品。
再次,HTML5技術開始被應用于深度報道領域。澎湃新聞在上線一周年之際,推出了特別報道——《三峽》。值得注意的是,該報道以目前社交平臺上最為前沿的HTML5技術來呈現,是首家在深度報道領域嘗試該技術的媒體。這篇深度報道是澎湃新聞記者歷時一年,走訪三峽得出的考察報告,報道信息豐富、圖表直觀、數據詳實,還綜合使用了視頻、動畫、圖片等手段,給用戶帶來了“全景式”深度體驗。
3.2迎合受眾閱讀習慣
目前,隨著移動端的迅速發展,受眾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使其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同時,也正在部分消解深度報道的價值。
因此,為了迎合用戶現有的閱讀習慣,媒體在轉型時應注重從受眾需求出發,生產符合受眾閱讀習慣的深度報道內容。騰訊《棱鏡》欄目曾做過這樣的嘗試:將萬字以上的深度報道拆分為三篇短稿,以其核心內容分別擬定好標題,并在每篇中補充必要的鋪墊與背景,讓每一篇報道都可以獨立成文,再以一個專題中系列報道的形式進行推送。這樣的報道方式既能滿足受眾對“篇幅短”的要求,又能完整地呈現整個報道內容,比單純地縮減深度報道字數要好得多。
3.3提升用戶粘性
在碎片化閱讀、注意力分散的時代,公眾深閱讀的注意力“門檻”在提高,一件熱點事件發生后,公眾持續關注的時間較短,其注意力很快就被紛繁復雜的其他信息或者是新的熱點事件轉移。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固定的、有粘性的用戶群,對媒體來說尤為重要。
一是要打造“王牌”欄目。盡管現有的商業網站多數涵蓋了時政、社會、財經、體育、娛樂等多樣化信息,但每家媒體在制作深度報道時都應有所側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展示自身特長的“王牌”欄目,以此吸引具有相同興趣點的用戶,培養固定用戶群。
二是要注重用戶交互式體驗。當今社會是一個服務型社會,各行各業都注重滿足用戶需求,媒體不再將“內容為王”作為提升深度報道傳播效果的唯一途徑,而是逐漸樹立了“內容+用戶”為王的理念,注重與用戶互動。有學者認為,在今天數字新聞生產過程中,媒介所提供的內容與方式同樣重要,內容質量與服務質量同樣重要,滿足內容需求和滿足服務要求同樣重要,內容獲知體驗與服務全程體驗同樣重要。目前,不少媒體在用戶交互式體驗上已經進行了積極探索,如發動用戶參與觀點討論、意見調查、資料搜集等。其中,網易的“跟帖蓋樓”模式,通過獨樹一幟的新聞跟帖方法,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粘性,值得借鑒。
[1]王瑩.移動+互聯網時代,深度報道的重構空間[EB/OL].(2015-05-27)[2016-04-06]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jdzt/201505/t20150527_366845.htm.
[2]張鷺.南方傳媒研究:門戶網站如何做原創深度報道[EB/OL].(2015-07-28) [2016-04-06]http://media.163.com/15/0728/12/AVK340RV00762H8M.html.
[3]易觀智庫.2015中國移動互聯網數據盤點與預測專題研究報告[EB/OL].(2015-05-27)[2016-04-0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227/21/20625683_451327084.shtml.
[4]劉中盛.社交媒體時代,網媒如何做深度報道——以《棱鏡》為例[EB/OL].(2015-05-27)[2016-04-06]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jdzt/201505/t20150527_366852.htm.
[5]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徐銳,萬宏蕾.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核心競爭力[J].編輯之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