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基于自媒體環境下的媒介使用者道德失范研究
李 靜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技術的不斷更新,自媒體已經深深地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在網絡平臺上的活躍度也越來越高,并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獲取信息進行溝通地方式。媒介使用者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的同時,表現出來的問題也隨之顯現。本文就自媒體的時代特征和媒介使用者的特點來論述道德失范問題。
自媒體時代;道德失范;媒介素養
隨著網絡技術、電子技術和移動終端的進步,傳統媒體正在被借助互聯網技術興起的自媒體不斷搶占著市場和受眾群。受眾從以往的單純接受信息變成了信息的直接生產者,自媒體平臺的出現給受眾提供了“發聲”的機會。帶給受眾無限自由的發展空間,深刻地顛覆了人們慣有的生活模式。平臺的開放,身份的虛擬為公共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而自媒體自身的良性發展還要靠媒介使用者公民素養和網絡道德的提高。
1.1自媒體的概念
2002年美國專欄作家丹吉爾莫提出了自媒體這一概念。
最早對自媒體進行概念界定的是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謝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在2003年兩人聯合發表的《自媒體報告》中提出。他們認為:“自媒體是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的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1]盡管自媒體作為新興的媒體平臺,對自媒體的定義仍舊是眾說紛紜,但是其核心內容還是基本一致的。我國學者對其定義為:“所謂自媒體是指傳播者通過互聯網這一信息技術平臺,以點對點或點對面的形式,將自主采集或把關過濾的內容傳遞給他人的個性化傳播渠道,又稱之為個人媒體或私媒體”。在我國,自媒體平臺充分地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體現出來。
1.2自媒體特點概述
相較于傳統媒體,自媒體的信息制作,信息傳播方式代表著其特點。首先,信息內容的多樣性吸引著受眾從傳統媒體轉向了自媒體。傳統的信息傳播媒體,任何一家媒體都不可能包含所有領域的信息。然而,自媒體發布的內容不受版面,時空,空間的限制,可以發表個人心情,表達對社會問題看法。其次,自媒體的個體化使受眾有機會成為信息的主體。以往的傳統媒體要擁有專業的采編隊伍,有組織地進行信息發布。自媒體卻完全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地采集,編輯和發布不再需要大量的人才,不具有專業采寫的受眾一樣可以發布消息。自媒體的“參與者”是以個人而非隸屬于某一組織的身份參與信息傳播,并能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隨時改變傳受角色,新聞可以不經過媒體組織這一傳統的新聞傳播的中間人過濾就能直接達到受眾。”[2]最后傳播的高速性。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傳統媒體在我國特有的國情要求下新聞的生產流程有嚴格的制度要求,需要經過層層把關,編輯后才能到達受眾。自媒體時代,“把關人”幾乎形同虛設,無須成立專業的機構,更不需要相關部門的審批。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微信,微博,論壇等平臺發布信息,這些信息會迅速在這些平臺上傳播。
在web2.0時代,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呈現出三者融合的趨勢。自媒體依托互聯網技術,不斷發掘自媒體的潛能,使自媒體的使用更加得深入到受眾群中,使自媒體的使用黏性不斷提高。然而,自媒體蓬勃發展的同時道德失范現象使我們不得不冷靜看待自媒體這樣新興平臺。
2.1自媒體平臺中個人隱私問題頻發
自媒體時代的“多屏互動”增加了人們無限交流的可能,人們可以卸下各自的社會角色以真實的面目示人,這有利于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微博中的加“v”認證,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都以“真身”參與網絡生活,這就導致信息更加的透明公開。但是,這也使某些居心不良的人對信息加以利用,從而窺探他人隱私。甚至利用“人肉搜索”對他人進行惡意中傷。
2.2不負責任的不實新聞
受眾通過自媒體平臺完成了“受者”從“傳者”的有效轉換。自媒體平臺上的媒介使用者猶如呼吸到新鮮空氣一般地無限制地生產著信息。自媒體的信息傳播突破了以往的時間限制,信息一經發布便可在網上迅速傳播甚至轉載。自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專業性。“人人都是記者”成為了自媒體的顯著特點,網民對身邊發生的事件隨時可以通過終端設備傳播,有時只是了解事件的某個部分而不是事件全貌。這樣媒介使用者有意無意地成為了不實信息的傳播者。甚至有些媒介使用者為了提高其關注度發布假新聞,影響了正常的信息傳播,甚至對新聞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2.3海量信息中的垃圾信息眾多
自媒體平臺信息發布的無成本性和海量性,造成運營商很難對信息內容做到具體的管理。網絡中發布大量的垃圾信息,甚至未經許可強制使受眾接受。
自媒體自身的功能再強大,畢竟只是一種技術平臺,使用者對自媒體的使用以及網絡規范認知幾許,直接決定著自媒體平臺上對社會的正面或反面影響。
3.1提高媒體使用者的媒介素養
自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有權利發聲。媒介使用者要客觀理性的看待使用自媒體,個人要接受傳播倫理道德的規范。與現在的傳播環境相比,自媒體環境更為復雜。因此媒介使用者更應該對個人從事的信息傳播活動有一定的約束。其次,自媒體應借助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優勢提升媒介使用者的素質。
3.2運行商改進把關機制,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針對媒介使用者發布信息的多樣性,運營商應切實發揮把關,檢測功能。面對海量的信息,自媒體平臺本身對信息缺乏求證途徑,與事實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運行商對平臺上出現的謠言和危害社會穩定的信息要及時做出應對。其次,營銷賬號,明星借助其身份通過自媒體平臺推廣一些不實的產品信息,這種信息不僅危害了自媒體平臺的網絡環境,甚至威脅使用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此應掐斷“非正規”的商業信息散步的利益鏈條。
3.3加快相關方面的法律建設進程
雖然近幾年,我國出臺了相關的網絡使用規范條例。但僅僅停在一些法律中對信息傳播方面的相關規定上。而對于自媒體平臺來說卻遠遠不夠。專業的法律出臺以及法律規范的細節性仍舊需要不斷地推進。自媒體雖然是一個新興的平臺,但是其影響力卻不容忽視。立法進程需要同目前的網絡自媒體發展一樣發深入探討,以保證自媒體健康順暢地運行。
[1]陳韻博.辮子新聞:自媒體時代地趨勢[J].新聞知識,2010(12).
[2]申金霞.自媒體的信息傳播特點探析[J].今傳媒,2012(9).
李靜(1991-),女,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