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聰 孫志剛 高 萍
(北京印刷學院 新聞出版學院,北京 102600)
新聞反轉劇對受眾理性的消解及應對措施
張聰聰 孫志剛 高萍
(北京印刷學院 新聞出版學院,北京 102600)
新聞反轉劇作為新聞傳播失范的典型形式之一,對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在其中擔當重要角色的受眾。而對受眾的研究是新聞傳播學科研究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因此,本文將針對新聞反轉劇對受眾理性的消解問題進行探討,力求找出適當的應對措施,為受眾媒介素養的提升作出努力。
新聞反轉劇;受眾;理性
2016年春節期間,由一篇帖子引出的“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被眾多媒體報道,引發網友關于“城市與農村差異”的激烈爭論。不久,該新聞事件就出現戲劇性反轉。在這場戲劇性的反轉中,媒體的報道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將事件由網絡謠言上升為新聞反轉劇。參與其中的媒體主要為一些網絡媒體和微博大“V”,這成為了數字新聞時代新聞反轉劇頻現的例證之一。
新聞反轉劇就是那些緊跟社會熱點、標注新聞熱詞繼而引發廣泛關注,但隨后被證實與事實主體或全貌不符,甚至與事實截然相反的現象。受眾理性是指受眾在對信息的辨析和反饋中受理性主導的狀態。受眾理性是受眾媒介素養的重要部分,受眾媒介素養也是受眾理性能否發揮作用的直接影響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新聞時代,受眾理性呈現出一種不斷消解的勢態。而新聞反轉劇可謂是造成這種勢態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聞反轉劇已上升為新聞傳播中的現象級話題,其對受眾理性的消解從輿論發酵快、影響范圍廣等方面皆可窺見。而新聞反轉劇對受眾理性消解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用戶生產新聞,新聞傳播呈現新形態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高效便捷的特點,成為了重要新聞戰場。傳統媒體的新聞準入機制嚴格。新媒體為追求新聞數量和傳播速度,不僅降低準入門檻,還將個人表達作為新聞源,使用戶生產新聞成為可能。這使新聞報道中對“新近發生”和“事實”的考證難度增加。
(二)話語權增強,受眾心理發生根本性改變
自媒體出現后,受眾的話語權受到重視,這種重視被延伸到新聞反饋中。而數字新聞時代的受眾心理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他們渴望通過觀點表達來維護話語權。于是,受眾的參與性越高,就越難保持理性,并且會以更激烈的言語或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
(三)把關人缺失,從業人員缺乏責任感,新聞輿化現象升級
不同于傳統媒體新聞健全的把關人制度,新媒體的把關人往往是網站管理員和網民;部分把關人媒介素養缺失,在發布或轉載新聞時追求戲劇性,使媒體公信力受到損害。受逆反心理影響,受眾會不斷地質疑,其理性消解也會加快。另外,受眾的觀點易受意見領袖影響,新聞輿化現象不斷升級,導致受眾理性消解的速度加快。
(四)以群體之名,受眾理性會因對群體的依賴而消解
群體中的個人會產生一種“集體潛意識”,在其作用下,個人的自我意識會讓步,也會因為身在群體之中而變得有恃無恐。新聞反轉劇的出現會使受眾以觀點為依據在網絡上結群。若個別成員的理性被消解,其他成員就會受影響。于是,受眾的情緒會被輕易激化,其理性缺失的狀態表現也會更直觀。
(五)媒體公信力缺失,受眾理性保持難度加大
數字新聞時代,傳播者要想贏得用戶青睞,就必須千方百計地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而一些媒體為追求經濟效益,罔顧社會效益;傳統媒體時代建立的媒體公信力被逐步瓦解。受眾對待媒體的態度轉為質疑和敵對。新聞反轉劇的出現會將受眾這種懷疑和敵對情緒放大。因此,受眾理性的保持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新聞反轉劇對受眾理性消解的問題已經不容小覷。網絡暴力等非理性行為的影響也已經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因此,亟待找出應對新聞反轉劇對受眾理性消解的措施,更需要從根源上尋找突破來減少甚至杜絕新聞反轉劇的出現。
首先,政府和新聞監管部門應加強網絡監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一旦網絡缺乏監管,觸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內容就會增多,也會成為新聞信息源;新聞反轉劇出現的概率增加,會對受眾理性的消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這種監管的對象還要包括受眾,以避免謠言和非理性事件的出現。而政府和新聞監管部門在此過程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其次,以“反轉”為恥辱,以“求真”為己任。媒體要增強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從業者的媒介素養。新媒體在享受自身優越性的同時,也應在社會責任感、新聞準入機制等方面向傳統媒體學習。媒體從業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新聞發布后還要及時接收和處理受眾的反饋信息,引導受眾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新聞事件。
再次,要提高意見領袖的媒介素養,樹立普遍的“把關人”意識。受眾獨立辨別信息的難度增加,對意見領袖的依賴就會加深。意見領袖若能秉持正確立場,對受眾進行引導,受眾理性的消解勢頭便會得到緩解。此外,每個人在發布信息時都應該樹立把關人意識,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價值觀進行篩選,以提升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準確率。
最后,注重培養受眾的信息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杜絕新聞反轉劇的出現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從受眾著手,培養受眾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維顯然更有可行性。受眾要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認清碎片化網絡環境的特點,關注事件本質而非表象。另外,受眾還應有自我保護意識,保護自己不被輿論波及,不被群體和他人意見左右,從而降低受眾非理性表面化的概率。
[1] 劉峰.新聞反轉劇背后的媒體課題[J].新聞與寫作,2014 (5):74-76.
[2] 韓立新,王芙蓉.“新聞輿化現象”對傳統輿論引導的消解及應對[J].新聞與寫作,2010(10):30-32.
G206
A
1674-8883(2016)13-0031-01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北京海聚項目課題組論文,課題編號:23190115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