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婷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記者手記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的功能分析
張雅婷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文章旨在研究汶川地震與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中的記者手記,分析其在災難性事件報道中的作用。研究發現:記者手記可幫助記者承擔新聞責任,闡發新聞理想;平衡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提供獨家報道,改善記者形象;體現人為關懷,避免二次傷害。
記者手記;災難性報道;作用
記者手記是記者這一特殊從業者所寫的手記,是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針對某一新聞事實記錄下的一些感受、思考,或者發表的評述、愿望與意見。(唐曉安,2009)
近些年來,突發性的災難事件時有發生,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4年昆明火車站的暴力恐怖事件,2015年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等,這些事件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苦難和損失。災難同時也將媒體置于非常狀態,因為媒體人有責任對災難進行正確報道。可是,對于災難的不當報道卻時時存在。因此,能夠體現記者在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記者手記就成了平衡災難報道中負面作用的關鍵因素。
記者手記作為一種新聞體裁,最初出現在湖北報業集團的《楚天都市報》、長江報業集團的《武漢晚報》這兩份都市報紙上。(楊小玲,2012)目前對于記者手記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記者手記的類型加以區分。范軍(1996)認為,記者手記分為紀事性手記、述評性手記和抒情性手記。而楊小玲(2012)將其劃分為新聞情境報道類、新聞分析判斷類、新聞深度報道類。其次,關于記者手記在新聞報道中的定位和作用,記者手記屬于新聞評論范疇,依附于新聞報道、通訊等體裁,實質上體現的是媒體的態度和言論。再次,研究了記者手記所包含的要素及特征。何村(2013)認為,記者手記的特征包括親歷、有感而發、寫人寫事與抒情議論相結合等。在高明勇(2013)看來,優秀的記者手記必須包含以下因素:思考意識、呈現文本以及第一人稱。最后,反思了記者手記背后隱藏的倫理風險以及媒體責任的缺失,并且提出了應對策略。劉楓(2015)認為,記者手記體現了事實、情感、職業等方面的倫理缺失。張梅蘭(2007)認為,記者手記的重復性、含糊性、雙重性都能潛在地誤導讀者的情感價值取向。
學界研究記者手記的主要目的在于強調其重要性,給業界以指導,規范記者手記的寫作,避免新聞倫理的缺失。目前,大多數研究文獻局限于對記者手記作概括性的介紹和梳理,缺少對其在特殊性事件中的探討。其實它在災難性報道中的作用極為突出。本文將通過對多個個案的分析比較,來揭示記者手記在災難性報道中的作用,并期望以此避免災難性報道過程中的倫理缺失。
本文選取汶川地震和天津塘沽大爆炸兩起突發事件中的記者手記(各10篇)進行考察。汶川地震的報道較之前各大災難性報道有很大進步,記者能夠深入一線進行采訪報道。因此,汶川地震的采訪手記具有典型代表性。近兩年來,災難性事件爆發后,受眾不僅僅需要記者發布現場信息,而且需要記者對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分析。這一階段的記者手記具有與汶川地震時期不一樣的特性。所以,本文選取汶川地震(自然災難)和塘沽爆炸(人為災難)的記者手記進行文本分析,基本可以表現出各個階段記者手記在災難性報道中的作用。
本文將通過對多個個案的分析比較,來揭示記者手記在災難性報道中的作用,并期望以此避免災難性報道過程中的倫理缺失。
樣本包括:
汶川地震(這些作品均選自“記協網”所主辦的“汶川大地震災區一線記者手記作品選”)
《張嚴平:災難中的感悟是一部心靈大書》 新華網
《新華社記者李柯勇:在災難中經受洗禮》 新華網
《回首一周,好記者的標準是什么》 解放網
《新華社女記者白瑞雪:含淚故鄉行》 新華網
《今天起,我們寫“笑容”》 人民網
《“用信息守衛生命!”——新華社記者汶川震區手記》新華網
《軍人是山頭上唯一的綠色》 新華網
《映秀在哪里?》 新華網
《我們已出發》 海峽之聲網
《不拋棄,不放棄:新華社記者余震中發回一線報道》 新華網
天津塘沽爆炸
《官方這不知道那也不知道 敷衍走過場》 京華時報
《災后第一日:京津救災“雙城記”》 中國新聞網
《最悲壯的一次采訪》 新華網
《與生化部隊進入天津濱海倉庫爆炸核心現場》 新華網
《用鉛字和鏡頭追尋真相》 新華網
《活著,要好好的》 央廣網
《觸目驚心的灰·白·紅》 中國新聞網
《天津,一次失敗的采訪》 新京報
《鐵血群體觸動國人心中的柔軟區域》 中國新聞網
《逆行者,不孤單》 僑報網
(一)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承擔新聞責任,闡發新聞理想
“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刻,媒體的責任就是要告訴公眾發生了什么。”(南香紅,2013:27)為了獲得信息,記者需要義無反顧地前往災區一線進行采訪。為了達到準確,記者需要在現場對信息進行核實,不能僅僅采用第二手信源,不管信源是來自政府救災部門還是受災群眾。“它是記者對采訪生活的真實記錄……突出對事實和對自己所感所思的忠實。”記者手記可以強化新聞的真實性,提升新聞的權威性,從而實現記者的新聞責任。在《用信息守衛生命》中,張崇防說:“時間就是生命。信息為救援贏得了時間,成為守護生命的希望。”要成為一名有責任感的記者,面對災難,就要在人們紛紛四散逃離時逆人流而上,沖向災難的中心。
當今的傳媒業處于時代的大變革之中,記者在新聞理想與新聞現實的夾縫中艱難求生。面對災難性事件,記者總是兩難。一方面,它是國殤;另一方面,記者又難掩直抵新聞心臟的欲望。《好記者的標準是什么》中提到,“不想上戰地的記者不是好記者”。災難性事件的現場就是戰場,是可以實現新聞理想的戰地。因此,記者總是希望接近事實核心,報道事實真相。然而,由于突發性事件的特殊性,記者難免受到報道政策、報道主題等方面的影響。正如《官方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所說,即使自己放下個人安危前往災區采訪,但在接近事實真相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限制。記者就借手記來表現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但是,我們的時代需要弘揚新聞理想,記者必須牢記自己的新聞理念,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立足新聞現實,才不負作為一個新聞人的使命。
(二)鐵肩擔道義——平衡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
災難性事件因突發性和極大的破壞性,容易引發受眾的恐慌。受眾不僅需要獲知大量的信息來減輕對周圍環境的不安感,同時還需要媒體對信息進行核實、分辨以及引導。在突發性災難事件發生時,媒體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受眾最關心的,受眾的最大愿望以及要求,甚至是已經出現的失去理智的過激行為。同時,通過輿論的引導把體現公眾意見、意愿、訴求的民間輿論場同官方輿論場結合起來,從而避免兩個輿論場的斷裂而導致整個社會皮膚的割裂。在《官方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中,“政府的半遮半掩走過場,敷衍式的態度”,使公眾不再相信政府發布的消息而寧愿相信小道消息,從而導致謠言滿天飛。記者通過手記呼吁政府及時公開相關消息,同時也呼吁公眾學會識別和辨別真實信息與謠言,從而緩和官方輿論場與公眾輿論場之間的差異。
(三)妙手著文章——提供獨家報道,改善記者形象
當今,提供獨家報道已成為吸引受眾的一條硬性標準。許多情況下,硬新聞大量重復,新聞線索雷同。如何在報道中形成創新,具有獨家視角,成了當今各大媒體面臨的巨大難題。記者手記應運而生。它最大的特點是記者親歷現場以后有感而發,是記者對于自己采訪過程的所感所思,每一篇手記都是記者個人特點的體現。譬如,《軍人是山頭唯一的綠色》從救災軍人出發,關注了大家容易忽略而又最為關鍵的一個群體——救災軍人;《跟防化軍走進核心爆炸區》同樣關注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防化軍。這兩篇手記都另辟蹊徑,從而提供了獨特而又成功的新聞稿件。
記者形象關乎媒體形象,關乎整個新聞事業的形象。近年來,由于有償新聞、新聞尋租等現象不斷出現,媒體的公信力及記者的形象受到很大損害。尤其在災難性新聞的報道中,一些記者的不當行為導致被采訪者害怕甚至極度討厭記者。例如,“曝光”心切,干擾搶救工作;提問不當,傷害災區群眾;缺乏悲憫情懷等。(錢婷,2008)《好記者的標準是什么》中提到,“一對母女表示出了對記者極大的厭惡,赤裸裸的”。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不僅僅是自己所屬的新聞機構,有時候甚至代表整個新聞行業。一個不適的舉動,一次失敗的采訪,都會給以后的同行工作帶來種種不易。通過手記,記者向受眾展現了自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有利于改善記者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
(四)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避免二次傷害
“在災難性時間報道中,能否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是衡量媒體是否成熟和新聞工作者基本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李偉峰,2013)然而,大多媒體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用大量血腥、刺激性的圖片吸引受眾眼球;用刨根究底的方式采訪受災群眾,對其造成二次傷害等。《京津救災雙城記》提到,“除非必要,不要去打擾傷者或逝者家屬”。這提醒記者要注意避免二次傷害。《帶著慚愧,我按下了快門》中,記者在哀悼時“不顧被蠟燭燒到胳膊的危險,盡量用手端著相機伸到家長們面前,此時我帶著慚愧”。記者通過手記將自己的內心剖析開來,在反思的同時也向受眾展示了自己的人文關懷。又如,在《今天起,我們寫“笑容”》中,記者關注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受災數字,不再是官方嚴肅的救災情況,而是受災地區孩子們的笑容,充分體現了一個記者的人文關懷。
[1] 唐曉安.“記者手記”在新聞中的應用[J].新聞前哨,2009(2):61-63.
[2] 楊小玲.媒介競爭環境下報紙新聞報道模式創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4):161-164.
[3] 范軍,茅建華.“信手拈來”意味濃——談手記的寫作[J].新聞愛好者,1996(9):20-21.
[4] 何村.如何寫“記者手記”[J].新聞與寫作,2013(2):72-73.
[5] 高明勇.記者手記:新聞背后的采訪邏輯[J].青年記者(上),2013(10):95.
[6] 劉楓.記者手記的倫理風險及規避[J].青年記者(下),2015(7):36-37.
[7] 張梅蘭.從“記者手記”看媒體倫理責任的缺失[J].今傳媒,2007(7):51-52.
[8] 南香紅,陳豐.巨災時代的災難報道[M].北京:新京報傳媒研究院,2013:27.
[9] 張明月.新聞專業主義與災難性事件報道[J].中國報業,2014(11)(下):39-40.
[10] 錢婷.略論汶川地震報道中記者職業道德和素養的缺失[J].新聞知識,2008(09):27-28.
[11] 李偉峰.試論災難性事件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5,5(2):27-28.
G212
A
1674-8883(2016)13-0038-02
張雅婷(1993—),女,山西運城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