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凡
(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分析戲曲的網絡傳播現狀
陳一凡
(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為更好地促進網絡對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本文通過對戲曲網絡傳播的特性、現狀調查、分析,并根據受眾特點提出戲曲網絡傳播未來的發展前景。
中國戲曲;網絡媒體;網絡傳播;現狀與策略
從古至今,戲曲的傳播都離不開具體的傳播媒介。長期以來,戲曲傳播以口說耳聽的舞臺傳播方式為主,直到新興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打破了戲曲傳播的時空限制。網絡為戲曲的傳播帶來了諸多便利與可能。從戲曲文獻資料和知識的整合存儲,到音、視頻資料的在線收聽、收看和下載;從個人的戲曲欣賞和修養提高到網絡戲曲愛好者群體的互動交流,網絡對戲曲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網絡作為目前最炙手可熱的新興媒介,相對于傳統媒體,戲曲結合網絡傳播顯現出如下特性:
(一)多媒體的綜合性與交互性
“相對于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的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1]網絡與傳統媒介相比更為完善,它融合了廣播、電影、電視的戲曲傳播內容,在傳播的過程中不僅發揚和彌補了傳統媒介在傳播上的不足,還帶給受眾全新的視聽模式,也可以說戲曲在不同的媒介中進行傳播,其戲曲自身的影響范圍也有所不同。戲曲愛好者們不僅可以在網上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戲曲信息,還能夠上傳自己收藏的戲曲資料,參與任何一個戲曲論壇的討論,與各地的戲曲愛好者共享、交流,與戲曲名家進行溝通、對話。這種在線的、無地域限制的互動交流是其他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功能。
(二)資源的集成性
“網絡上的戲曲資源豐富龐雜,而且形態多樣。既有文字信息,也有靜態、動態圖片,還有大量珍貴的音頻和視頻戲曲資料,內容五花八門,無所不有”。[2]互聯網的容量空間是無邊無際的,互聯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可以成為戲曲無限容量的資料庫,戲曲資源通過網絡的整合其廣泛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戲曲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信息資源,靜態的、動態的,音頻的、視頻的互聯網上都應有盡有。所以網絡的出現,極為有利于對各種各樣形式的戲曲資料的存儲。“網絡的互動性,使戲迷們也積極參與到戲曲資料的網絡收集工作中,互聯網對戲曲傳播關系的影響,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使散落在民間的很多寶貴戲曲資料得以浮出水面”。[2]
(三)戲曲的娛樂性
面對今天戲曲不斷衰落的趨勢,很多民眾和學者認為其原因在于戲曲不適應當今的傳播環境或者其他娛樂形式的興起。戲曲不斷式微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戲曲失去了其自身最重要的娛樂功能。戲曲逐漸被教化、被政治化。在我們從小的學習、生活中戲曲從來沒有以娛樂的形象出現過,戲曲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人們也越來越排斥戲曲。而“互聯網不僅是一種傳播媒介,同時也是一種娛樂工具,網絡傳播所側重的是娛樂化的人生,網絡最大的消遣就是娛樂,娛樂的核心就是滿足,就是網絡提供各種各樣的物質滿足網民的需求,互聯網的娛樂功能與戲曲的娛樂本質恰好形成了一致”。[3]網絡的娛樂工具可以為戲曲愛好者提供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所以當戲曲在網絡中進行傳播就是將戲曲的娛樂本性與互聯網的娛樂功能密切地結合在了一起。
目前,戲曲網絡傳播在我國發展的現狀如下:
(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
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不均衡,東南沿海地區明顯好于西部內陸地區。人們只有在解決基本生活需求后才有閑置的金錢和空閑的時間關注業余生活。擁有公眾號的戲曲劇種多分布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自不用多說,像是在江浙滬一帶流行的越劇和昆曲、河南地區的豫劇、安徽地區的黃梅戲等都發展得相對較好,公眾號更新內容的質量、更新數量也更突出。當然山西作為戲曲大省,晉劇的發展也優于周邊其他流行的劇種。這跟政府的資金扶持和當地戲迷的熱情是分不開的。
(二)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不等
以京劇院團為例,全國78家京劇類藝術院團中,有69家國有性質的院團,9家集體所有制性質的院團,各個京劇院團均屬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原貴州京劇院隸屬于貴陽市文廣局,是90%差額撥款事業單位。“2011年12月29日,貴州京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授牌儀式在筑舉行。至此,貴州京劇院初步完成了轉企改制工作,成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國有演藝企業”。[4]貴州省在近些年的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及時發放對文化表演劇團的財政補貼,并且確保戲曲演員的生活保障。此外,北京、山西、上海等地隨著戲曲藝術進校園以及國家級與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逐漸展開,這些地區對于戲曲類演藝團體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力度也明顯優于一些地理位置偏遠的省份。
(三)從業人員比例不均衡
據文化部2010年的數據顯示,“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22.07萬人,比上年增加1.25萬人,增長6.0%”。[5]其中,“全國戲曲劇團2451個,占35.7%”。[5]包括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戲曲院團在內的所有工作人員約10萬人。其中,全國京劇院團近80個,京劇從業人員近萬人,京劇從業人員約占全部戲曲劇團從業人員的10%,這明顯多于各個地方戲劇的專業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京劇藝術如此龐大的專業從業人員隊伍對于恢復傳統骨子老戲或者創排新戲都是最有力的人才支撐,這也是京劇在網絡上的發展狀況明顯優于其他戲曲劇種的重要原因。
(四)受眾群體數量差異
我國人口流動量大,大量的人口流動必定帶來文化格局的大改變。很多劇種在當地擁有廣闊的市場和良好的群眾基礎,而在其他地區的發展相對比較薄弱,導致這些劇種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人口流動并沒有帶給戲曲文化的百花齊放,反而容易導致城鄉地方戲曲觀眾的流失和本土戲曲文化生存空間的萎縮”。[6]所有地域文化對外來文化都是排斥的,甚至存在歧視。文化之間的隔閡很難消除,外來人口
作為弱勢群體,很難尋找到他們熟悉的鄉音“戲曲”,所以缺乏文化認同感與安全感,更別提傳播這個“鄉音”了。
戲曲網絡傳播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感知、了解和發現戲曲之美,由此愿意踏入劇院觀看戲曲演出,開始真正的戲曲探索和延伸體驗。因此應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傳播互動、包容與共享的優勢,學會整合戲曲已有資源,利用長尾效應,提高視、音頻的利用率,及時推送更新,調動戲迷的積極性,增強互動,提高傳播質量;與戲曲劇院等專業團體合作建立“虛擬劇院”,提供戲曲在線觀賞模式,模擬出在劇院欣賞戲曲的空間環境與感受,提升受眾對戲曲的興趣與關注度,努力培養新的戲曲受眾群體;大眾應努力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水平,也應加強培養青少年對戲曲等傳統藝術形式的鑒賞能力,使之從小耳濡目染,使傳統戲曲的精髓得以傳承,畢竟青年才是網絡的主要受眾群體。
[1] 吳征.媒體業發展趨勢與新媒體的文化使命[DB/OL]. http://www.sina. com.cn,2001-05-11.
[2] 施旭生.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302
[3] 歐陽友權.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
[4] http://news.cntv.cn/20120105/115156.shtml[DB/OL].央視網(新聞中心),2012-01-05.
[5] 近幾年來全國藝術表演團體發展情況分析[DB/Ol]. http://zwgk.mcprc. gov.cn/auto255/201108/t20110823_20108. html,2011-08-23.
[6] 柴國珍.社會結構空間轉換與戲曲文化的走向——基于山西戲曲劇種演變的定量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2014(1):119-125+133.
G206
A
1674-8883(2016)13-00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