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鵬德
(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探析電視節目民生理念的發展歷程
——以河北廣播電視臺《老三熱線》為例
何鵬德
(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論農民的生產生活,還是農民的話語權等都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媒體不可避免地開始轉戰農民市場,關注農民的日常生活等,把農民的聲音傳播出去。以民生訴求為媒體擔當的河北廣播電視臺《老三熱線》從農民市場中脫穎而出,因此本文選取其作為研究對象,并探析其民生理念發展歷程。
電視節目;《老三熱線》;民生理念;農民受眾
2005年5月1日,以民生訴求為媒體擔當的河北廣播電視臺農民頻道秉承“關注農民,由心開始”的理念正式開播。其中,《三農最前線》中的《老三熱線》開播至今已逾11載,成為河北廣播電視臺黃金強檔。隨著《老三熱線》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其民生理念也在不斷地發展。
隨著2005年《三農最前線》的開播,《老三熱線》應運而生,此時《老三熱線》的民生理念就是農民頻道“關注農民,由心開始”的定位理念。這一民生理念的誕生有諸多方面的原因。
國家惠農、顧農的政治環境為這一民生理念的興起提供了前提條件。2005年,我國政治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城鄉之間仍差異懸殊。為此,黨中央貫徹實施了許多對農政策,如黨的十六大上強調與人民生活質量有關的收入、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體系等,提出“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這些對農政策給當時河北廣播電視臺農民頻道的《老三熱線》提供了政治基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催生《老三熱線》的民生理念,也讓《老三熱線》在對農節目的內容和形式等方面有了重要的參考。
媒體競爭壓力的增大,為《老三熱線》民生理念的開發提供了條件。2005年,媒體競爭壓力巨大,央視的主導地位被動搖,各級電臺開始互相爭取受眾,電視市場進入了收視份額階段。為增加收視率,在中國電視行業中爭取一席之地,許多電視媒體開始開拓其他類型的受眾市場。其中,江蘇衛視在2004年推出的《南京零距離》民生類電視新聞節目大獲全勝,給了許多地方電臺成功的案例。在這種背景下,《老三熱線》民生理念既有了發展的必然性,也有了借鑒的成功案例,一定程度上為其民生理念的開發提供了條件。
農民參與感和話語意識的加強,為《老三熱線》民生理念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農民開始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越來越渴望將自己的聲音傳播出去?!独先裏峋€》讓普通百姓上電視,將他們的事情傳播出去,放大他們的聲音,滿足了農民的心理需求,從而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喜愛,獲得了大量的受眾。
《老三熱線》民生理念是隨著《老三熱線》的發展而發展的。在這個時期,《老三熱線》秉承“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民生理念。在2005~2010年期間,《老三熱線》屬于《三農最前線》的一個板塊,時長在3~5分鐘之間,大多以“直播熱線”的方式呈現,主要是幫助農民解決一些生活生產困難和對農民進行一些貼心提醒。此時,《三農熱線》幫助的對象主要包括種地的普通農民、外出打工的農民、上學困難的學生這三類。《老三熱線》會根據實際情況在一些特定時期播出一些特定的節目。
從2014年起,《老三熱線》力求打造成一個“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民生服務平臺。此階段的《老三熱線》民生理念更加注重“人”的感情、堅持“以人為本”的民生理念,同時也更加注重報道深度,更加深入到社會和民間。
隨著受眾分化和分眾化時代的到來,“老三熱線”的民生理念也融入了對農服務細化的思想。2014年6月2日至今,《老三熱線》升級為河北廣播電視臺農民頻道獨立新聞板塊,包含“老三點名”“老三出馬”“老三包打聽”“尋人啟事”等板塊。此階段的《老三熱線》除了在民生理念中融入了對農服務細化的思想外,仍以“有事找三,老三在身邊,有事您說話”為出發點,以“立足民生,關注熱點,服務公益”為宗旨,一如既往地出現在農民的身邊,幫農民解決問題。
《老三熱線》無論是在內容的選題立意,還是節目的各種表現形式等各方面都體現了一些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將民生理念貫穿其中?!独先裏峋€》在內容方面既有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的事件,也有糧食補貼被“偷”的事件,還有百姓因幾天幾夜用不到電而苦惱的事件等。但凡與農民密切相關之事,對《老三熱線》而言即大事大情,進行跟蹤報道,具有十足的民生味兒。
《老三熱線》在傳播理念、宣傳形態、新聞敘事等方面也傳達出濃厚的民生理念,如通過一些傳播技巧和手段,彰顯百姓隱私權,體現人文關懷;打造一批以蘇老三為代表的“農民”主持群,體現了電視節目與農民受眾的接近性,并借此拉近與農民的距離。《老三熱線》作為一檔專業對農節目,具有地道的農民味道,不過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體現民生味道的題材選取上有些狹窄?!独先裏峋€》以“關注民生”為主要出發點,但是同類民生話題的多次出現讓觀眾逐漸缺乏新鮮感。例如,有關拖欠農民工工錢的報道,多次出現且報道的思路大體相同,都是先簡要介紹一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件,尋找線索,找相關部門協商解決,最后交代在播出節目前接到電話,事情已得到解決。這些同類話題的頻繁出現雖然體現了“關注民生”的理念,但長時間一個套路難免會讓人產生厭倦感,不利于讓百姓更好地品味民生味道。
針對《老三熱線》同類民生話題繁多的情況,可以通過改變報道形式、選擇一些典型的事件、注入一些鮮活話題等方式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1]在報道形式上,可以使報道更加故事化,避免同類事件運用同樣報道方法的情況。還可以通過人物的命運變化,來反映其中的重大影響。在制作《老三熱線》時,可以多選取一些能夠反映“關注民生”的典型事件或者多尋找一些新鮮事,吸引觀眾眼球,避免受眾觀看過多同類話題節目帶來的審美疲勞,從而利于民生的傳播。
[1] 李棟.對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2(18):191-192.
G222.3
A
1674-8883(2016)13-0124-01
何鵬德(1991—),男,廣東廣州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