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探析電視新聞采訪節目中的質疑式提問技巧
姜楠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在娛樂化嚴重的今天,新聞采訪節目也不能幸免,那么如何能在新聞采訪中不被表象所迷惑,讓受訪對象說出真相?就需要記者對受訪對象提出質疑。本文基于對大量電視新聞節目進行分析將質疑式問題進行分類,討論質疑式問題的設置原則,為質疑式采訪的實際應用提供些許參考。
質疑;采訪;二元對立
電視新聞節目作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如今我們看到的電視新聞采訪類節目似乎都帶有一些娛樂化傾向,有些新聞采訪節目看上去更像是記者與受訪對象的“閑聊天”,談的只是彼此之間的情感共鳴、八卦新聞。而這些卻并不是受眾在一檔新聞采訪節目中所希望了解到的。新聞采訪類節目理應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深入挖掘埋藏在表面之下的信息,所追所求的應是事實真相而非其他。因此,我們呼喚質疑式采訪風格的回歸。
質疑式問題就是記者抱著懷疑的態度,對受訪者提出問題。本文通過對質疑式采訪的眾多案例進行整合分析,對質疑式采訪中的質疑對象進行歸類,主要劃定以下范圍:
(一)針對受訪對象描述的事實進行質疑
探尋事實的真相是一名記者的天職,而質疑是記者履行自身責任的有效武器。所謂針對受訪對象描述的事實的質疑,就是當受訪對象在接受采訪過程中描述某一事實時,記者針對受訪對象所描述的事實真偽進行的質疑。對于事實的描述是否真實,主要從兩方面來考量:一方面是受訪對象所描述的事實的真偽;另一方面是受訪對象所描述的事實的完整度。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一般將此類問題放在事實性問題之后進行提問。此類質疑一般的提問方式是類似“是真的嗎?”“你真這樣想嗎?”等。
第一,事實的真偽。受訪對象在描述某一事件時,憑借的是親身經歷或者從第三方獲取信息。受訪對象親歷某一事件時,作為當局者不免受當時的環境、語言、行為等影響,而在心中形成一種與事實真相有所區別的“認知失調”。當受訪對象從第三方接收某一事件的信息時,往往有不同的信息源,而信息源的真偽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難以保證受訪對象接收到的就是事實真相。
在新聞采訪中,無論受訪對象獲取信息的渠道如何,都容易造成對事實的“認知失調”,因此對受訪對象所描述的事實真偽進行質疑顯得尤為必要。
第二,事實的完整度。受訪對象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往往因為外界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對事實進行“斷章取義”的表達,這種情況下雖然受訪對象說的都是真實的情況,但這是一種殘缺的真實,對于整體的事實真相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因此,要對其描述的事實全面進行質疑。此類質疑的一般提問方式,如“還有嗎?”“其他的呢?”等。
(二)針對受訪對象對于事實的判斷或評價進行質疑
受訪對象作為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他們對于事實有自己的判斷或者評價。記者針對其對事實的判斷或者評價是否合理進行質疑是常用的一種方法,能夠讓受眾更好地把握受訪對象的社會價值觀,從而在判斷受訪對象與真相的關系時增加一個有效的參考維度。在采訪的過程中,此類問題一般出現在觀點性問題之后,即記者提問受訪對象對于某一事件的觀點、感受之后,再對受訪對象的判斷或者評價進行質疑。此類質疑一般的問題為“有這么嚴重嗎?”“這樣值得嗎?”“在你看來不是這樣的嗎?”等。
(三)針對受訪對象是否真實表達的質疑
在采訪中受訪對象面對演播室、攝像機和記者的時候,本能地就會產生緊張的情緒。因此,很容易因為精神高度緊張,內心壓力較大而產生心口不一的現象。在采訪中對于受訪對象心口是否如一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受訪對象是否說謊。此類質疑一般出現在事實性問題和調查性問題之后。此類質疑一般的提問方式,如“你確定嗎”等。
在這里我們還有必要探討一下,受訪對象在采訪的過程中為何要說謊。由于采訪過程復雜多變,受訪對象在采訪中往往會由于保護自我的需要而說謊。他們捏造有利于自身的事實,從而混淆視聽,企圖將記者和受眾都蒙騙于自己編織的謊言之中,這就需要記者通過自身的經驗以及細致的觀察來對受訪對象是否說謊進行質疑。
在質疑式采訪中記者要將一個事實搞清楚,什么樣的問題才能使記者獲取到有用信息?筆者通過對大量質疑式采訪的案例進行分析整合,發現在質疑式采訪中的質疑式問題主要都是“二元對立”的問題。因此,我們主要探討在質疑式采訪中二元對立問題的設置原則,以及“二元對立”問題在不同提問回合中的應用。
(一)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在質疑式采訪中針對主觀與客觀的關系進行二元對立問題的設置,是一種常用且可靠的方法。所謂主觀主要指人,包括人的觀點、行為、判斷等,客觀主要指的是事實真相。在這種質疑的情況下,主要用到的方法是尋找人物本身與事實的關系,基于對二者之間關系的梳理,提出針對受訪對象的觀點、行為、判斷等的質疑,即質疑受訪對象所描述的事實是不是真的。
王志安在《消失的右腎》中充分使用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進行質疑,現將其提問摘錄如下:
“手術室里說的?”(開門見山,直接提出受眾最關心的問題)
“哪位醫生啊?”(追問,幫助受眾梳理事件的全過程)
“這時候手術不是全麻嗎?”(對于受訪對象所描述的事實進行質疑,形成了第一回合質疑的小高峰)
“全麻也能聽見?”(繼續追問,質疑強度加大)
“那當時你聽到這話的時候你沒有問一問?”(對受訪對象的描述繼續質疑)
“這么嚴重,你覺得?”(對于受訪對象是否真實表達的質疑)
“為什么呢”(追問原因,目的是讓受訪對象將事件發生的過程和自己的看法講清楚)
“你覺得他們會故意害你?”(封閉式問題,質疑受訪對象對于事件的判斷和評價)
在采訪中王志安向受訪對象萬潤平提了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在質疑受訪對象所敘述的事實與真相之間的關系,能夠幫助受眾更好地看清人物與事實的關系,形成了質疑場。
(二)人與人的關系
質疑人與人的關系是質疑式采訪中必不可少的“武器”。當記者面對受訪對象言辭錚錚無法突破時,往往會借助他人(第三方)的觀點來為自己所用,輔助自己繼續質疑受訪對象。杰克·海敦就曾經說過:要弄清別人——你的采訪對象的對手和敵人——關于你要采訪的人說過一些什么話。這些人的話可以作為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的依據。完成這種質疑主要用到的方法是尋找事實的另一面,即尋找與受訪對象截然相反的第三方觀點來質疑受訪對象。事實的一面正如你所說,但是事實的另一面卻如他人所說,以此來用他人之矛攻受訪對象之盾。王志在《易中天:麻辣教授》的采訪中,充分利用了人與人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進行問題設置。現將王志的提問摘錄如下:
“我們走進這個房子里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們這里是富人住的地方?”(從受訪對象生活中的事物談起,能夠在情感上拉近記者與受訪對象的距離,從而使采訪更加順利進行)
“還有一個動機問題?”(追問,讓受訪對象先有自我表達的機會)
“那也有學者批評你把歷史通俗化,庸俗化?”(引入第三方觀點,與受訪對象自己的觀點相反,形成第一個質疑高潮)
“那落實到《百家講壇》這個具體欄目上來說,到底是電視成就了易老師呢? 還是易老師們成就了《百家講壇》?”(回歸具體事實,設置二元對立問題)
“這樣的標題(書名)很可能讓人想到商業上的號召力?是很刻意的?”(訴說自身以及其他受眾的感受,引出下一輪質疑)
“但是也有評論認為,易老師的紅,你的火爆,只是恰好迎合了社會上一種浮躁的心態?”(第二次引入第三方觀點,質疑氣氛強烈升級)
“還有學者質疑,你把業變成了余,把余變成了業,你的本職工作是一個教師。”(第三次引入第三方觀點,將本回合的質疑推向了高潮,形成了強烈的質疑場)
王志在采訪中用一連串的第三方觀點,即與易中天觀點相對立的觀點來質疑受訪對象,達到了強烈的質疑效果。
(三)人自身的沖突
人作為一個矛盾的個體,在自身之中往往存在著沖突,挖掘人物自身的沖突對于更好地了解事實的真相以及為受眾還原一個完整的個體都是至關重要的。尋找人自身的沖突主要應該抓住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進行質疑。所謂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就是將受訪對象曾經對于事實的想法與現在對于該事實的想法進行對比,找出歷史與現實的矛盾點,有利于受眾更好地還原受訪對象這一個體以及事實真相。柴靜在《新聞調查——以生命的名義》節目中對某位男同性戀的妻子的采訪充分利用了人自身的沖突。現將柴靜提問摘錄如下:
“談戀愛的時候你有覺得他跟其他男子有異常嗎?”(對于交往歷史的提問,引出受訪對象的看法、觀點)
“怪在哪兒?”(根據受訪對象的回答進行的追問,目的是讓受訪者將事情經過講完整)
“你當時怎么理解他說這句話?”(對于交往期間受訪對象的觀點以及評價的提問)
“你現在怎么理解這句話?”(對于現階段受訪對象觀點以及評價的提問,目的是進行歷史與現實的對比)
柴靜對于小雯轉述的丈夫的話提出了兩次質疑,“你當時怎么理解他說這句話?”和“你現在怎么理解這句話?”這兩個問題利用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將一個同性戀妻子的內心活動展現在了受眾面前。
[1] 荊慕瑤.論質疑式采訪風格[J].新聞愛好者,2006(1):42.
[2] 王志.質疑——電視對話場中的理性因素[J] .新聞與寫作,2009(3):65.
[3] 宋晶.王志采訪技巧初探[J].藝海,2006(1):57-59.
G222
A
1674-8883(2016)13-0146-02
姜楠(1991—),女,河北承德人,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