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琛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北京 100089)
媒體轉型背景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路徑探討
——以輿情分析師的培養為例
邱琛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北京 100089)
媒體融合的實踐與大數據的蓬勃發展深刻變革著傳媒行業的發展軌跡。媒體轉型對新聞傳播人才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傳統新聞傳播人才所具備的新聞采寫編評等業務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信息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和再表達。這就要求作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主力軍的高校新聞傳播學院系順應發展需求,變革、創新培養模式,為業界培養、輸送卓越的新聞傳播人才,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急迫需求。筆者認為,在新的傳播格局下,輿論格局劇烈變動,一個合格的輿情分析師完全符合媒體轉型對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媒體轉型;大數據;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一)媒體轉型及其表現
媒體轉型是近年來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具體而言,它表現為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出現與沖擊下謀求融合發展,以及在大數據迅猛發展的時代探索更為有效的信息傳播和媒體發展之路。傳統媒體紛紛通過開設微博、微信與研發新聞客戶端等方式,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全媒體融合發展。
(二)輿情業務為傳統媒體開辟了一條轉型的路徑
大數據時代的輿情分析簡單來說指網絡輿情分析師對抓取到的海量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研判與再表達,通過“加工”實現大數據的“增值”。大數據背景下,輿情分析師要不斷增強關聯輿情信息的分析和預測,把服務的重點從單純的搜集有效數據向對輿情的深入研判拓展,跟蹤關聯輿情,不局限于危機解決,還要輔之以決策參考。從注重“靜態收集”向注重“動態跟蹤”拓展,從致力“反映問題”向“解決問題”拓展,使輿情產品和服務“視點更高、預警更快、處置更強”。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海量信息,挖掘、分析與處理信息以創造價值正是傳統媒體轉型的關鍵。因此,輿情分析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突破口。
(三)媒體轉型對新聞傳播人才提出新要求——復合型人才、專家型人才
在新的傳媒產業格局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既是能夠適應跨媒體傳播的復合型、全能型人才,同時也應是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型人才。
具體來講,他們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傳統新聞素養,如強烈的新聞敏感、突出的新聞采寫編評業務技能等,還要掌握新媒體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跨學科的知識背景以及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和再表達能力。
創新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不僅是新聞傳播教育變革的要求,同時能夠為新聞傳播人才提供更為廣闊的職業選擇。
(一)輿情分析師是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網絡輿情分析師是伴隨著輿情服務產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據調研顯示,中國專業網絡輿情人才缺口已經超過120萬。在此發展前景下,網絡輿情分析師將在以下四個領域存在市場需求:第一,各級黨政機構的宣傳和網絡信息管理崗位;第二,知名企業的品牌和危機管理職位;第三,輿情研究機構和服務企業的網絡輿情分析師職位;第四,各類機構、單位官方微博和微信的管理職位。
然而,目前國內的輿情分析師主要來自新聞傳播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和計算機教育背景,和媒體較為接近,具有輿情分析專業教育背景的專門人才相對匱乏,成為制約輿情服務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在這樣的形勢下,新聞教育的人才培養就不能僅僅限制在為傳統媒體記者和編輯的培養上,而應該相應地擴大人才培養的范圍,從而拓展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就業空間和機會。
(二)國內輿情分析師的培養現狀
目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設立了輿情研究機構,但均以探求輿情傳播規律等學術目的為中心,并不以培養輿情分析師為目標。我國高校也尚未專門開設輿情分析專業,盡管有些高校開設了輿情相關課程,但一般也都開設在經濟管理、中文、新聞類學院,并以新聞類學院開設居多,且輿情分析方面的研究多以新聞傳播、社會網絡媒體、輿情引導、演變、應對等理論為研究點,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還是以從事新聞媒體類為重點。
近年來,各地加大輿情監測人員配備,經過實踐鍛煉和培訓,輿情工作人員基本掌握了輿情監測的業務技巧和軟件使用技巧,日常網絡輿情監測任務基本滿足需求,基本能夠確保日常淺層輿情信息的發現和上報。但要實現對輿情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實現輿情信息的預測,現有輿情工作人員的水平嚴重滯后,亟須建立一支精通大數據挖掘分析、模型構建等的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大數據技術人才。
結合媒體轉型對新聞傳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與輿情分析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本文對專業輿情分析師的培養提出如下建議與對策。
首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輿情分析師的培養納入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在師資力量雄厚的高校開設輿情分析專業,進一步完善普通高校新聞傳播學院系的專業課程設置,增加輿情分析相關課程,提高學生的數據素養,使之掌握基礎職業技能。
其次,進行跨學院的交互學習,培養跨學科人才。輿情分析師在具備基本的輿情分析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應廣泛涉獵新聞學、傳播學(特別是政治傳播學)、社會學、統計學等學科,掌握看圖、制圖等計算機應用技能等。
再次,建立校媒合作的培養機制。輿情分析師的培養離不開實踐。因此,高校應該通過與媒體、企業進行合作,聘請業界專家擔任校外導師或者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專業人才提供實踐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在創新培養模式的同時,作為新聞專業教育靈魂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與植根于其中的人文主義精神,是輿情分析師培養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如何應對網絡輿情——網絡輿情分析師手冊[M].新華出版社,2011:17-23.
[2] 曹素妨,閆城榛.新起點——大數據時代的媒體轉型[J].中國傳媒科技,2013(07):55-58.
[3] 喻國明,姚飛.媒體融合:媒體轉型的一場革命[J].青年記者,2014(08):33-34.
G642
A
1674-8883(2016)13-0314-01
邱琛(1992—),女,河北石家莊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