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媛媛
(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廣西 南寧 530022)
廣播與新媒體有機結合的策略初探
班媛媛
(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廣西 南寧 530022)
廣播是傳統媒體的代表,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當務之急是要借助新媒體的優勢發展自身,實現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那么,廣播應該如何抓住時代機遇,與新媒體有機結合呢?本文嘗試提出幾點策略,意在起到一定的參考意義。
廣播;新媒體;結合策略
眾所周知,21世紀是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智能手機、觸摸媒體等新媒體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深刻影響,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廣播是傳統媒體的代表,自然也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當務之急是要借助新媒體的優勢發展自身,實現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那么,廣播應該如何抓住時代機遇,與新媒體有機結合呢?本文嘗試提出幾點策略,意在起到一定的參考意義。
廣播與新媒體都是時代的產物,實現有機結合,方能更好地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實現有機結合:
(一)向新媒體無償提供音頻內容
把傳統媒體內容平移到網上,如電子版報紙、電子版雜志、在線收聽、廣播回放,是傳統媒體內容在新媒體上簡單的展示和轉化。當然,向新媒體無償提供音頻內容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現階段而言,一味地向新媒體開放音頻資源,肯定增加了點擊率,強大了新媒體。但回過頭來看,這是否為廣播贏得了更多的受眾,在多大程度上擴大了廣播品牌影響力,或是音頻內容在網上能否贏利,這些都是需要好好分析、研究的問題。
就文藝類廣播產品而言,把作品類節目放到網上,有兩個現實的問題。一是版權問題,小說、評書、相聲類節目掛到網上很受歡迎,但其中大部分東西實際是沒有拿到網絡傳播權的。人們對版權價值的認知越來越清醒,越好的作品越難拿到網絡傳播權。二是盈利模式,把作品放到網上對廣播收聽是有實際影響的,當人們可以到網上去聽不帶廣告的節目,誰還愿意聽前、后、中都夾帶廣告的開路廣播?如果能實現網上收聽付費、分成,吸引廣告客戶投放,廣播內容二次售賣,那另當別論,否則得不償失。
(二)音視頻共做
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有效果,但不具備普遍意義。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演藝群英會》節目從開播就定位在網臺互動、音視頻共做,現在是北京臺僅有的幾個音視頻共做的試點節目之一。這個節目明星多,受眾關注高,資源共享,又不用額外投入太多精力和資金,網臺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再以評書《俠義英雄傳》的音視頻共做為例,2010年,《評書演義》首次聯手北京廣播網,對王玥波播講的評書《俠義英雄傳》進行演播室的音視頻錄制,通過網絡征集王玥波的鐵桿聽眾,來現場觀看。這一方面增加了演播者的現場表演感,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實時互動感。這部書在《評書演義》播出后,聽眾反映廣播聽出了劇場效果,確實比王玥波自己一人在錄音間播講生動些。據說這部評書的視頻在廣播網上的點擊率也不錯,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但這樣的合作模式對廣播節目是有選擇的,不是所有節目都適合音視頻共做。
(三)以廣播為核心,借助新媒體的互動優勢
廣播在節目和活動中綜合利用新媒體平臺的諸多功能,彌補自身在互動、精確定位、聚攏人氣、精準營銷等方面的不足,和新媒體一起打造一個傳播力平臺。這是更具普遍意義的合作方式。現在,凡重大品牌活動,從策劃開始就應考慮和網絡的密切合作,平時節目、主持人也要通過論壇、博客、微博等渠道宣傳自己。以北京文藝廣播為例,其共有3個旅游節目,其中《環球旅行家》自2010年年底開通微博、建立微群以來,網上的良好互動、人氣聚集給節目帶來了明顯的影響。通過精心維護,節目目前有微群粉絲15.6萬人,每天以500人次的速度遞增,加入微群、參與互動的成員達到1700名左右。通過發布微博、微博話題互動、組織微博線上活動等方式聚攏人氣,是現在廣播節目擁抱新媒體的一種新方式。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點,設置專人維護微博微群,日常發布與話題相關的微博(節目內容、節目預告、主持人與嘉賓花絮等);定期配合節目策劃推廣活動,如春節期間,微博微群與節目同步“微直播”,線上內容推薦、活動主題征集等。盈利模式上,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受眾吸引的優勢互補,廣播節目通過產業拓展,實現粉絲變現。往往關注媒體微博、微信的,是真正有忠誠度和活躍度的聽眾。他們關注節目,并且享受從單方面收聽變為實時互動的這種模式。此外,他們參與節目線上互動、線下活動推廣,進一步拓展了節目品牌和影響力。總之,廣播節目通過微博微群聚攏了相關的各個層面的人群、組織,以廣播節目為核心,從節目延伸到網絡,相互間良好互動,為實施信息聯通、資源共享、推廣節目品牌、提升主持人人氣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廣播與新媒體有機結合是大勢所趨,廣播事業從業者要在這方面多探索,找到更合適的結合之道。
[1] 徐青.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的創新——以廣州電臺為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122-126.
[2] 解雯荔.新媒體環境下凸顯廣播媒體優勢與影響力[J].華章,2012(27):281.
[3] 朱康生.城市廣播新聞節目發展路徑淺探——以成都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頻率為例[J].新聞世界,2013(12):42-43.
[4] 趙亞光.生成“水波紋”效應——全媒體時代新聞資源的整合[J].視聽界,2012(04):71-74.
[5] 馮宇紅.微博時代,廣播新聞何去何從[J].視聽,2012 (02):33-34.
[6] 黃蕾.淺談廣播面對新媒體的競爭應如何創新發展[J].新聞世界,2012(03):43-44.
G229.2
A
1674-8883(2016)13-0372-01
班媛媛(1987—),女,廣西人,學士,初級職稱,就職于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北部灣之聲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