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燕
(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廣州 510530)
?
請給方言播音留下位置
——論普通話與方言的辯證統一
周祖燕
(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廣州510530)
摘要:國家要強盛,民族要團結,語言要統一。推廣規范標準的語言文字,功在千秋。人類語言允許多樣性,鄉音方言要傳承,民族文化要珍惜、要尊重。科學保護地方方言,是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請給方言播音留下位置。
關鍵詞:方言播音;標準語推廣;地方語保護;辨證關系
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毋庸置疑,普通話的推廣及使用,滿足了不同地域間人們的交流需要,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強化了國家認同。如同當年秦朝統一了全國貨幣、度量衡一樣,其對于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方言及以其為基礎的各種藝術,屬于地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方言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極為重要的支撐,其文化內涵和信息十分豐富,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可謂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給方言留下空間,就是一種對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所以,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范疇來說,推廣普通話、傳承地方語,能使語言文字管理和諧共存、辯證統一。
偌大的中國,注定是一個多方言的國家,但電視新聞卻通常只使用普通話播報。作為兩廣地區的首席方言,粵語吸收了日月精華,保留著大量古漢語詞匯,是傳承了三千多年的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中山大學中文系莊初升教授曾比喻說:“粵語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底子,中間是漢文化,外層則是外國語言。”這樣一塊“三合板”,“沒有哪一種方言像粵語這么豐富”。堅持用粵語播報節目,其實也是在維護傳統文化。在日常的播報中,許多饒有趣味的諺語和地方俚語,已經越來越少地被使用,即使是在非嚴肅題材的新聞稿件中,方言世界里鮮活獨特的詠喻使用,也越來越難見到了。
著名滬語專家,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痛心地分析過:“現在對上海話感興趣的人,基本上都是20世紀80年代前半段出生的人,已經是少數了,這勢必對上海話產生影響,世界語推廣的歷史斷層就有這樣的教訓;70年代出生的人,上海話講得再好也是沒用的,如果后面沒有傳承,三十年后就會斷層。”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一個現實的教訓。據悉,廣州市的個別小學為了使考核達標,強制學生在校園內,即使課后的也只能講普通話。此種偏差的局面若不打破,粵語也將面臨滬語今日的現實危機。有科學研究發現:7歲以前的小孩子講方言是不需要教的,只要受父母或周邊的環境的影響,就可以自然習得。然而若過了11歲再學方言,就比較困難了,這恐怕是語言學的一個普遍規律。如今,年輕一代的父母,都很重視孩子在學齡前的對第二語言的培養,尤其是對英語的熏陶和學習,其更驗證了這一說法的可靠性。退一步說,如果連方言母語都未說好,即使你說得出一口流利的英文,應該也會少了一種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吧。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受到新媒體的強大沖擊,人們獲得資訊的途徑更加廣泛,大大地影響了電視的開機率。但如何迎合觀眾的喜好,做觀眾愛看的新聞,仍是重中之重。粵語播音的保護和傳承,正是本地區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情形。
民族的優秀文化歷史傳統,需要保護和傳承乃至發揚光大。方言是一種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無可估量的文化價值,更應該保護和傳承。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歷來是中國共產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之一。毛澤東同志曾在進城初期就告誡過,從解放區轉戰到新政權,剛進入地方工作的黨內干部、外來干部,要學會當地方言,入鄉隨俗,以親近群眾,聯系群眾,傾聽群眾的呼聲,關心群眾的疾苦,解決群眾的困難。為人民服務、為群眾謀幸福,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宗旨。為方言留下空間,讓方言得以傳承,這是群眾觀點,更是群眾路線。讓方言留下聲響,讓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傳承,這是民族團結的大業,是善舉,是科學,是文化。
我國擁有56個民族,13億龐大的人口。國家要強大,民族要團結,通用語言必須統一。所以,在全國推行普通話,這是國家大法,是必需的,并且在多年堅持中已卓有成效。應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的通用語言文字,在包括學校教育教學、機關政務活動、媒體新聞傳播、社會公共服務等社交場合中,繼續推行普通話。與此同時,亦應科學地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妥善處理好普通話與地方語之間共存共融的關系。事實證明,推廣普通話與傳承地方語,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兩者的關系,既非“先進與落后”的二元對立,又非“洋與土”的不當隱喻。這一點,尤其應讓年輕一代有著明確的認識,方可糾正某些偏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二條規定: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需要使用外國語言為播音用語的,須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批準。這明確地表述了推廣普通話與傳承方言的辯證關系,理清了普通話與其他方言的關系。2008年,國家語言文學工作委員會正式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工作,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使用現代科技為搶救和保護地方方言實施的最具實質意義的舉措。
我國政府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歷來重視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教育。曾花過很大力氣去幫助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創造文字。方言是鄉音,也是故土,就是親人,就是親情,它已經融進了人們的情感,難割難舍。但是,在強勢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下,有些方言消失得比較快。即便是曾經輝煌的粵語、滬語,因共同語言環境的急劇變化,潛在的衰頹和消失的危機亦真實地存在著。將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協調到一個統一體中,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這亦應成為政府和語言文字工作者切實執行的戰略工作。絕不可讓“鄉音無改鬢毛衰”所表達的強烈、深厚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演化為“鬢毛無改鄉音衰”的悵吟!同時,任何過度的推行或過度的維護,都將導致矯枉過正、唇亡齒寒、不再和諧的局面出現。
參考文獻:
[1] 秦松.一個詞證明廣州有文化?[DB/OL].http://gz.ifeng.com/ wenhua/detail_2015_12/04/4624300_0.shtml,2015-12-04.
[2] 田曉玲.中小學生成長調查報告四成本地學生上海話不順溜[DB/OL] .http://sh.eastday.com/m/20120509/u1a6541294. html,2012-05-09.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