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彪
(蘇州大學 鳳凰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
公民參與時代下的傳統媒體話語權重構
張彪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摘要: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普通公民成了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并快速地發展,對傳統新聞媒體話語權產生了極大的沖擊。本文立足于對公民新聞與傳統媒體之間關系的分析,探討公民參與時代下,傳統媒體要如何變革以重構自身的媒體話語權。
關鍵詞:公民新聞;傳統媒體;話語權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傳統的新聞傳播主體與接受主體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網絡技術發展,催生了“人人都是記者”①這一新的傳播理念的出現。大眾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隨時參與新聞和信息的采集、編輯和傳播過程。
“公民新聞(CitizenJournalism)主要是指非新聞職業的公民制作并發布的新聞報道,或新聞業之外的人從事新聞報道的現象。”[1]公民新聞,也稱參與式新聞,它是公民在搜集、報道、分析和散布新聞和信息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的行為。
(一)公眾的參與
公民新聞最顯著的基本特征,可以從其基本定義的對象出發來分析,即在以往沒有充分機會參與媒體專業運作的普通人。與傳統媒體相比,普通公眾不需要經過任何的技術培訓和專業訓練,就可以將身邊發生的事件拍攝記錄下來。每一個公眾,都可以參與到新聞的運作中來,在公民新聞中,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
(二)對傳播技術的依賴
公民新聞的興起,主要源于強大的技術推動力。網絡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智能終端的出現與普及,大大地降低了發布信息的技術成本和資源成本。互聯網技術的出現與變革,沖破了地域、時空和社會的限制,開創了信息開放共享的新時代。
(三)信息的即時發布
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新聞傳播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現代社會的資訊傳播變得更加快速便捷。與傳統媒體相比,公民新聞不需要經過任何部門、任何人的把關和審批,更不需要任何組織媒介,既沒有報紙版面的限制,又沒有廣播電視的時間限制。公民可以隨時隨地地將自己拍攝、撰寫的內容通過網絡進行傳播。
“媒體話語權指媒體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通過提供信息、發表意見等傳播手段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施加影響的權利?!保?]傳統媒體通過利用自身的媒介資源,對公眾日常生活中的輿論話題進行把控與設置,決定著公眾應該獲得什么樣的信息。公民新聞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
(一)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
在傳統媒體中,新聞媒體實際上是把大眾的信息獲知權巧妙地變成了自己的話語特權。通過對信息的壟斷,傳統媒體決定著哪些新聞可以報道,哪些信息不予傳播。公民新聞的出現和發展,拓寬了信息的傳播渠道,使人人都能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渠道進行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對傳播渠道的壟斷,實現了傳受雙方的地位互換。網絡成為了受眾發布信息、表達輿論的渠道,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生產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
(二)影響公共輿論機制的形成
傳統媒體是傳者到受者的單向傳播,公共輿論基本由媒體主導。公民新聞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輿論形成模式,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話語壟斷,個人意見得到了有力傳播。網絡社會的匿名性,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大的交流與表達的空間。
在“青島天價蝦”“天津港爆炸”等事件中,其消息往往都是由人們通過微博等網絡手段曝出,在網絡上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而后再引起傳統媒體的介入,最后在社會上形成了強大的公共輿論。公民新聞,充分地利用了自身特點,表達了公民的聲音,不斷擴大著輿論監督的廣度和深度。
(三)改變傳統媒體的大眾議題設置
隨著公民新聞的發展,傳統媒體對于議程設置的話語權不斷弱化,很難再通過制造新聞事件而人為地設置議程,議程設置正變得越來越不可控,突發狀況越來越多。這也是近期“天價蝦”“天津港爆炸”事件等網絡輿情大量爆發的影響因素。面對新的議程設置模式,傳統媒體需要積極變革,重新建構自身的媒體話語權。
(一)將公民新聞作為消息來源
在公民新聞時代到來后,普通公民成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或者作為消息的來源,參與到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中。公民新聞的這種平民視角和草根特征,構成了新聞事實的多種面向。這無疑將增添新聞視角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也有助于強化傳統媒介與受眾之間的忠誠度與信任感。
(二)公民新聞與新聞專業主義的融合
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公眾雖然獲得了話語表達的權利,但新聞的生產,始終需要專業的訓練,這一點,使得傳統媒體無法被公民新聞所取代。面對海量的信息,公眾更需要對于信息的深度解讀。公民新聞率先披露新聞事件后,傳統新聞便需要迅速跟進,對事件的真相進行追溯與深度闡釋。因此,在面對一些新聞事件時,可以形成一種公民新聞率先披露,傳統媒體跟進專業解讀的模式。
(三)傳統媒體加快媒介融合步伐
公民新聞的出現與發展,迫使傳統媒體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傳統媒體不再是以往體制下媒體話語權的壟斷者,其必須要重視新媒體的發展,適應新的傳播形勢。傳統單一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因而,傳統媒體勢必要加快自身媒介融合的步伐,打破媒介形態之間的壁壘。例如,新聞記者負責采集新聞信息,而分屬于不同媒體形態的編輯根據自身需要,對信息進行編輯加工。最后,使同一新聞事件以不同的報道形式出現在不同的媒體上。
網絡的普及帶動了公民新聞的發展,可以說,其對傳統媒體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傳統媒體只有不斷地變革,適應新的傳播形勢,才能在媒介變革中重新掌握主動權,形成新的控制力與影響力。
注釋:①“人人都是記者”為公民斷聞網站的先驅韓國公民新聞網站Ohmaynews的口號。
參考文獻:
[1] 鄭一卉.從OhmyNews的衰落看公民新聞的發展方向[J].現代傳播,2010(1):28-30.
[2] 璩文雙.對當前濫用媒體話語權行為的考察與反思[J].東南傳播,2008(6):51-53.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