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萍
(作者單位:普洱電視臺)
淺談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
李梅萍
(作者單位:普洱電視臺)
采訪技巧的良好運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聞采訪的價值,幫助記者挖掘到更深層次的信息,因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中,筆者首先對新聞采訪進行了綜述,接著對新聞采訪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最后,提出新聞采訪中可以運用的技巧。
新聞采訪;技巧;運用
1.1新聞采訪涵義
新聞采訪,是一項檢驗新聞記者專業水準和采訪水平的新聞實務活動。新聞采訪,指的是新聞記者為了獲取新聞,對客體所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新聞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前提,屬于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以挖掘新聞事實和線索為目的,因此也是一項需要實證研究的社會活動。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的起點,體現了記者這一行業的屬性特點,而采訪則使新聞寫作在提取素材方面跟文學創作有所區別,這是構成新聞的重要內容。
1.2新聞采訪的特點
新聞報道要具有真實性和及時性,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不僅要對新聞具有敏感性,還要有快速反應的能力。
新聞報道需要具有真實性。新聞活動的傳播要以對事實的有效掌握和了解作為根基,沒有事實的新聞,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從談起,更沒有存在的價值。因此,真實性就是新聞采訪的一大重要特點。新聞采訪活動中,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需要做的是通過采訪新聞事實當事人和旁觀者、見證人,獲取真實可靠的相關資料,而后通過寫作和編輯將新聞事件的原貌客觀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因此,保障真實性的最主要環節就是新聞采訪,每一個完整的新聞報道都必須建立于真實完備的采訪之上,一般的順序為:采訪—寫作—編輯。
新聞報道需要具有及時性。新聞報道的及時性體現在受眾能夠在短時間內甚至同一時間獲取新聞事件的相關信息,這一特性對記者提出了較高要求。可以說,新聞記者是與時間賽跑的人,每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都牽動著記者最發達的運動神經,而每一次奔跑,只為獲取最新鮮、最及時的新聞事實資料。
新聞報道要求記者對新聞具有敏感度。時刻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度是新聞報道對記者的要求。在實際的新聞采訪活動中,記者需要具有強烈的新聞嗅覺,擁有深度透視新聞線索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較高的洞察力,能夠在眾多的新聞線索中發掘受眾最需要的新聞信息。
新聞報道要求記者具有快速的反應能力。新聞事實的發生如同社會其他事件一樣,是不受人為控制的,這就要求記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時刻保持快速的反應能力,并緊扣受眾的需求神經,隨機應變地對新聞事件進行挖掘。
2.1進行新聞采訪前的事前準備不夠充分
新聞采訪事前準備不夠充分是記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而發生這樣的狀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嚴重阻滯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新聞采訪事前準備不足體現在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之前,沒有充分了解所采訪的事件以及人物,在材料搜集不夠充足的情況下就盲目帶著認知盲點輕率地開始了訪問。這種草率的采訪態度往往會給采訪過程帶來困擾,由于記者準備不夠充分,因此在采訪中就不能進行專業性和針對性較強的提問,導致采訪雙方難以形成順暢的交流,記者很難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例如:有一次,兩位來自不同新聞單位的記者一起到某煉鐵廠采訪,介紹情況的人談到超額1%完成上個月的生產計劃,利用系數提高1.5%左右。利用系數是煉鐵廠生產技術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一個容積1 000立方米的高爐,利用系數提高1%,一年就可增產生鐵10萬噸,某煉鐵廠高爐利用系數一月躍增1.5%,是個大新聞。其中一位記者采訪前準備了這方面的知識,立即寫了一條消息,作為工業報道的重要新聞發了;而另一位記者因為不知道利用系數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此事的價值,只有空手而歸。有的記者在進行采訪時,由于事前準備不足,常常不能戳中采訪的關鍵點,有時甚至在對事件沒有深層次的了解下,自以為是地在采訪中帶入個人的觀點和情緒,從而模糊了新聞事實的原貌,這無論是對新聞事件本身還是事件當事人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并且,就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來看,這種模糊了事實的新聞采訪也是不被允許的。
2.2記者提問時常常抓不到問題的重點
新聞采訪的最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提問,而如何恰如其分地提出問題是每一位新聞記者需要解決的難題。縱觀整個新聞記者群體,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有不少記者的綜合素質不夠高,采訪實踐經驗比較欠缺,導致其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抓不住新聞事件主體和核心的能力,常常提出一些粗淺而無關痛癢的問題,問題不具有針對性,甚至有時會出現“跑題”的現象,使新聞采訪的價值大打折扣。還有一些記者,在提問時常常會問得寬泛而模糊,比如:“能說說你的看法嗎?”“能談談你的感想嗎?”此類問題一出,常常讓新聞當事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如何進行回答,就算回答了也是泛泛而談,沒有可挖掘的價值,反而容易將采訪推入尷尬的境地。這類問題完全沒有任何特點可言,也不具有提問的價值,嚴重浪費了采訪的寶貴時間,暴露了記者淺薄的采訪功底。
新聞采訪中,另一種將采訪推入尷尬氣氛的提問就是不合時宜地提問,比如:有記者對洪水重災區的災民進行訪問,純粹是為了采訪而采訪,而不顧人情世故、道德倫常,面對失去親人和家園的災民問出“洪水吞沒了你的家園,你能說說此時此刻你的感受嗎?”此類問題,無異于在災民千瘡百孔的心上撒鹽,而如此問題,已經違反了新聞倫理底線,根本不具有任何采訪價值,受眾需要知道的是同胞安好,而不是將他們慘痛的經歷當作談資津津樂道。
3.1具有接近新聞事件的迅捷性
衡量新聞采訪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能否保證新聞采訪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而保障實效性的關鍵是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趕赴現場,這樣才能夠有更多的可能性來獲取第一手的獨家信息。
在進行新聞采訪過程中,一定要將時效性擺在首位,盡可能在新聞現場未被破壞之前就趕赴現場,將新聞事件最真實的樣貌呈現在受眾的眼前,這樣才能牢牢吸引住受眾的眼球,創造有力量、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3.2采用正面提問的方式進行采訪
正面提問是一種在新聞采訪中常常被采用的方式,這種方式對于獲取最直接的新聞線索大有裨益,但卻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正面提問比較適用于正式的新聞發布會,因為這樣的場合中記者的提問時間和機會有限,因此在提問時必須直入主題,這樣才能準確抓取新聞關鍵點。
3.3注意迂回提問和引導性提問的適時提出
在新聞采訪中,常常會面對一些對新聞采訪抱有抵觸情緒的受訪者,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直接提問的方式不但可能得不到想要的新聞線索,反而容易引發受訪者極端的情緒,導致采訪過程終止。這個時候,迂回提問和引導性提問就比較合適。在采訪過程中,一旦發現受訪者不配合,記者應該馬上放棄正面提問的方式,而另辟蹊徑,采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圍繞主題進行發問。另外,也可以先通過輕松的話題來緩和受訪者的情緒,在出現合適的切入點時再進行有關提問。
3.4注意在傾聽中敏銳獲取新聞線索
提問是推進新聞采訪得以開展的保障,但傾聽對于進一步挖掘新聞線索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新聞采訪中,善于傾聽的記者往往給受訪者以受尊重的感受,使受訪者打開話匣子,從而獲取更多的新聞線索。
一名記者要想高質量地完成采訪,就一定要注意規避新聞采訪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并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這是每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必須經歷的過程。
[1]尹香芬.淺談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4,(23).
[2]施德光.淺談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J].企業文化:中旬刊,2012(1).
[3]魏春玲,韓芳.淺談新聞采訪技巧的成功運用[J].經濟視野,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