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晶
(重慶晨報,重慶 400010)
文娛記者的日常與真相
聶 晶
(重慶晨報,重慶 400010)
在文娛新聞從業已整整18年了,接觸過不少明星、作家、藝術家等,也采訪過柏林、戛納、威尼斯歐洲三大電影節。在眾人眼中,這是個特別棒的職業,邊玩兒邊工作!經常能夠跟明星一起吃飯,能夠拿到當紅偶像的簽名,外人眼里我的工作不是去看電影,就是在追劇,又或者是跟作家在聊人生……還可以在戛納、威尼斯這么美麗的地方采訪……而大家看到的,其實只是真相的一部分。
文娛新聞;采訪;真相
做娛記光鮮的背后,真相的另一部分是什么呢?
十幾年前,背著六七斤重的傳真機去外地采訪;因為寫下負面報道被明星起訴,繼而遭受網絡暴力;看電影、看劇的時候,都要拿著小本子不停地作記錄;更難忘的是在陳凱歌的《趙氏孤兒》開機發布現場,站立的舞臺突然垮塌而被深埋廢墟中……其實這些時候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從文化記者到娛樂記者,也客串過眾人口中的“狗仔”,樂此不疲近20年,因為興趣,也因為熱愛,又一年記者節來臨之際,且與同行們分享些許感悟。
當下的傳媒環境已進入全媒體融合時代,我從較為純粹的紙媒文字記者身份開始向全媒體記者靠攏,一部手機可以將報紙、網絡、攝影等稿件一網打盡,而多年前的采訪過程和經歷,或許是現在的年輕記者不了解甚至是驚訝萬分的,在此不妨來憶苦思甜一下。
1999年9月底,剛入行一年的我榮幸地跟隨重慶代表團前往首都北京采訪國慶五十周年慶典,當時的采訪經驗還十分缺乏,好在同行的攝影記者鞠芝勤一路幫襯,圓滿地完成了這一重大采訪任務。深秋的北京,夜晚的寒風已開始刺骨,為了10月1日清晨能順利進入安保十分嚴密的長安街觀看閱兵式盛況,我和老鞠前一晚凌晨便混在表演隊伍中,在長安街上呆了大半夜,凍得我倆絕望。期間為了躲避安保人員的查驗,老鞠帶著他的照相機躲進了天安門的廁所里……
話說那個年代,記者的發稿手段堪稱“小米加步槍”。我背著六七斤重的傳真機來到北京,每天把手寫的十幾頁稿紙通過傳真發回報社;隔壁攝影記者的房間里,完全變成了暗房,在那個膠卷拍照的時代,老鞠的洗手間洗臉盆里裝的都是沖洗膠卷的藥水、晾衣繩上掛的是沖洗出來的黑白照片;與我同住的電視臺記者,則需要把每天拍攝的錄像帶送到機場,托人帶回重慶再剪輯、發布……
告別手寫體時代,與網絡時代相隨的是開始了國外采訪經歷。
2005年、2007年、2008年,我相繼采訪了柏林、威尼斯、戛納三大歐洲最負盛名的國際電影節。沒有人指導,全靠自己慢慢摸索,完成了國際電影節繁瑣的申請報名程序;報社沒有經費,就自己去找廣告贊助,不僅解決了國際采訪的差旅費,還給報社帶來小小的盈利。
2007年8月底,我獨自遠赴意大利威尼斯,去采訪這一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也是作為一名電影記者的圓夢之旅。每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都會吸引3000多名全球記者云集水城,參與當年電影節采訪的中國記者有20余人,均來自全國知名媒體,如北京的新浪網、搜狐網、北京青年報、央視電影頻道,上海的新民晚報、新聞晨報、東方早報、申江服務導報,天津的每日新報,廣東的廣州日報、深圳晶報,以及成都商報等。各家媒體對此十分重視,新浪網派出了娛樂總監掛帥的6人報道小組,搜狐網也有4人到場,只有重慶晨報等四家媒體派出了僅1名記者奮戰電影節。
2005年2月,我曾采訪過世界三大電影節中的柏林電影節,多少積累了一些國際娛樂大事件采訪的經驗。但來到威尼斯才發現,那些經驗是多么微不足道,威尼斯電影節的明星、名導及采訪活動遠比柏林不知多幾倍,而我對電影節的樂觀估計使得出發前的準備工作顯得極其匱乏而力不從心。
一嘆上網難。盡管歷史悠久,但威尼斯影展的組織工作一直是三大電影節中最差勁的,記者上網需要憑證件打印密碼,輸入用戶名和密碼,且一次上網僅限兩小時,時間用完需要再次排隊領密碼。新聞中心的公用電腦和自帶電腦座位加起來不到100個,這對采訪電影節的3000多記者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于是,每天到新聞中心占位子是頭等大事,先是用背包占位、用筆記本電腦占位,后來外國同行發展成用一張紙也在占位。在這里,需要說明一下,由于我所租住的無網絡公寓(為圖便宜)離電影村有一個小時的路程,所以每天的發稿任務必須在新聞中心完成,而我之前在私人電子郵箱里存好的大量電影相關資料,也因上網不便而無法使用。說到最罄竹難書的,是新聞中心出于網絡安全的理由屏蔽了MSN、QQ等一切聊天工具,使得我和后方編輯探討稿件非常不便(那個年代微信還未問世),只好用手機為中國移動和當地的沃達豐電信作貢獻了。
二嘆分身乏術。威尼斯、戛納是明星的天堂,卻是記者的地獄。采訪和寫稿就像一對歡喜冤家,如影隨形。要采訪得細致,就沒辦法趕在后方截稿(因為時差6小時)前發稿;要寫稿時仔細打磨,就勢必會失去很多大牌的采訪。出發前我們把自己的報道路線定位為“快餐新聞+深度報道”相結合的方式,加之有新浪、搜狐等隨時更新新聞的網絡媒體到場,為了在同城媒體中搶個頭彩,自己只有連軸轉,力爭不放過任何一條大新聞,在截稿前的最后一分鐘交出最鮮活的東西。這樣的定位,對于單打獨斗的我來說,的確不是件易事。
三嘆吃不香。空氣干燥、加上長時間吃不到蔬菜、水果,導致整個威尼斯行程都處于嚴重上火期。在水城待了15天,從重慶帶去的十幾包方便面和干糧吃了個精光,這些食物多少能讓我延續在家鄉的口味,也對抗著這個全球知名旅游城市旺季時超級驚人的物價。
每天去采訪的路上必經威尼斯著名的圣·馬可教堂,但是15天過去了,直到離開的那天,也沒有時間進教堂去參觀一下。
克服了諸多不便,當華人導演李安(《色·戒》榮獲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站上世界電影最高獎臺上的時候,我卻無比的欣慰和自豪。這一刻,我在現場,重慶晨報在現場!當李安捧起沉甸甸的金獅獎杯參加完記者招待會后,他接受了重慶晨報記者的祝賀,并欣然為我簽名留念。在水城度過的半個月里,眾多電影公司、名導、明星驚詫于《重慶晨報》的實力和影響力。對于報媒自身來說,這次采訪也拓寬了重慶晨報娛樂新聞在國際采訪中的視野、積累了大量的特大型活動采訪經驗,為以后更多地參與國際采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科技手段的進化,移動終端的興起使得媒體介質發生不斷的改變、不斷的顛覆,娛樂記者的采訪手段也有一些“與時俱進”卻不太專業的做法,筆者認為,唯有專業的態度和執著的精神才是永不改變的。
時下文娛圈里,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策劃公司、公關公司、文化公司多如牛毛,有的時候活動尚未舉行,寫好的宣傳稿件已經發到記者電子郵箱,只需要填上名字發稿就了事;一些新聞發布會如同走過場,記者鮮少見地獨立的思考和不懈的追問。新聞記者的職業精神,去哪兒了?
還有一些年輕記者,是抱著追星的目的和瞧不起的態度來采訪的,對明星要么是仰視、對新人或劣跡明星要么是俯視。很多記者也都有過被明星上課的經歷,玻璃心的輕則被教育得啞口無言,重則撲街痛哭;鉆石心的拒絕再教育,采訪不歡而散;當然還有45°仰視做粉絲狀的。筆者認為,保持獨立的姿態,和明星平等對話,尊重被采訪者又不跪舔是非常重要的。簡單梳理兩點采訪技巧供參考:
(一)營造適宜交流的談話氛圍
記者根據對方的身份、性格、習慣等,以“情”為點,從對方感受最深或最感興趣的方面入手,使對方有感而發,真情流露。此外,面對具有較強語言表達能力和豐富知識的采訪對象,如姜文、陳道明等,記者要學會細心聆聽,提前做好功課,用心交談,真誠交流。
(二)恰如其分地運用情感因素
感受不是靈感,而是思想、認識、情感和觀察等內心的積累和沉淀,感受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無形中逼著你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聚集起來,去尋找事物的“亮點”。采訪越是深入,感受便越是深刻。
一些有經驗的記者經常會利用某種條件,去尋找打通“心理共鳴”的鑰匙,為采訪的順利進行創造條件。已故意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曾經成功地采訪了許多世界知名人物,她有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善于恰如其分地運用情感因素,即采訪伊始,便激發被采訪者的談話興趣,使整個采訪過程順利進行,從而獲得珍貴的第一手材料。比如20世紀80年代初,她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采訪就是從預祝鄧小平明天生日快樂開始的。
文娛記者和時政記者、財經記者一樣,也是新聞行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品類。在面對新聞事實時,他(她)應該成為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及時的報道者。盡管世界變化越來越快,人心可能越發浮躁,但執著地追求真相、探尋新聞的價值,并為之堅持,才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
G214.2
A
1674-8883(2016)20-0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