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重慶晨報,重慶 400010)
聽有溫度的新聞 講述有能量的故事
王 珊
(重慶晨報,重慶 400010)
總有一種感動讓人淚流滿面。連續三年,我們總能通過“好記者講好故事”,從身邊的好記者口中,分享到好故事。這些故事的講述,讓人感受到了新聞的溫度,更如同一股暖流,重新激發我們對記者職業的崇高企盼——不忘初心,向全社會傳遞有能量的新聞,講述有溫度的故事。這些好故事,講出了這份職業的崇高,講出了社會責任的重要,講出了中華文明的回響,講出了民眾精神的力量,更講出了身為記者的一份堅守與信念。
記者;新聞;講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訓的鮮活載體,是引導新聞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向標”。那么,我們需要如何去講述這些鮮活的經歷、動人的故事呢?
作為記者,我們每一天都在跟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有些采訪對象,讓我們終身難忘,有些采訪經歷,令我們獲益匪淺。這些故事,對于記者自身而言,穿透著我們的工作,不斷增加著我們生命的厚度,讓我們品味別樣的人生,感知生命的價值。
記者親身經歷的事,感知的人,為何在講述時,能夠如此引人入勝?一個最基本的原因,便是我們講的都是親歷親證親為的故事,故事是真實可信的,它所傳遞出的力量,就是接地氣的,是足以打動人心的。因此,真實就是好記者能講好故事的基礎。
我們欣賞到的講故事的記者,都經歷了層層選拔,有的地區甚至通過網絡對記者的簡歷、采訪經歷進行公示,對記者而言這都是過硬的真把式。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更是新聞人的底色。正因為這份真實,我們的職業才擁有厚度,我們的故事才有傳播的底蘊,親身經歷、真實記錄、真情還原、真誠傳播,這份“真”自然足以動人。
我曾采訪過重慶的哥王華倫,他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他很珍惜他的13本乘客意見簿。我跟著他出了一天的車,他告訴我,開出租車,能夠看到人生百態,感受酸甜苦辣,所以他格外珍惜每一次出車,尊重每一位乘客。而的哥王華倫,有著一項很多人都難以置信的紀錄:從業21年里,他不違章、無事故、零投訴,堪稱“三無的哥”,很多人覺得21年不違章、無事故、零投訴,對于一個出租車司機來說幾乎不可能,但王華倫卻不這么認為。他認為他所做的,只是盡了一名司機的職責,每天帶著責任心和良心上路,每個駕駛員都能做到“三無”。
王華倫的故事通過報紙講述后,意外地有很多讀者拿著報紙登門去找王華倫,有的曾坐過他的車,受過他的助,前去道謝,也有對他欽佩贊賞的年輕駕駛員,希望跟他交流不違章的“秘訣”。為何這樣一個普通人身上的故事,吸引了如此多的人去關注,很簡單,因為他真實,他彰顯了榜樣的力量。
有能量的故事,它的主人翁身份,可以是任何一個階層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他擁有足夠溫暖人心的溫度。作為采訪者和記錄者,有些故事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留下了烙印,它們曾打動你。那么這些打動過你,讓你感覺溫暖的故事,就是好故事。
在我的記者生涯中,有一個故事,至今仍打動著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工人——50歲的鄉村教師龐家奎。他的事,不算大,甚至可能這樣默默地工作一輩子也沒人發現,但他的一身正氣,感染了我和很多人。
采訪鄉村教師龐家奎,是在2009年,南溪小學確實很偏遠,從縣城到它所屬的蒼嶺鎮需3小時車程,而從蒼嶺到南溪,還得跋山涉水,步行3個多小時。但就在這個閉塞的深山里,我們一路詢問龐家奎的住所時,所感受到的熱情,令人吃驚:無論男女老少,聽說有記者要去采訪龐老師,個個從田里放下農活搶著帶路。就像龐老師的大兒子所說:“父親守著這條河,背了村里幾代娃過河去上學,他所得到的這份尊重,是靠他的背脊用22年的堅守換來的,不容易!”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對于很多人而言,要一個人背學生過河一兩天或許不難,但要將其變為自己的一種習慣,并且一背就是22年,從躊躇滿志的青年到步履蹣跚的中年,這個重復了長達22年的故事,這條河水里所流淌的這份強大的信念,深深打動了我,也足以令人心生敬佩。這樣一個好故事所傳遞的,是一名普通鄉村教師長達22年的堅持,是大山深處滿滿的正能量。
無論我們生活的時代如何變遷,個人總是與社會聯系在一起,命運的交響總是與時代的琴弦同奏,記者口中的好故事,同樣也是個人經歷、社會背景、時代精神的重疊融合。記者講故事激蕩人心,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近。好的故事,具有時代特色與時代精神,能讓我們從中感受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壯志雄心,感受到祖國強大的振奮力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波瀾壯闊。
在這樣的大局下,我們講述具有時代精神的故事,把發生在中國大地上,大事大勢和百姓身邊的凡人小事傳遞出來,向世人展示中國發展進步的主流,展示中國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給人以振奮的力量。時代精神是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都需要的精神力量。而延續時代精神的,可以是宏大的人物與故事,也可以是平凡的普通人。
2016年6月,重慶武隆浩口鄉重要的出省通道省道——武(隆)務(川)路塌方,長達70米的路面瞬間“消失”。當天,暴雨過后,當省道出現裂縫之初,64歲老黨員饒國華在馬路邊守了一天一夜,在70米的路面塌方“消失”前,冒雨攔下50多輛車,讓百余人成功避險。而在這名老黨員冒雨攔車,被眾多車主誤解,怒吼他多管閑事,小題大做之時,饒國華自家的院壩在暴雨中垮塌,他來不及回去看一眼。最終,64歲的饒國華成功攔下50多輛車,幫助百人避險,當道路垮塌那一瞬間,誤解他的車主,攜著妻兒深深地向這位老人鞠了一躬。饒國華說:他1974年入黨,黨齡42年,是名老軍人,如今老了,干不了啥大事了,但作為一名黨員,他知道不能啥事都當看不見,該管“閑事”的,他還得去管。這是一名老黨員的故事,同樣,它也以最樸素、真實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貫穿整個時代的精神。
把故事講好,需要優秀的人物、內容豐富的故事,同樣也需要優美的表達方式。因不同的人講述故事的味道各異,或因語言生動或因案例鮮活或因哲理深刻而各有各的精彩。正因記者總在路上,深入一線,堅持“走轉改”的理念,記者講出來的故事,往往是最鮮活、最基層、最溫潤的,與老百姓打交道的好故事,所以傳播的語言,也是樸實無華的。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媒體人的殷切期待,是記者的光榮職責。講好這些故事,不僅能提升新聞的感染力、吸引力,還能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和公信力。引領核心價值觀需要好故事,培養核心價值觀同樣需要好故事。
講故事是人類的基本表達,新聞故事的一章一回,起承轉合,在一個個故事的串接中記錄著歷史、記錄著人間悲喜、傳達著文化和精神,傳導著社會主流價值觀,傳遞著精神的力量。好的記者,好的采訪經歷、采訪對象,通過一個個鮮活故事講述出來,本身就是一個優秀的載體,一種認可度極高的方式。
講述者和他們的故事,踐行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著真善美,傳遞著正能量,也抒發了新聞工作者愛黨為民的家國情懷和忠誠履職的責任擔當,弘揚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展示了新聞隊伍的良好形象。
G214.2
A
1674-8883(2016)20-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