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1)
如何增強批評性報道的影響力?——以《楚天都市報》的批評性報道為例
張 萍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1)
《楚天都市報》長期以來十分重視批評性報道,尤其是在主流化轉型過程中,其進一步增強了批評性報道的力度,形成了獨特的報道風格和報道形式,具體表現為報道位置顯著、報道方式圖文結合、報道立場客觀公正、表達方式通俗易懂、標題信息量豐富、重要報道與評論文章相結合等。在今后的發展,需注意報道的泛化、版面定位的混亂、批評力度不足等問題。
《楚天都市報》;批評性報道;報道立場
《楚天都市報》是湖北省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曾創造了世界報業排名第38位,中國報業排名第7位的輝煌業績.在主流化轉型的過程中,它增強了批評性報道的力度,形成了獨特的報道風格和報道形式,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楚天都市報》的批評性報道在要聞、跑腿、評論、現場等多個版面出現,而且在各版占據顯著位置,有些報道的標題出現在頭版,篇幅較大。如《兩女士花41萬元買塑形內衣用后自覺效果不理想 找美容店退費遭拒絕》(2016.7.1),標題在頭版倒頭條位置,報道刊登在A07“視點”版,用了一整版,配了一張內衣的圖片,從顧客、店方、(專家)說法三個方面,對該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報道,提醒消費者理性消費及從法律角度維護自己的權利。該報道篇幅較大,排版醒目,具有較好的傳播效果。再如《江城部分售樓部頻現漲價通知 市民認為是“心理戰”房管部門稱房價不是想調就調》(2016.1.6),標題在頭版倒頭條,報道刊登在A06“關注”版頭條位置,半個版面再加上配圖,能使讀者迅速地抓住熱點問題。從版面位置與報道篇幅可以看出,《楚天都市報》十分重視批評性報道。
《楚天都市報》的批評性報道力求真實性,因此在許多報道中都運用圖片加強新聞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如《每天爬27層樓 實在受不了 電梯被封停4天 居民盼盡快修復 》(2016.7.19),用一張照片展示了小區的高樓層,另一張照片表現了居民們抱著孩子,拎著東西艱難上樓的情形,兩張新聞圖片證實了電梯封停給居民帶來的困擾,使報道內容更具說服力。再如《油販勾結司機黑油站內偷油 記者潛伏雜草中拍下交易過程 執法人員查封近3000升汽柴油》(2016.1.8),一張照片反映了偷油現場的情況,另一張照片則表現了執法人員正在清點油桶,這些都使得該報道具有很強的現場感。圖文結合的報道方式能運用視覺沖擊力,增強批評性報道的真實性和說服力。
《楚天都市報》的批評性報道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立場,重視對被批評對象及涉事各方的采訪,這種方式有利于“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充分掌握材料,把事實搞確鑿,防止斷章取義,以偏概全;防止夸大事實,片面追求轟動效應”。[1]如《地鐵站口污水漫溢一個月 市民無奈踮腳捂鼻通行 相關單位稱正協商解決》(2016.8.11),記者對洪山區水務局排水隊、地鐵集團等相關部門都進行了采訪,將他們各自對污水來源的看法表達出來,說明污水長時間未解決的原因較為復雜,以取得市民的諒解,對和諧社會的建設能起到積極意義。再如《網上號稱可“量身定制” 汽配城20元也可買到 車牌改號魔貼為何能夠“岔著賣”》(2016.1.25),對網店、汽配城商家的銷售情況進行了調查,并采訪了交管與工商部門,曝光了改號魔貼失控的原因。這種多角度多部門的采訪能澄清政府部門不作為的誤解,客觀地反映當前法律監管中的盲區,有利于推動問題的解決。
《楚天都市報》的受眾群體主要為普通市民,因此,批評性報道在語言表達方面追求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如《危險!抱著小孩開車》(2016.7.14),標題簡潔明了,具有很強的警示效應;《老人免費體檢為啥人氣不旺》(2016.7.14),標題富有口語化色彩,讀起來親切順口,易于理解;《汗!網上竟有人賣“進口空氣” 工商提醒:小心被忽悠》(2016.1.3),標題運用流行的詞匯“汗”“忽悠”,顯得生動活潑,富有時代氣息。從以上標題可以看出,《楚天都市報》的批評性報道側重對事件過程的表述,語言平實,通俗易懂。
《楚天都市報》批評性報道的標題一般為雙行標題,且多為實題,信息量非常豐富。如《當警察面打電話呵斥劫匪 還繪聲繪色地訴說“被劫”過程 吸毒后幻覺讓他成了編故事高手》(2016.2.3),標題概括了新聞的主要事實,從中可以看出吸毒導致的嚴重后果; 《部分公交候車凳臟得沒法落座 城管和公交部門均稱不歸自己打掃》(2016.2.1),標題就指出了公交候車凳臟的原因以及來自城管和公交兩部門互相推諉。這類標題能把新聞報道中最重要、最新鮮的事實突顯出來,吸引讀者對報道內容的關注,內容實在而不空洞。
《楚天都市報》對重要的批評性報道會配發評論,加強表達效果。如《工商局長收5萬禮金退三留七 黨內及行政職務均被撤 由正科級降為副科級》(2016.1.1),配發評論員文章《法紀面前豈容玩巧》,對貪污腐敗的行為進行了強烈抨擊。再如《5次用公款給上級送禮金2.3萬 宜昌市西陵區民政局長被給予黨內警告處分》(2016.1.3 ),配發《公款絕非私欲沃土》的評論,對公款消費現象進行了批評。這些批評性報道都與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為有關,是當前社會生活中的焦點問題,通過評論文章能突出新聞的重要程度,符合黨中央反腐倡廉的宣傳需要。
做好批評性報道、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楚天都市報》的批評性報道能及時反映社會生活中的問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各版面中批評性報道的特色不鮮明
《楚天都市報》的批評性報道出現在“要聞”“關注”“視點”“跑腿”“荊楚”“現場”“綜合”“評論”“經濟”等多個版面中,而其中一些版面的內容區分度不明顯。如“要聞”“綜合”“荊楚”和“現場”,“關注”和“視點”,這些版面刊登的新聞內容有交叉和重疊之處,使得稿件的分類不明晰。如同樣是違法改建問題,《黃家湖岸邊筑起一道院墻 城管部門現場緊急叫停》(2016.2.4),刊登在“現場”版,《湯遜湖中小島 冒出數百平方米違建 城管部門責令停工 派人值守防止偷建 遭填埋水域已恢復》(2016.2.2),刊登在“視點”版,相同題材的報道出現在不同版面,容易使各版面的批評性報道特色不鮮明,讀者對特定版面的關注度不高,不利于品牌效應的形成。
(二)批評問題泛化
《楚天都市報》有些批評性報道對所曝光的問題沒有具體化、明確化,不利于輿論監督效果的實現。如《46批次餐具消毒不合格被曝光 均為檢出大腸菌群 普遍是餐館自行清洗時間溫度不達標》(2016.8.3),對出現問題的28家餐飲單位沒有明示,而且缺乏相關部門對違規餐飲單位的處罰情況說明,這樣的報道顯然無法實現輿論監督的效果。再如《老房不時震動與周邊施工有關?施工方稱已做好防護和監測》(2016.5.23),報道了因施工帶來老房屋震動和裂縫加劇的情況,施工方的名稱沒有出現,在建項目名稱也沒有,這種不點名的報道缺乏針對性,難以形成輿論的壓力。
(三)批評力度不足
《楚天都市報》有些批評性報道深入調查采訪不夠,報道不痛不癢,輕描淡寫,達不到批評的力度。如《民營醫院下鄉接送村民體檢 不少人花錢買藥后犯嘀咕 平時沒感覺怎么樣病情咋都這么嚴重呢》(2016.8.5),對廣愛醫院借組織體檢之名向村民賣高價藥的問題進行了曝光,該報道雖然用了一個整版,配上了相關照片,但缺乏曝光問題的力度。如報道中廣愛醫院負責人解釋說,“到醫院體檢后最終花錢買藥的其實是少數”,該負責人說的話究竟對還是不對?記者沒有進一步調查買藥村民的比例,使得該說法變得真偽難辨。“他也詢問了新洲區其他幾個街道,得知也有村民到該醫院體檢”,在報道中沒有詳細指出還有哪些地方的村民去過廣愛醫院體檢,也沒有調查其他體檢活動中是否也出現類似情況。這種籠統含糊的表述,使報道的意義被消減,原本具有普遍意義的事件變得個別化、偶然化。“徐古中心衛生院負責人表示,當地一位村支書與廣愛醫院相熟”,這里提到了一位村支書,沒有點名,也沒有進一步闡述該支書與廣愛醫院之間是否有利益關系,這樣的寫法容易引發讀者的猜測和聯想,而不是從確鑿的事實出發,用事實說話。
在9月3日的后續報道《本報報道引起武漢市衛計委高度重視 武漢廣愛醫院違規診療被查處》中,出現了一些非常具體的數據:“該街共有144名村民前往該院體檢,其中有79人被診斷為腦供血不足等疾病,在醫生建議下,40人購買了藥物,總金額近2.7萬元。”將第一篇報道中的某些問題補充完整,但該報道的角度是通報衛計委的調查結果,而不是進行深度報道,運用相關調查結果,深入挖掘事件產生的原因。這使得該事件背后的問題無法得到曝光,只看見問題處理的結果,沒有深究問題產生的原因。
《楚天都市報》的批評性報道以消息、通訊、深度報道、系列報道、評論等多種方式關注民生問題。它長期形成的報道形式和風格,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當然,與時俱進的調整將會進一步提高媒體的競爭力。
[1] 姚化勤.搞好批評報道的原則和方法[J].新聞愛好者,2005(6):18.
G212
A
1674-8883(2016)20-0012-01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楚天都市報》批評性報道現狀研究”【15G214】
張萍(1971—),女,湖北武漢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理論及廣告文案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