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靜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江蘇省高校微信公眾號發展現狀研究
郭 靜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目前,江蘇省內幾乎所有的高校都開設了微信公眾號,針對校內師生提供新聞推送、資訊查詢、娛樂消遣等服務。然而,各高校間的公眾號運營情況已顯現出較大差距。本文認為,江蘇省高校微信公眾號的發展現狀已形成三級梯隊。但放眼全國,整體狀況仍差強人意。服務性以及功能缺失是江蘇省高校微信公眾號普遍存在的首要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則要從運營管理層面來尋找。
高校;微信公眾號
自2012年8月,微信公眾平臺以其新穎的形式和簡約的運作模式走入大眾視野之后,便迅速風靡起來。截至目前,微信月活躍用戶超8.06億,微信公眾號1400萬,每日產生信息超過300億條。在過去的幾年間,各高校也紛紛注冊微信公眾號,針對校內師生提供新聞推送、資訊查詢、娛樂消遣等服務。高校微信公眾號已成為一所大學傳遞信息、凝聚情感的重要平臺。目前,江蘇省內幾乎所有的高校都開設了微信公眾號。
《中國青年報》于2016年5月14日發布了《2015年度高校新媒體百強榜》,在這份榜單中,江蘇省共有11所大學上榜,是所有省份中上榜數量最多的,但卻沒有任何一所高校殺進前十,成績最好的是南京審計大學,排名第19位。這和本課題組調研的情況基本一致,江蘇省高校作為整體在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方面普遍起步較早,幾乎所有高校均已創辦微信公眾號,但真正做出特色的、有強大影響力的并不多。
根據調研走訪情況,若以用戶數為衡量指標,江蘇省高校微信公眾號可分為三級梯隊。第一級梯隊用戶數超過5萬人,如南京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等;第二級梯隊的用戶數在1萬人至5萬人之間,主要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常州大學、江蘇警官學院等;最后一個梯隊的高校微信公眾號用戶數仍在1萬人次以下掙扎。雖然用戶數并不與閱讀量、點贊數直接掛鉤,也不是評價微信公眾號優劣的唯一指標,但總的來說,江蘇省高校微信公眾號的大體排名與之相吻合。根據《中國青年報》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微信公眾號排行榜中的數據,若以平均閱讀量為指標,亦可由1萬次、4000次、1000次為節點,分為三級梯隊。
在這三級梯隊中,第一梯隊的高校微信公眾號數量較少,并且雖然在省內算是領先者和佼佼者,但放眼全國,仍難擠進前十。目前,全國高校微信公眾號中,已出現不少平均閱讀量突破2萬次的公眾號,而江蘇省內目前尚無一所高校能做到如此成績。第二級梯隊的公眾號是目前最有潛力和發展勢頭的公眾號。一方面,它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正滿懷熱情地朝著更高的水平發展;另一方面,它們也遇到了瓶頸,用戶數不再出現暴發式增長,閱讀量的提高具有偶然性。而第三梯隊的公眾號數量最多,問題也最多。
可以看出,江蘇省高校微信公眾號的建設情況,整體上與高校本身的實力有關,但這并不意味著除985、211以外的學校就無法在微信公眾號上有所建樹。如上文提到的常州大學、江蘇警官學院等都躋身第二梯隊,且發展勢頭強勁。
總之,微信公眾號誕生的時間不長,其對于所有高校來說都是新鮮事物,大家起步都是一樣的。雖然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江蘇省高校微信公眾號的發展水平已呈現出不同層次,但總的來說,不論哪個梯隊都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關鍵是要認清目前存在的問題。
高校微信公眾號是新媒體時代一所大學傳遞信息、樹立形象的重要平臺,它至少應該發揮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為師生提供服務,包括校園資訊、生活指南等信息;二是成為全校師生建立情感認同的平臺之一,在建立歷屆校友與學校之間的聯系方面發揮紐帶作用;第三,微信公眾號應成為樹立高校公眾形象的渠道之一,成為學生家長了解高校、了解學生生活的窗口;第四,當高校面對突發事件時,微信公眾號還應成為高校進行危機公關的重要陣地之一。
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微信公眾號在服務性方面做得還不夠到位,只是把公眾號當成自我宣傳的平臺,對于用戶來說沒有切實的使用價值。其實,在校生是微信公眾號最主要的用戶群,作為運營者必須充分考慮在校生的訴求,想明白以下幾個問題:我為什么要關注本校公眾號?它能給我帶來什么好處?我能用它來干什么?要牢牢抓緊在校生群體,必須充分發揮公眾號的服務功能,如第一梯隊的南京審計大學的公眾號可以查詢教室空位、四六級考試成績等。
當然,僅把目標受眾定位為在校生是不夠的,公眾號還應發揮聯結歷屆校友與學校之間的紐帶作用。作為已畢業的校友,他們關注母校公眾號的心情更多的是一種“懷舊”情結,所以公眾號應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推送一些能激發校友“懷舊”情緒的文章,應傳遞出母校沒有忘記每一位畢業生的胸懷。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公眾號都沒有將畢業生作為受眾,來考慮他們的需求。南京大學的官方公眾號倒是有一個“南大拾憶”的版塊,但是一來被藏在“南大簡介—美哉南大—南大拾憶”三級目錄之中,二來迄今為止只有11篇文章,集中出現在2015年4月至6月之間,早已停止更新了,可見受重視程度不夠。被忽略的還有學生家長,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時代最為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之一,是學生家長了解高校、了解學生生活的窗口,就業率、分數線、考研率、食堂衛生、宿舍條件、師資力量、校歷課表等,無一不是家長關注的重點,這些信息都應該在公眾號里作為固定版塊確定下來,方便包括家長在內的所有關心學校發展狀況的人隨時查詢。可惜的是,幾乎沒有哪個高校的公眾號有服務學生家長的意識。
此外,對于半開放式管理、人員眾多的高校來說,如何妥善處理危機事件、負面新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危機公關貴在應對及時,發布時間不受限制的公眾號無疑是高校進行危機公關、發布官方信息、引導公眾輿論、扭轉公眾形象的重要陣地。例如,2016年6月15日,1篇名為《6.15在仙二遇到變態》的日志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瘋狂熱傳,直指南京大學的安全問題。第二天中午12點,南京大學官方公眾號便發布推文《關于“我校學生在教學樓遇到變態男”的調查情況說明》,該篇公眾號文章閱讀量高達3萬多次,第三天又加推3條公眾號推文,全部與校園安全有關。南大的這次危機處理可以說是成功的,盡可能地挽回了自身的形象。盡管事發時正值招生時期,但風波很快過去,招生也未受到太大影響。然而,并不是每所學校都能有效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危機公關,很多公眾號常常因為管理方式的制約,難以做到反應迅速,從而錯失危機公關的良機,而管理問題也恰恰是高校微信公眾號出現各種問題的根源。
目前,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基本都以老師帶領學生團隊的方式開展,團隊規模大多在20~80人之間,學生分布于各個院系,人數比較多的團隊一般會分成幾個不同的部門。每一個運營團隊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和本校其他微信公眾號區別開來的問題。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多部門多頭運營多個微信公眾號,有以宣傳部為運營主體的,有以團委為運營主體的,還有圖書館、各院系等,以某一個校名進行公眾號搜索,有的甚至能搜出30多個非個人運營的微信公眾號。其中不僅存在資源浪費、重復建設,使彼此產生不必要的競爭關系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會讓運營團隊自身定位不清。尤其是當團隊規模較大、成員較多時,更容易產生混亂。每個人的思路不一致,反映在公眾號文章中,就是風格模糊、質量不穩定,無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此外,由于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團隊中只有老師是固定成員,大量的學生成員處于流動狀態,這就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首先,運營團隊需要不斷對新成員進行培訓。然而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各高校在對新成員的培訓方面重視不足,有些高校甚至直接寄希望于招新時便能招到“自帶技能”的熟練工。其次,對于運營團隊中的主力軍——學生來說,參加微信公眾號運營純屬自愿,并無任何實質性的考核、激勵或淘汰機制,因個人的責任心、投入度不同,漸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不論是多大規模的運營團隊,核心成員往往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其他大多數成員都處于消極怠工的狀態。一方面,帶隊老師沒有實質性的權力去要求學生;另一方面,由于上手的核心成員很少,帶隊老師工作壓力也很大,沒有精力再去分身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高校微信運營團隊成員,尤其是學生,不重視用戶調查,不在意受眾需求,只憑自己的喜好,他們認為自己是生產者也是微信用戶,自己喜歡的就是用戶喜歡的。與此同時,他們還認為受眾是盲目的,“大部分用戶其實并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想看什么,他們其實對自己缺乏了解”。可以想見,在這種認識之下,很難期待他們會把公眾號運營成功。
總之,江蘇省高校微信公眾號數量眾多,發展勢頭強勁,雖然就省內而言,已拉開不小差距,但整體上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對于第一梯隊的高校來說,如何利用已有的經驗,擴大公眾號的功能,并在管理方面取得突破是當前的任務,而對于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的高校而言,當務之急是要把管理問題理順,才有可能推動內容生產。
G206.2
A
1674-8883(2016)20-0019-02
本論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蘇高校微信公眾號創新策略研究”成果,項目批號:2016JSD86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