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波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廣播電視臺)
自媒體時代職業記者的角色轉型
蔣 波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廣播電視臺)
在自媒體時代,每個普通公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發表和傳播新聞信息,不自覺就成為了“公民記者”,這給職業記者帶來挑戰,很大程度上威脅到新聞記者的專業身份。因而職業記者必須進行角色轉型,擔當新聞的求證者、輿論的引導者、公共責任的維護者、職業道德的倡導者、新時代的學習者和媒體的經營者。
自媒體時代;職業記者;角色轉型
當今社會已進入自媒體時代,普通民眾可以即時、快速地利用諸如數碼相機、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等日臻完善的技術設備,在網站、論壇、微博、微信等平臺,靈活發布和傳播各類新聞信息,他們同時擔任傳播者和受傳者的角色,具有記者的某些特征,不自覺地成為了“公民記者”,這一現象對各種傳統媒體的新聞職業記者形成一定的威脅。針對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傳播環境,職業記者與“公民記者”相比,怎樣才能搶占新聞輿論的主陣地,充分發揮新聞記者的職業精神,在紛繁復雜的自媒體網絡時代,使傳統新聞媒體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這對職業記者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環境也在推動記者進行角色轉型,使其承擔好職業記者應有的角色。
在傳統媒體時代,記者除了通過新聞熱線、受眾來信的方式獲取新聞信息外,主要由政府機關部門、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等提供新聞線索,新聞的真實程度相對較高,采集新聞信息是記者的第一要務。而當今的自媒體時代,普通大眾,尤其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或目擊者,在手機微信、微博、貼吧、QQ、電子郵件等網絡平臺發表新聞信息和觀點,這些鋪天蓋地而來的“信息”不具有確定性、準確性和相應的依據,這就要求職業記者由過去主要承擔新聞信息采集者的身份,向新聞信息求證者的角色轉型,既要留意“公民記者”傳播的新聞信息,關注第一手新聞素材,去偽存真,更要注重新聞背景,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對新聞事實予以求證。為做好新聞求證者的重任,首先,職業記者要親臨事件現場,俯下身子,置身于新聞第一現場,通過耳聞目睹現場感受,搜索新聞線索,了解客觀事實,捕捉精彩瞬間,尋找感人細節,采寫出真實鮮活的新聞;其次,職業記者要恪盡職守。在新聞信息滿天飛的自媒體時代,職業記者不能停留在互聯網的新聞信息圈,沉迷于發郵件、回信息、抄通稿和打電話等輕快悠閑方式采寫新聞,最終陷入道聽途說的困境,而要勤勤懇懇,以艱苦奮斗的精神,深入新聞一線,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挖掘更詳細更全面的新聞事實;再次,職業記者要力求高效。在新聞事件特別是突發事件發生時,往往是作為目擊者的網民最先提供新聞線索,他們發布了比職業記者更具有時效性的信息,給職業記者帶來了更為嚴苛的挑戰。因此,職業記者要力求在提高報道突發事件的效率、信息核實的能力和速度上下功夫,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以最快的效率,求證新聞真相。
自媒體時代,人們通過互聯網,無需經過任何的修飾加工,就能將自己的新聞信息發出去,這種簡單的新聞信息沒有經過相應的把關和審核,因而帶有主觀性、隨意性和情緒化,不僅易遭到諸多質疑,嚴重者可引起社會秩序混亂,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為此,職業記者在搜集整合多種媒介新聞信息的基礎上,要更好地利用自媒體的交互性特征,最大限度地與受眾形成良好的對話機制,搭建新聞媒體新聞信息與自媒體新聞信息互為溝通的路徑,積極引導自媒體“公民記者”自我修正,改正錯誤,整合和疏導社會各種新聞信息,達成主流輿論思潮。一方面,職業記者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作為經過黨培養教育多年的新聞宣傳戰線上的主力軍,跟黨走,聽黨話,堅持黨管媒體、黨管記者人才不動搖,在國際國內任何復雜的環境和形勢下,頭腦清醒,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職業記者務必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忠誠地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路線,自覺為黨和政府排憂解難,黨需要什么,記者就報道什么,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不輕信謠言,不發泄私憤,不假公謀私,始終做好公開、公平、公正的報道,用真實的報道揭開虛假宣傳的面具,對自媒體進行情緒疏通,引導社會輿論理性思考,宣揚黨和政府方針政策,解析社會的疑問,化解社會熱點和難點,體貼民生民情,傳遞社會正能量,自覺增強把關意識,經受住“守土有責”的考驗,甘當社會輿論主旋律的引領者。
自媒體時代,每個普通公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發表和傳播新聞信息,不自覺地成了“公民記者”。這些“公民記者”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受制于自身現實利益因素的影響,新聞視野單一,且大都停留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件,以及一些突發性重大事件上,對其他社會公共性事件和議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社會公共責任。同時,社會對“公民記者”缺乏一個相對完善的有效約束機制。盡管“公民記者”拿起自己的麥克風,自演自唱,但卻很難找到共鳴,其結果會造成真正社會的公共話語權受到侵害。職業記者責無旁貸,應堅持公共性的職業要求,有效主持公共議題的討論,擔當公共責任的維護者。在自媒體“公民記者”復雜的語境中,職業記者要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認識問題,增強使命感,承擔起職業記者這份社會責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著對現實負責、對歷史負責、對公共利益負責的態度,關心社會公共事務,始終堅持公共利益至上,維護公共責任話語權,深入群眾,了解群眾,關心群眾,為群眾抒懷,以動人的溫情故事,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新聞的主角,傳遞出了正能量,使新聞報道真正經得起歷史考驗,從而更加自覺地認識和擔當職業記者在實現中國夢偉大進程中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人人都可以快捷傳播消息,職業記者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鐵還需自身硬。歷史賦予使命,時代召喚責任,責任彰顯道德。一個有歷史感、使命感、責任感的職業記者,必須有良好的道德精神、自律意識、專業水準和公信力。在“公民記者”自媒體時代,如何在新聞信息社會占領道德的制高點?這不僅需要職業記者具有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養,更需要恪守規范的職業操守,成為職業道德的倡導者。擔當職業道德的倡導者,最重要的是作風問題,職業記者要正確樹立新聞行業的職業道德理念,嚴以律己,為追求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和新聞作品,引導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當前,職業記者弘揚職業道德的主要抓手就是積極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踐行“三貼近”,把“新聞眼”對準基層和各行各業第一線普通大眾,這也是黨對職業記者的一貫要求。老新聞人范敬宜說過,“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甭殬I記者以下基層為榮,以追求真理為榮。對記者而言,“走轉改”不是權宜之計,而應該是一種常態。通過“走轉改”,弘揚新聞工作的優良作風,增進職業記者服務群眾的能力,密切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學習運用群眾語言,自覺倡導樸實簡潔的文風,培育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情操,從而彰顯職業記者在改革發展、維護和諧穩定中的社會責任。
正如一場攻關,隨著自媒體傳播時代的到來,作為職業記者,更要緊跟時代步伐,加強綜合學習,成為新時代的學習者,應突出學好以下幾方面。其一,傳統新聞專業知識。不管時代怎么變化,社會對新聞的需求從未改變。當今自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與時俱進,新聞信息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敏感快捷、豐富多彩、方便好看。但萬變不離其宗,新聞的本質不會變,新聞記者的職能、使命和責任也沒變,這就需要職業記者具有更加專業的新聞知識。其二,多領域的知識。新聞記者作為專業人才,不但要具有新聞專業素養,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積累,因而,新聞記者可以稱之為“雜家”。在自媒體時代,對職業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只有了解更多領域的知識,才能應對各種新聞事件,從而成為多領域的專家型記者。其三,技術知識。當今自媒體時代,隨著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快速運用,新興媒體飛速發展,對于職業記者來說,一方面,新聞信息的接收、傳播、制作、經營等各個環節與傳媒新技術密切相關,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成為職業記者的首要任務。另一方面,在自媒體時代的語境中,擁有多種能力的全媒體記者在新聞實際工作中會更得心應手,更勝一籌,為報紙、電視、網絡、手機等各類媒體所青睞。因此,為受眾提供專業的新聞信息,職業記者必須學習和掌握多領域和多媒體知識。
在自媒體和現代傳媒的生存環境下,對職業記者的要求更高,了解媒體也懂得經營的人才,是促進媒體產業化必不可少的。因此,職業記者理應關注媒體的經營狀態,樹立傳媒經營意識。這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有關規定并不矛盾,主張職業記者要有經營意識,并不是要求其去參與廣告和經濟經營,而是強化與經營環節密切相關的工作,強化受眾意識。職業記者在采寫新聞前,一定要明白新聞信息內容的傳播對象是誰,清楚目標受眾群的分類,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期望,更好地為受眾服務。否則,在實際新聞采寫工作中,以自我為中心,讓內容遠離受眾,無疑會給媒體經營市場的營銷帶來阻力。為開拓媒體市場,職業記者應當把媒體受眾放在第一位,為媒體經營打下堅實的基礎。職業記者不僅要強化受眾意識,還要把目光放長遠,有計劃地培養、發展和關心受眾。職業記者應加強與論壇、社區、QQ等各類受眾的聯系與溝通,穩定和發展受眾隊伍,為媒體經營搭建橋梁。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受眾與媒體是樹木與土壤、魚和水的關系,職業記者所處的媒體如果沒有廣大受眾的支持,媒體發展就會成為失去土壤的樹木、離開水的魚,這直接影響職業記者的生存和事業發展前景。與此同時,職業記者還應當開展媒體品牌的維護、品牌活動內容的策劃、品牌的營銷等工作,在打造媒體品牌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建設強勢媒體,從而推動職業記者自身的發展。
在自媒體時代,面對新聞宣傳的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是新時代對新聞工作和職業記者的鞭策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