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佳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電視臺《新聞零距離》)
如何從受眾心理需要角度談電視新聞編排
徐 佳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電視臺《新聞零距離》)
要提升新聞節目的發展空間,促進新聞節目在網絡時代環境中的改革,就需要不斷加強其對受眾心理需要的滿足。文章首先簡單闡述了受眾心理需要同電視新聞編排之間的關系,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如何提升電視新聞編排能力提出了建議。
電視新聞;受眾心理;編排方式
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及電視新聞節目越來越多樣化的背景下,受眾對新聞節目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是廣播電視媒體中的重要部分,對促進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提升節目的質量有著關鍵作用,因此如何根據受眾心理需要提升新聞節目編排能力成為當前新聞工作的重中之重。
1.1受眾心理需要對電視新聞節目的作用
電視新聞節目是要在傳播的基礎上,發揮其新聞價值和作用的,因此要做好新聞節目的編排,必須要增加它的受眾程度。只有通過對受眾心理需要的滿足,才能保證新聞節目的廣泛傳播,被公眾認可和喜愛,增加傳播的效果和作用。因此可以說,受眾心理需要同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緊密相關,這也就決定了電視新聞的編排必須要在保證新聞內容真實的基礎上,不斷滿足受眾的心理需要變化。
1.2電視新聞節目對受眾心理的影響
電視新聞的主要作用就是創造輿論導向指引民眾,通過新聞編排對信息進行處理并得到受眾的認可,樹立輿論導向進而產生品牌意識[1]。由此可知,電視新聞節目對受眾的心理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還能夠對受眾的心理成長產生積極作用。例如,每年的感動中國,都會在全社會形成一股良好的風氣和氛圍,既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為受眾在思想上樹立了很多的正面形象,提升了受眾的心理層次和道德情感。
2.1保證新聞節目的真實有效
要提升電視新聞編排的受眾心理需要,首先就需要保證新聞節目的真實有效。新聞具有其自身獨特的特征,也就是新聞本身具有真實性、時效性記憶新聞價值等特征。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缺乏這三點中的任意一點,都不能算是新聞[2]。因此,要提升新聞節目的受眾心理需要,必須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有效,只有在此基礎上對新聞的信息進行編排和傳播,才能滿足受眾對真實信息的需求和認同。同時,隨著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新聞的快速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新聞節目的時效性更高,做好對直播節目的編排也同樣重要。例如,央視的《新聞直播間》,就很好地滿足了受眾想要在第一時間就了解新聞真相的心理,通過直播的形式將大事要事進行播放,既發揮了新聞節目的社會作用,又培養了穩定的受眾群。
2.2增加新聞節目同受眾的互動
要提升電視新聞編排的受眾心理需要,就需要增加新聞節目同受眾的互動,加強對網絡新媒體的建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等新型工具的興起在為新聞節目帶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新聞節目的編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網絡媒體面對的受眾大都是比較年輕的群體,因此在進行新聞編排時,要注意對這些受眾心理需要進行分析,要在保證新聞節目真實的基礎上,多運用比較受歡迎的新詞匯和新形式,以提高特定的受眾對新聞節目的喜愛和接受,充分發揮新聞節目的輿論指導作用,從而推動新聞媒體的長期發展[3]。要加強對受眾心理需要的滿足,提高同受眾的互動,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對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進,增加互動提問環節。此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還可以及時地依據受眾的心理需要和日常的觀看習慣,通過合適的方式將各種新聞稿件就某種聯系串聯起來,使得這些新聞充滿既層次感,同時又能達到環環相扣的統一整體性。
2.3提升新聞節目的合理編排
要提升電視新聞編排的受眾心理需要,還需要對新聞節目進行合理的編排,使節目的形式和內容更加滿足受眾的心理需要。從本質上來講,新聞節目的播出形式其實是大同小異的,都是將各種時事進行播出報道。因此,要想提升新聞節目的受眾數量,就需要促進節目的大眾化,增加新聞節目的創新,不斷滿足受眾的心理發展需要,減少受眾的感情疲勞帶來的收視減少現象。例如,《東方時空》這種被稱之為能夠影響生活方式的雜志性的新聞節目,就在合理編排新聞節目的基礎上取得了很好的收視率。再如早先的竇文濤主持的《時事直通車》,就是最早的以說新聞的方式進行節目播出的。這種新穎的播出方式很快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為現在的很多說新聞式的新聞節目提供了參考。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節目迎來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時機。這就需要電視新聞工作者不斷進行創新和努力,在保證新聞真實有效的基礎上,增加新聞節目同受眾的互動以及提升新聞節目的合理編排能力,不斷滿足受眾的心理需要,促進電視新聞節目的良好發展。
[1]曹淑琦.關于受眾心理需求與電視新聞編排的關聯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9).
[2]蘭和芬.受眾心理需求與電視新聞編排的關聯探討[J].科技傳播,2015(22).
[3]王繼明.從受眾心理看電視欄目安排[J].科技傳播,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