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
(清遠廣播電視臺,廣東 清遠 511500)
?
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品牌打造與發展創新
黃芳
(清遠廣播電視臺,廣東清遠511500)
摘要:民生新聞主要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傳播類的新聞欄目。近年來,我國電視民生欄目的數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受到全國電視觀眾的喜愛。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電視民生新聞欄目逐漸出現了同質化與低俗化等問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通過對全國同類欄目的研究,梳理出我國民生新聞欄目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的解決對策,力圖為民生欄目的持續發展問路。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品牌打造;創新
近年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民生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快速發展。民生新聞欄目的發展與壯大逐漸滿足了老百姓表達心聲的需要,形成了一種主要報道百姓的真實生活的電視欄目。
民生新聞欄目逐漸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民生新聞幾乎成了各地方電視臺新聞欄目的“標配”,學界對電視民生新聞欄目進行的研究與分析也越來越深入。但令人遺憾的是,對于民生新聞,竟然還沒有形成一個被業界、學界認同的較為權威清晰的概念。筆者認為,民生新聞欄目是一種基于百姓的視角,將人們的生活以新聞的形式報道出來的新聞節目,是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形式。民生新聞主要是以大眾的生活為前提基礎,通過對人們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與困難進行報道從而拉近觀眾與電視節目之間的距離,為觀眾解決問題,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
近年來,我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發展迅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該類型電視節目對于社會大眾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各大電視臺趨之若鶩,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民生新聞欄目。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蓬勃發展,在給觀眾帶來發聲機會表達民意的同時,也逐漸產生了民生新聞欄目嚴重同質化的問題。為了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或保持暫時的份額,為了迎合個別觀眾的獵奇和八卦需求,為了滿足廣告主急功近利的回報訴求,民生欄目正日趨低俗化。此外,在很多地市級電視臺,由于民生新聞的需求量很大,但相關題材內容供應不足,地方臺對“大民生”題材的把握和深加工能力不夠,民生新聞瑣碎化與表層化的問題日益凸顯。
(一)民生新聞欄目走向低俗化
在我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發展過程中,某些電視臺片面追求收視率,什么欄目可以吸引觀眾的眼球,電視臺就一擁而上,跟風模仿;什么事件夠離奇古怪,就不問情由,搶先報道,置行業道德準則和社會公義良俗于不顧,唯恐炒作不火熱,唯恐收視不爆表。使電視民生新聞欄目逐漸走向低俗化,對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嚴肅性和公信力都帶來了嚴重影響。作為以人為本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首先應該把導人向上、導人向善作為基本的導向準則,片面追求收視率和廣告投放,故意扭曲事實,迎合低俗品味,甚至喪失了主流媒體應有的責任與擔當,這無異于殺雞取卵。
(二)民生新聞欄目同質化現象嚴重
民生新聞欄目對老百姓尤其是家庭觀眾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各大電視臺積極開辦民生新聞欄目。但在節目生產實踐中,民生欄目多為日播節目,對新聞數量的需求巨大,而與此矛盾的是,地市級民生新聞題材資源并不多,地市級采編人員對“大民生”的挖掘、加工把控能力又嚴重不足,致使民生新聞欄目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瑣碎內容;群眾吐槽、有關部門挨批的編輯思路;群眾謾罵、記者現場播報、主持人不痛不癢“評論”的固化程式……甚至有些民生欄目,在對新聞事件的報道中,缺乏嚴謹的求證態度,疏于對關鍵新聞人物的直接深入采訪,聽信一面之詞,選材片面失實,有意無意地“拉偏架”,使得事件得不到客觀公正的報道,不僅助長了社會上一些不良的風氣,還給有關部門處理問題徒添難度——這是典型的導向錯誤。這些現象的發生和蔓延,是對電視媒體公信力的惡意透支。終將導致觀眾對民生新聞欄目失去興趣,使電視民生欄目的品牌影響力逐漸降低。
(一)加強對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
近年來,我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競爭十分激烈,導致電視新聞欄目的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因此,首先應強化對相關新聞欄目采編人員的教育培訓,大膽啟用創新型采編播人員,為打造新型民生新聞欄目提供大力支撐。其次,必須前置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策劃工作,并大力抓好抓實,這對增強欄目的可看性至關重要。一個內容貼近、形式新穎、個性突出的節目,才是值得看的節目,才能走得更遠。再次,主持人作為電視欄目中的重要角色,是敢說、會說的具有高度職業素養的專業人士,必須保持良好的外貌和社會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喜愛,才能為整個欄目贏得良好的公信力和保持較高的收視率。除此之外,還應當充分運用新媒體,加強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從根本上提高節目的影響力。
(二)秉承以人為本的品牌理念
電視民生欄目應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新聞,以百姓的視角看待新聞事實,用普羅大眾聽得懂、聽得慣的語言報道新聞、評論事件,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編排欄目,這才是對民生新聞“人本”理念最好的詮釋,這才是民生新聞欄目的魅力所在。民生新聞記者、民生新聞欄目,都不是判官,不是包辦一切的天神。民生新聞應該為事實代言、為公義張目、為百姓著想、為政府分憂,這才是民生新聞的本分,才是主流媒體的天職。民生欄目為百姓而生,只有彰顯人本理念,才會得人心、得人氣,最終得市場、得長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新老媒體的競爭還將繼續,并愈加激烈。在民生新聞的發展過程中,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需要廣大電視人去求索、去解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秉承“以民為本”的新聞理念,從五彩繽紛的群眾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創新視角、創新形式、創新手段,提高民生新聞欄目的節目質量,民生新聞這棵常青樹,一定會更加枝繁葉茂,在廣闊的電視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于燕云,李寶玉.淺析山東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J].新聞世界,2010(04):54-55.
[2] 張志紅.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反思[J].新聞知識,2010(08):69-70.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