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雷
(作者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
?
論微信對高校學生流行文化傳播的影響
陳秋雷
(作者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
摘 要:大學校園流行文化是大學生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典型表現。微信社交軟件作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即時通訊與社交軟件,已成為大學生交往與校園文化傳播的主流媒介,它對校園流行文化的發展及大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以微信為例,探討了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流行文化;微信;傳播方式
1.1 多樣化與世俗化
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校園流行文化表現得豐富多彩,既有社會流行文化的理性與非理性部分,又有豐富多彩的時尚元素,例如流行服飾、流行書籍、流行話語等。大學生校園流行文化的多樣化也決定了大學生的交往能力與社交能力,微信的引入為大學生的校園理性文化增添了更強烈的流行元素,同時世俗化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跟風走、跟著感覺走是大學生校園流行文化的最本質的體現,這也決定了大學校園中流行文化散布之快,傳播之廣,內容世俗化。這種多樣性與世俗化,決定了大學生尋求多樣化與多元化的心理,也為校園流行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1.2 非理性與非現實主義
當今的大學校園流行文化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尋求逃避、尋求刺激、尋求自我的內心狀態,是一種非理性、非現實主義的表現,大學生自身的現狀決定了校園流行文化的傳播方式與其他傳播方式不同,也決定了校園流行文化的侵入性,傳播速度較快,傳播方式的多樣性,接受心理的自覺性。當校園流行文化散布開來,它的傳播速度是較快的,大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知識水平、審美能力決定了流行文化在大學校園傳播的速度,非理性的傳播方式決定了大學生的接受力,非現實注意的逃避,決定了新鮮事物在大學校園的傳播速度,尤其是社交功能的軟件,微信的傳播抓住了此契機。“跟著感覺走”是大學校園流行文化的表現之一,更體現出了一種非理性與非現實主義的特征。
2.1 社交功能變得隱秘
微信傳播內容具有私密性和即時性的特點。在精確化的交際圈里,微信的傳受雙方以親人、朋友、同事為主,由于傳者和受眾的特殊關系,微信信息交流內容也更為私密。據騰訊公司公布的最新官方數據,微信注冊用戶覆蓋了近四分之三的智能手機用戶。微信使用人數的增加,它所帶來的社交方式的變革使其真正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傳播方式改變了單純的人際傳播方式,可以變成單獨的私聊,保護了隱私性,內容可以不對第三方傳播,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微信的功能與微信的便捷性,讓大學生們選擇了此傳播方式,也是校園流行文化的體現。
2.2 信息傳遞速度快
微信傳播的速度可以說是社交網絡中最快的,除了打字以外,微信還可以通過語音聊天的方式迅速地進行信息傳遞,改變了以前的各種社交網絡傳播方式,隱秘性變得更強,傳播速度變得更快,更便捷。其傳播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可以私密傳播、語音傳播,還可以發紅包傳播。對于校園中的學生微信傳播的方式迎合了他們的口味,更多的是可以保護自己的隱私,可以私密聊天,私密信息傳遞,更可以小眾范圍內傳播,更有利于學生之間更深入的溝通,這是大學生選擇微信社交軟件的主要原因,也是微信在大學校園流行的原因之一。
3.1 拓展與維護人際關系
微信的社交傳播方式改變了網絡社交的匿名性,微信朋友圈添加的好友都來自己通訊錄與現實生活中的好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微信將現實中的人際社交關系拓展到了虛擬空間,改變了社交軟件中的匿名傳播方式,用這種便捷的傳播方式通過語音與文字的交流,更增加了大學生朋友圈社交功能的可信度,讓學生交流起來變得便捷,安全性更強。大學生通過朋友圈的交流,了解了彼此的狀態、心理變化、個人偏好等,還可以對熟悉的朋友圈進行評論、點贊,增加了傳播的正能量。同時對于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屏蔽朋友圈,保護自己的隱私,在不用刪除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流,拓展了大學生朋友的交流與溝通方式。
3.2 提高人際關系的主動性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說,現代人面臨著嚴重的心理困境,有著很深的孤獨感和空虛感。微信傳播改變了大學生個性化交往的方式,大學生可以通過朋友圈增強微信傳播的速度與隱私性。微信群里的朋友,雖然各處天南海北,但感覺就像在身邊一樣,更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當大學生心理面臨著危機,又不想與其他人交流溝通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的正能量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讓自己變得更積極主動,更熱愛生活,從而提高自己的辛福感與滿足感,化解自己的心理危機。當大學生面對孤獨感的時候,微信的多人群聊功能,則可以消除這種孤獨感,同時,讓大學生在群聊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作出準確的判斷與認知。
作者簡介:陳秋雷(1981-),男,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及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