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西山校區)
?
新聞傳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方向
李 雪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西山校區)
摘 要:近年來,新聞媒體業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為適應發展需求,新聞媒體和新聞媒體專業人員又有了新的要求,要培養有天賦使命的新聞媒體人,反過來促進整個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新媒體;變遷
工業化革命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對新聞與傳播、新聞媒體和社會文化的改變更是革命性的。在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距離、時間不再是問題,任何時間和地點發生的事件,都能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印刷品和電子等這類媒體,在這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 新聞傳播教育現狀
新媒體行業的出現,促進了媒體行業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同時需要調整和改革新聞教育行業。自從互聯網的出現,人類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1990年后期迅速發展,席卷全世界。互聯網的普及使普通行業向互聯網靠攏,加劇互聯網人才的需求。另外,網絡和傳統媒體不同,其工作人員需要有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這為新聞與傳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網絡新聞傳播教育是一個剛剛興起的行業,它帶來了新的專業課程的教學體驗。中國的年輕人已經習慣了在網絡上搜索各種各樣的信息,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顯示,網絡新聞用戶規模將達到2.06億人,新聞閱讀應用在十大數字娛樂網絡應用程序中占據絕對的優勢。互聯網已經成為新聞與傳播最具發展潛力的主流媒體。
隨著網絡新聞媒體的發展,網絡新聞人才需求也在擴展性的增長,信息傳播和互聯網相關的產業也逐漸擴大和改善。相關分析的數據表明,大學每年有多于1000萬人的在線媒體人才缺口。幾個在線媒體論壇分析師的一些專家指出,相關專業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網絡通信瓶頸。除了人員數量不足外,現有員工的素質也是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信息時代的需要。
從業人員分為兩類:一類是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員,他們應該能夠勝任通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但他們缺少新聞傳播的相關知識,像基本規則和工作方法等;另一類是來自傳統媒體的記者和編輯,但他們缺少互聯網相關技能,網頁制作和數據庫開發等基本技能。所以,需要大量的媒體人才輸送大學來學習不足的知識技能,促進網絡新聞媒體實質性改進和發展。
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在線視頻、博客、播客和手機客戶端等互聯網產品,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模式。新聞行業趨于傳統媒體和網絡的融合,它們之間的代溝逐漸消失,表明了“大融合”、多媒體模式的出現。
印刷媒體、電子媒體和互聯網傳輸,這3種媒介不再獨立,而是相互影響依存,這種收斂性媒體是全方位的一體化表現。這意味著使用所有媒體和平臺,建立新聞播報體系。但單一報告仍然可能是單一的媒體,單一平臺。只是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個覆蓋面廣的系統。總體而言,新聞報告不再是單個的媒體,單個窗體,單一的平臺,而是多方面、多個平臺上,多種形式的傳輸。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在此新聞系統中共同影響。
融合是數字媒體技術與網絡通信技術相結合后新興媒體形式的變化趨勢。在這前所未有的變化規則中,新聞媒體的傳播流通渠道、通信手段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新聞來源和新聞傳播的生變化。主要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網絡的附帶產品:BBS、博客、手機和個人網站等成為支持新聞傳播的新媒介,使用者可以是某一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也可能是新聞事件的目擊者,或者傳統媒體記者,這些都是以網絡作為重要的渠道。
二是新一代的媒體通過互聯網,傳統媒體相比,載體性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通過發送一條短信,寫博客,啟動網絡聊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可以是任何人傳播。新聞傳播從傳統媒體的單向傳輸向媒體組織和普通公民參與共享、互動交流的模式發展。
三是組織結構和流程上的變化。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將會設立“情報中心”以取代現有的編輯部。報紙編輯管理不再是單獨的模式,而是跨媒體團隊的,各種媒體新聞產業生產流程的重組和合并。
新聞與傳播領域涉及到的媒體越來越多,只是通過添加新的專業方向和新的課程,還不能適應現有的變化,只有在教學匹配的根本上實現完全交叉學科,才能緩解現在的人才短缺現象。因此,各種學科的整合要建立在讓學生能多學科多方面進行綜合性的學習上,要能適應信息傳播的發展以及帶來的問題。知識的創新是新聞和通信領域的基本訴求。此外,新聞教育理性發展對社會文化和民主也是有一定影響的,所以要保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觀、全面發展的思想及社會發展水平、政治文化層面的審美
水平等精神價值觀。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真正實現統一新聞教育科學的全面性和專業性。
創建適應媒介融合發展需要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不但需要對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案進行大膽改革,還需要了解新聞傳播業正在發生的變化,把握其發展趨勢,做更多細致的工作。在新聞媒體的發展等其他方面必須同樣做出努力,使它為新聞媒體教育起到更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嚴勵.網絡傳播教育的現狀及人才培養模式[J].河南社會科學,2006(5).
[2]董天策,劉達,潘瓊.網絡傳播教育的態勢與思考[J].新聞大學,2005(1).
[3]鐘新.美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界限模糊:專訪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會長喬·福特[J].國際新聞界,2002(5).
[4]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李雪(1995-),女,遼寧沈陽人,本科,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在校學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