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琳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解析媒介文化現象
——IP劇研究
徐亞琳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網絡小說在網絡平臺上的持續發展為IP劇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本文以IP劇這一媒介熱點為切入點,并結合相關熱點IP劇分析了IP劇霸屏的深層次原因和其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IP?。痪W絡小說
IP全稱“IntellectualProperty”,直譯是知識產權。它可以是一種形象,一件藝術品,一種流行文化,更多的指適合二次或多次改編的影視文學作品、游戲、動漫等。IP劇,是指在以有一定粉絲數量的國產原創網絡小說、游戲等為題材改編而成的影視劇。本文中解析的IP劇主要是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
影視劇改編自網絡小說早已不是件稀奇的事情,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視劇、電影多由一部已有粉絲基礎的網絡小說改編而成,依靠“原著粉”的振臂一呼收視率就多了層保障。近年來,IP劇在熒屏上非常受歡迎,占據了大部分影視熒屏。2015年的《花千骨》《瑯玡榜》《羋月傳》等電視劇火爆熒屏,2016年《翻譯官》《三體》即將襲來。
IP劇高熱不下存在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本文筆者主要從傳播者和受眾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商業化背景下對收視率的追逐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關于電視》一書中指出,收視率是隱藏起來的上帝,它不為人們所見,但它卻一直統治著這個圈子。如果節目下跌了一個百分點的收視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與直接走向死亡無異。IP劇與以精英文化為主導的正劇不同,它的受眾層面更為廣泛,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它在影視劇開播之初就隱藏了大批受眾,所以更容易保障收視率。在此主導因素的作用下,IP劇無疑比其他劇有優勢。以2015年大“火”的《瑯玡榜》為例,該小說2007年在“起點中文網”首發,一直到2011年連載結束,小說點擊量持續增長,積累了大量的“粉絲”。它的成功就在于原著小說的巨大推動力,改編前的高點擊率保障了改編后的高收視率。
(二)IP劇能夠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
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存壓力不斷增大。在主導消費的今天,人們也需要從IP劇中汲取“營養”。理查·戴爾指出:“對娛樂的兩種想當然的描述乃是逃避和滿足,這兩種描述皆指向了娛樂的核心要旨,即烏托邦主義?!爆F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事業的壓力,情感的波折,這些都使現代人感到焦慮?,F代性焦慮感的存在促使人們開始追求其他的可以緩解焦慮的生活方式希望從中獲得解脫,而IP劇能夠給人們制造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人們能從IP劇的幻想中得到各種滿足,借暫時隱居在影視創造的世界中以逃離殘酷的現實。這也正與馬爾庫塞的“單面人”思想不謀而合。
IP劇中烏托邦式的幻想集中表現在都市言情和穿越類題材中,主要體現在它游戲似的親歷性。一種是以《何以笙簫默》《翻譯官》為代表的都市愛情劇,它們反映時下都市白領的生活,它利用時尚的觀念以極具個性、主觀性的方式展現現實生活,讓人們用自我宣泄式地想象解決現實問題。另一種是歷史穿越型,如《宮》的主人公晴川作為現代人穿越到古代,以親身經歷體驗超越時空的自由,以現代人的視角看古代歷史有“后天先知”的優越感,可以滿足受眾心理優于他人的需求。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正是受眾的這種需求才使IP劇有了市場,IP劇在受眾的持續買單中越來越“火”,即使《羋月傳》受到部分觀眾的陣陣罵聲,但收視率仍居高不下。
(一)催生人們的“單面行為”
“單面人”是馬爾庫塞在其重要著作《單面人——發達國家精神意識形態研究》中提出的一個概念。馬爾庫塞認為,由機器、技術、市場、物質產品等元素構成的“現代社會”是一個單面的社會,它在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的同時壓抑了人的精神自由,泯滅了人的個性。在這個社會人變成了單面的人,他們一方面滿足于享受豐富的物質,另一方面在社會中各種宣傳媒體的刺激下滿足于享受社會設計和控制的精神資源?!皢蚊嫒恕敝恢老硎芪镔|而喪失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沒有靈魂,只是屈從現實而不能批判現實,即純然地接受現實,盲目地肯定現實,將自身完全融入現實。
造成“單面人”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虛假需求”?!疤摷傩枨蟆迸c“真實需求”相對立,它不是源于人之本性的自主的需求,而是源于社會制造的大量過度的物質需求。人在這種“需求的假象”中迷失,最終失去自己豐富多彩的個性,失去了自主力,失去了對社會控制和操縱的內在反抗性和否定性,成為屈從于社會機器但又自感幸福的“單面人”。
IP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單面行為的形成。網絡的低門檻給網絡寫手充分發揮想象提供了平臺,這一方面擴大了小說的題材類型,有利于人們放松身心;但另一方面,太過的“虛擬”演變成了“虛無”,過于追求與現實世界脫節的作品造成了時下許多網絡文學作品浮于表面、流于幻想,成了所謂的意淫小說。受眾會在現實生活中根據IP劇的虛妄情節寄托情感,從而喪失自我。人們如果長期沉溺在虛幻的世界里就會慢慢與社會脫節被現實社會遺棄。由于IP劇的自由性,影視畫面常出現虛擬世界,受眾由于媒介素養不夠往往會被欺騙,這讓他們安于現狀,正如“容器人”一樣不愿去面對現實生活,拒絕參加社會實踐,催生觀眾逃避現實的傾向,從而形成“單面人”。
(二)導致文化價值缺失
影視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教化的作用,潛移默化地教育人們。在商業背景下,一些IP劇只關注如何吸引大眾的眼球,忽視了內容可能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它們使受眾獲得了所謂的滿足,其實這些娛樂并不是真正的快樂,只是一種感官上的刺激,人們錯把這些搞笑、庸俗的東西當作文化。
大眾文化的兩大功能是教化熏陶和娛樂享受。IP劇從文本誕生到劇本改編再到播出,娛樂始終是第一要旨。人們都需要娛樂,也是影視文化的一個基本屬性,但是如果過度娛樂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愚樂”,人類難免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IP劇如果單純為了追求收視率和高票房,降低精神和文化的高度,喪失社會教化功能就會完全淪陷為媚俗的娛樂工具,最終難免被社會詬病。
參考文獻:
[1] 布爾迪厄.關于電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1.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81-01
作者簡介:徐亞琳,女,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