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為群
(文山廣播電視臺,云南 文山 663099)
?
畫出來的影像世界
——淺談故事板在紀錄片中的作用
石為群
(文山廣播電視臺,云南文山663099)
摘要:作為視覺藝術,電影與紀錄片在制作過程中,無論設備、制作流程、拍攝手法方面還是表現形式方面等都漸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相似之處。例如,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被推崇和廣泛運用的故事板,其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也具有同樣的功效和作用,故事板的成功運用已經成為一部優秀紀錄片誕生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是筆者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通過實際運用和事后總結得出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視覺藝術;紀錄片;故事板;美學追求;創意迸發;技術鏈接;工作議案
故事板起源于動畫行業,是動畫制作的靈魂所在,其根據文字劇本繪制出類似連環畫的草圖,它將劇本描述的動作用一張又一張的圖畫串聯起來,成為一種“運動的藝術”。電影故事板原意是安排電影拍攝程序的記事板,指在影片的實際拍攝之前,以圖表、圖示的方式說明影像的構成,將連續畫面分解成以一次運鏡為單位,并且標注運鏡方式、時間長度、對白、特效等分畫面。也有人將故事板稱為“可視劇本”,讓導演、攝影師、布景師和演員在鏡頭開拍之前,對鏡頭建立起統一的視覺概念。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腦繪制軟件漸漸取代了過去的手繪故事板,故事板的定義演變為軟件顯示效果的視覺草圖,用于視頻創作和廣告設計,表達作者的創意。許多大制作的商業影片,在拍攝之前都會用電腦動畫模擬的方式創建故事板,讓復雜的電影拍攝更加形象、準確和簡單。導演徐克在介紹自己的電影《智取威虎山》時曾說:電影的每一個場景都是自己先畫出來才進行拍攝的。導演金依萌也曾經這樣說:“電影導演手里的故事板像什么?它就像建筑師的圖紙,旅行家的地圖,軍事家的作戰圖。”
紀錄片的美學追求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極致或獨特的視覺體驗,一是充滿人生智慧的深刻主題。做紀錄片的人都有這樣的情懷,想要把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用一種隱喻的方式表達出來,而這種隱喻的方式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講別人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情懷。從這一點來看,紀錄片與電影的藝術追求不謀而合。如何講好故事,這里需要的不是妙筆生花,而是影像表達的能力,也就是運用畫面語言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地講好故事的能力,它包括用一個一個鏡頭的組接完成人物塑造、情節推進、現實沖突、內心掙扎以及可供觀者遐想或感悟的藝術留白等。于是乎,紀錄片的兩個美學追求成了辯證統一的一對關系,它們互為支撐,互相成就,其中創造極致或獨特的視覺體驗是根本。簡而言之,拍出好的畫面始終是紀錄片創作之王道。紀錄片畫面承載著視覺沖擊和表達主題的雙重任務,因此對畫面質量要求較高(畫面質量包括技術質量和美學質量,本文所談及的是美學質量)。為了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先畫后拍成為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的有效攻略,好的畫面其實是先想象出來的,再畫成故事板,然后付諸拍攝,甚至需要調色和后期特技才能完成。由此可見,故事板在實現紀錄片美學追求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紀錄片大師約翰?格里爾遜總結了14條拍攝紀錄片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中一條是不要忽視劇本,也不要在拍攝時碰運氣。若腳本準備周全,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還有一條是紀錄片創作不要背離三個基本元素:社會學的、詩的和技術的。解讀以上兩條大師原則,筆者得出如下結論:紀錄片記錄的是現實中的真人真事,但記錄是一種藝術的再現,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個完整的劇本是必不可少的,把劇本進行技術上和藝術上的分解處理更是必須要做的事。所謂的分解處理其實也就是把文字劇本變為視覺劇本,即故事板。馬克西蒙在《故事板——運動的藝術》中說“對故事板的掌握程度決定了你的鏡頭語言能力及對動作和場景變化的表現力,只有學好分鏡故事板,才能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地講好故事。”把需要塑造的人物、所講的故事、需要兜售的創意以及腦子里奇異的景象一幅一幅地畫出來,這其中包括取景構圖、人物布局、人物動作、攝影機角度、攝影機運動、空間透視、明暗關系等拍攝技巧,也包括交代人物與時空的關系、反映人物之間的關系、推進劇情、表達情感、建構意義空間等美學技巧。繪制故事板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藝術創作過程,它自覺或不自覺地成了紀錄片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著編導的智慧、想象、創意、藝術追求、價值追求。“當我們完成故事板之后,我們的紀錄片就基本成型了。”“每當看到一件成功的藝術品或一出好看的電影,在欣賞藝術趣味之余,亦應了解成功背后之人事操作,一位影像強烈的導演,更能透過故事板牢牢控制住整部戲的風格脈絡,看似紙上談兵,實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李仁港導演)。希區柯克曾經說過,剪輯后的電影對他來說就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因為他已經在分鏡故事板上體驗過他們了。
啟動攝影師二度創作的引擎:在紀錄片生產流程中,故事板其實是一個工具,它處在編導影像構思和攝像師實拍的中間,并成為兩者的技術鏈接。它是開拍之前藝術想象的具象化,影像構思的視覺化,同時也是拍攝過程中可以按圖索驥的分鏡頭腳本。科恩兄弟的御用分鏡師安德森曾說“在你打開攝影機拍攝之前,故事板可以幫助你提前‘看到’需要拍攝什么畫面。”“故事板能讓我們清楚地看到鏡頭構圖是否好看,剪輯是否生動,它還能提醒我們有沒有漏掉了什么東西。”分鏡師在繪制故事板時,只需領會和表達編導的意圖和奇思妙想,他并不需要考慮這個畫面應該怎么拍,怎么拍是攝像師的事。按照故事板進行拍攝,其實也不是一個被動完成的工作,需要應用很多技巧,更需要攝像師燒腦去擺弄才能把畫出來的影像世界變成可以真實捕捉的現實圖景,這個過程就是攝像師二度創作的過程。我們在成片中得到的極致或獨特的視覺離不開攝像師二度創作的貢獻。舉個簡單的例子:故事板里主人公騎在摩托車上馳騁的特寫,在實拍時攝像師其實并沒有把主人公放在馳騁的摩托車上,也許是放在一輛大板車上,而機位也在大板車上。
如今的紀錄片拍攝堪比電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屬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有效調度拍攝工作?故事板無疑充當了很好的拍攝工作預案。首先,故事板能在開拍之前提供預知畫面,讓導演、攝影師、布景師和拍攝對象在鏡頭開拍之前建立起統一的視覺概念,省去很多言語上的贅述和詞不達意,有效避免了拍攝的盲目性,廢鏡頭少、缺漏鏡頭少,為高質量完成紀錄片奠定基礎;其次,故事板讓工作得以細分,劇組人員知道他們應該干些什么,而不只是想象著他們應該干些什么,這將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再次,故事板能讓全劇組人員提前“看到”紀錄片的樣子,這能極大地鼓舞士氣,讓大家在同一進度上齊心協力。
總之,在紀錄片創作中,故事板不但可以成為實現完美拍攝和完美表現的一個重要的工具,還能成為紀錄片美學追求創意迸發的組成部分,同時它還是一份有效的工作預案,對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工作大有幫助。
參考文獻:
[1] MarkSimon.故事板:運動的藝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2011:1-260.
[2] 約翰·哈特.開拍之前:故事板的藝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1-195.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