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芳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微文化建設
謝 芳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們已經置身于一個新媒體的“微時代”,微文化已經成為當下文化的一張名片。作為高校,該如何把握微文化,加強校園微文化建設,已成為教育者關注的熱點。文章從微文化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影響和大學生對微文化的認知情況論述出發,從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論述了高校校園的微文化建設。
高校;微文化;校園文化;文化育人
“你有事可以微博里私信給我,你有事可以微信里留言給我。你沒事看看微電影和微小說,你沒事可以聽聽微音樂和陪陪我……”,正如這首《微時代》歌中所唱,我們已經置身于一個更新媒體的“微時代”。微博、微信、微小說、微公益、微電影、微音樂、微支付、微評、微課堂、微云……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微”已然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體文化樣態之一,以各種新興的傳播方式和文化形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1.7%,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達到24.5%。網民上網設備進一步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端集中,移動互聯網應用正在向滿足人們各種生活所需深入滲透。伴隨微博而流行起來的“微文化”憑借其便捷性、個性化、動態化和通俗性等深深地吸引著大眾。其中,15~29歲的青少年成為微文化傳播的最活躍用戶群和絕對主體。作為青年聚集地的高校,也正在形成微文化現象。高校該如何把握微文化,加強校園微文化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微文化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的出現,總有利弊相伴,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效應。微文化與學校教育的關系亦是如此。
(一)正面影響
微文化以它的微型化、微量化和微小化,以它的便捷性和實時極速性,讓師生擁有了更多自我表達和群里交流的空間。微文化肯定了每個人的價值,以它的微而深厚取代了崇高化和精英化,體現了對人性的信任和人權的尊重,也體現了積極的價值。這給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它在尊重師生的平等性和主體性、關注現實的高效性以及拓展高校校園文化的存在樣態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建設理念和教育契機。
(二)負面影響
微文化的基本形態是微型的碎片化信息,讓人生存在碎片化之中。而這種碎片化、去中心化和零散性導致了學生思維的弱化和注意力的匱乏,也導致浮躁之風日益盛行,這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讓學生無法靜心學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積累和傳承;微文化背景中,每個人不僅可以成為微文化的使用者和傳播者,同時也可以成為微文化的制造者,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信息良莠不齊,如垃圾信息泛濫,謠言、負面情緒漫天飛等,其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認知產生了偏差,也使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安全隱患。
(一)對微文化的概念理解
為了解高校學生對微文化的認知程度,筆者曾在自己工作的高校展開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們對微文化沒有什么概念,但說起微博、微電影,卻是津津樂道,相當熟悉。這說明大學生對校園微文化的定義是模糊的,缺乏總體的理性認識,只是具體到微博、微信、微公益、微電影等微文化產品中,才有了具體的感受。
(二)微文化產品的使用情況
在大學生中,接觸、參與使用最多的是微博和微信。很多學生認為微博、微信傳播的信息涵蓋了生活甚至學習的方方面面,方便及時,開闊了視野,其通過微博、微信獲取了最新的信息和動態。但在學生們最想了解的信息中,排第一位的是朋友動態,第二位的主要是娛樂八卦、社會動態和體育信息。有1/5的學生說是為了打發時間才把部分精力投入到玩微博、微信中的;3%的學生有時通過搖一搖的方式添加好友,存在交友安全隱患;有的學生走路時、上課時、睡覺前、吃飯時、上廁所都在刷屏,有的甚至表現出了寧可刷微博、聊微信,也不愿專心學習和認真聽課的現象,只有4%的學生是真正出于自身興趣而寫微博、微信的。
我們也發現了學生使用微博不當產生不良影響的案例。例如,一個班級的學生舉辦文化節活動,在微博上以學校的名義發布了舉辦“我們結婚吧”的婚博會報名的消息。社會上想參加活動的人紛紛前來報名咨詢,而這些活動消息都未經學校審批允許,校方認為此活動不宜在學校舉行,最后只能道歉說明不舉辦此活動并刪除微博,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發表微博,以及學校對微博、微信的管理成了需要深入思考并積極解決的問題。
面對微博、微信中各種各樣的信息,完全相信和完全不信的學生比例很小,表示基本上相信的同學占81%。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對待微博、微信上的信息的態度還是比較冷靜的,但這不排除有害信息會誤導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的可能性。因為輕信微博、微信發布的信息而上當受騙的學生還是層出不窮。
使用微信、微博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有一半的同學說微博、微信肆意橫行,霸占了自己的生活,影響了正常休息,危害健康,尤其影響視力;有的學生認為,經常用微文化產品浪費時間,導致其無法專心學習,甚至無法靜下心來閱讀一些長篇名作,人越來越浮躁;還有的學生則認為,看手機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喜歡“宅”在自己的網絡空間里,日常活動幾乎都在網絡上完成,與外界聯系的方式單一,影響人際交往,也無法認真體味現實生活。
(三)校園微文化活動情況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但學生們反映其內容還不夠新穎、有趣,創意不足,服務學生的內容不多。在大學校園內,學生參與最多的是微電影和微公益活動。有的專業,如傳媒專業把微電影大賽作為學生的專業技能大賽,有的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一屆心理微電影大賽,學校志愿者們則經常會開展微公益活動。學生們認為,參與微電影和微公益等都很有意義,但需要學校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例如,微電影活動中,學生對劇本的內容寫作和結構安排非常頭疼,他們希望學校來組織一些微文化活動的社團,有教師的精心指導。
從微文化對高校影響的分析和學生對微文化的認知情況來看,高校對微文化的發展尚未予以足夠的重視,目前還是處于自發階段。作為高校,立足于主流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上,著手構建校園微文化,發揮其積極作用,已是刻不容緩。這需要高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全體上下,共同努力,共建共創微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圍。
(一)高校管理者要正確認識,頂層設計,營造微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圍
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在2011年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態報告》中曾對“微文化”給予提示性釋義,指出“微文化”是:由于微博這一網絡平臺產生和普及而衍生出來的注重向個體和微觀發展的文化現象。微文化現象下,學生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了,如果有一天離開了網絡,就會感到惶惶不可終日。高校作為微文化率先進入的領域,絕不可能只是單純接收或拒絕微文化。首先,其要對微文化有充分的認識、足夠的重視,深刻把握其內涵,挖掘其教育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正向功能,把微文化融合到校園文化的主流價值觀中,融入教書育人的環節中,以“微”育人,建設好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其次,高校要對微文化建設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學校始終要牢牢把握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趨利避害,將微文化建設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對微文化建設進行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和組織,加強微文化建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避免當前高校微文化建設中的自發狀態。例如,構建校園官方微博、微信等各類微文化建設平臺;建設數字化校園,實現數字化教學、管理和生活;加強高校微文化學習制度、管理制度和組織制度建設;探究微時代的人文精神建設;指導建設好學生微社團,使之成為拓展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等,將微元素科學合理、靈活多樣地研究運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以促進校園文化的整體發展。
再次,高校要加大對微文化建設的投入。高校要加強微文化建設,也必須重視相應的物質基礎建設。一方面,加大軟硬件設施投入,夯實校園網絡基礎設施,提供高速、安全、泛在的無線網絡,實現無線網絡的全覆蓋;配備網絡輿情監控的軟硬件設施,把握微文化發展動態。另一方面,加大人員的投入,成立研究校園新媒體建設的機構,建設政治素養高、網絡科技素養專業,能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的微文化運營和管理團隊,在教師和學生中培養弘揚正能量的“思想和意見領袖”。
(二)高校教師要主動參與,創新模式,利用微媒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教師是校園文化創建的主體之一,作為高教教師,理應以積極的態度主動參與到校園微文化建設中,善于借助微媒體平臺創新教學模式,增強育人的吸引力。在微文化背景下,以移動互聯網管理、互聯網進課堂、生活實景進課堂、創新教育進課堂為主要特征的創新課堂模式,將成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趨勢。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創新課堂模式,在教育教學中融入移動互聯網,發展微課堂文化,積極探索開展微課、慕課教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跨越微文化語境下與學生溝通的障礙,讓傳統課堂演化成為問題釋疑、學習分享、模擬訓練和知識拓展的場所,體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與此同時,高校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領航者,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起著重要作用。高校教師要主動占領微博等宣傳陣地,開微博,揚正聲,加強對學生微社團的指導,通過與學生互動和情感交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高校學生要提升新媒介素養,傳遞正能量,促進校園微文化健康發展
首先,大學生要自覺提高自己的新媒體媒介素養,能對互聯網信息進行理性分析和判斷,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不觸碰道德底線,不發表煽動性言論,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提升媒介道德規范自律,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
其次,要加強自身管理,不過分依賴網絡,學會正確運用媒介更好地為學習、生活服務,進行理性的媒介消費。例如,借助移動互聯網提高學習效率,完善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等。
再次,多參加有意義的微文化活動,如開設班級微博,參加微公益、微電影和微小說大賽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微活動展示校園微文化的魅力,及時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促進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
[1] 黃濱.高校微文化建設軌跡研究及展望[J].龍巖學院學報,2015(12):61-65.
[2] 謝芳.微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索[J].語文學刊,2014(6):27-38.
[3] 劉文佳.微文化:當下文化之名片[N].中國青年報,2015-01-05(2).
G641
A
1674-8883(2016)19-0015-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度研究課題項目“微時代,微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和建設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5SCG305)階段性研究成果
謝芳,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