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晗 馮玉興
(葫蘆島廣播電視臺,遼寧 葫蘆島 125001)
關于電視人物訪談節目的會話結構分析
吳耀晗 馮玉興
(葫蘆島廣播電視臺,遼寧 葫蘆島 12500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得到迅猛發展,電視節目作為人們滿足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徑,表現形式豐富多樣、異彩紛呈。電視人物訪談節目作為觀眾喜愛的一種電視節目形式,一經推出就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與追捧,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前,電視訪談節目的種類與形式日趨多樣化,需從語言以及會話結構上合理編排才能增強節目的播出效果,吸引更多人關注。本文對電視訪談節目會話結構進行分析,以表現其在電視節目中的重要作用。
電視談話節目;會話結構;精神需求
電視人物談話節目,是在西方脫口秀節目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節目表現形式,大部分訪談節目都有一個或者兩個主持人,圍繞一個特定的社會熱點問題或者嘉賓的事跡展開對話和討論。以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和中央電視臺的《面對面》等名牌欄目最為典型。雖然談話節目有較強的自發性,看似零散,但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合理的結構來支撐,使每個環節之間緊密聯系,才能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訪談任務,獲得預期的節目效果。由此可見,會話結構在電視人物訪談節目中的重要地位,其是確保談話自然、真流、流暢、具有感染力、富有戲劇性的關鍵。
(一)開端
電視訪談節目開端從結構上分為會話背景介紹與會話雙方問候。開端的背景介紹需要言簡意賅,點明主旨、突出中心、自然明了,避免拖泥帶水。主持人在談話中需要選擇與主題語境相符的表達方式與語態,需要在特定的語言場合中完成談話,使受眾在節目開端形成邏輯主線,更好地吸收、記憶談話信息。簡言之,是為觀眾打造的談話內容語境框架,是對后續談話作出的鋪墊。
(二)主體
主體是除去開端與結尾后剩余的談話部分。大部分都以主持人與嘉賓問答方式完成整個談話,主持人對嘉賓進行提問,要有事先策劃的清晰整體結構線路,由一根邏輯主線貫穿整個談話。[1]并在談話中洽當自然地進行話題切換,由一個問題引出多個分支問題,這樣才能避免脫離主題。尤其要避免出現因問題不夠而冷場的情況,以及因脫離主線使主題出現偏差,誘導嘉賓按照非主題線路回答,從而達不到節目預期效果。
(三)結尾
結尾是節目終止前對整場談話的總結與收尾,通常是嘉賓對未來工作與人生的展望、主持人對嘉賓作評價性的總結以及對嘉賓到來及對觀眾收看的感謝。結尾雖然看似與談話主題無關,但銜接不好容易產生突兀感和模糊感。比如嘉賓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對某個問題發表見解以后,主持人未對嘉賓的話語發表任何看法,直接說明“此次節目即將結束,感謝嘉賓到來”,這樣會令嘉賓難堪或者感到奇怪,更挫傷了觀眾的積極性。對此,需要加強結構銜接,待嘉賓講完話后用簡潔的語言對嘉賓的論述進行總結,隨后應用收尾語言。[2]
(一)話論轉換
第一,放棄話論。電視訪談類節目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用稱呼語言將當前說話者話論放棄,這種方法適合節目中有兩個及以上的嘉賓情況。發出對嘉賓稱呼以后,嘉賓才能判斷是否發言,也是一種尊重嘉賓的方式;另一種是用目光語將當前說話者話論放棄,但使用需要有一個前提,支持人需要事先做好話語鋪墊,待嘉賓做好心理準備后再發言,減少誤解,避免出現冷場或者搶話等情況。[3]
第二,爭取話論。電視訪談節目中經常出現的插話、打斷對方講話、重疊等情況都是爭取話論的表現,其中插話的使用頻率最高。鑒于訪談類電視節目的即興特點,嘉賓或主持人都有一時語塞或找不到話題的情況,而插話也在所難免,不過大部分插話都是有目的、有安排的,一種出現在嘉賓語言表達不完整的情況,另一種是相對獨立嵌入部分。不管出于哪種目的,插話均要有鮮明的目的性,防止出現隨意打斷嘉賓講話的情況,必須充分尊重嘉賓的話語權。
(二)相鄰對
電話談話是一種特殊會話方式,節目有特定的角色分配,通常都是主持人和嘉賓表現出的“致意—致意” “問候—問候”等相鄰對。談話主體部分表現出“問—答”鄰對,大多數情況是主持人問、嘉賓回答,不過有一些環節是觀眾問、嘉賓答。
(三)修正機制
電視節目中的修正與日常會話修正存在相似性,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話論組成序列提供的規律性、平等機會,在這期間說話者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對話語進行修正。從當前電視訪談節目的即興問答環節中可以看出,主持人與嘉賓因為事先沒有準備,出現語言表達不暢或主題不鮮明、用詞不當的情況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常見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修正機制對其作出調整與補救,以增強節目效果。
(四)反饋項目
在電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需要充分調動嘉賓的積極性與熱情,通過掌控各種因素使整場談話變得可控,其中,適當的引導嘉賓按照主線回答問題很關鍵。在此過程中,反饋語言包括“嗯”“是的”“對”等,以及相應的身體動作、目光、表情都對整場對話起到烘托作用。主持人需要正確應用反饋機制提高嘉賓的談話興趣,使嘉賓以最飽滿、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談話當中。《魯豫有約》是一檔著名的電視訪談類節目,以其中的一期為例。在對臺灣節目主持人小S進行采訪時,魯豫根據其自己在鳳凰衛視的經歷,引導小S講述其成長歷程,在溝通和對話當中產生共鳴,使其將成名路上的心酸往事、經歷及心情向主持人和觀眾進行傳達。在這一過程中,主持人的感情移入對于談話的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節目的藝術表現力更加豐富。
電視訪談節目是極富藝術表現力的節目形式,需要加強結構編排與設計才能增強整場節目的效果,充分調動雙方的談話熱情,吸引更多觀眾,從而提高節目收視率。
[1] 田園.中國英語電視訪談節目的會話分析——基于《驚言堂》欄目數據的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12):102-104+107.
[2] 吳佳琳.關于訪談節目《查理羅斯秀》與《面對面》的整體會話結構對比分析[J].明日風尚,2016(13):160-161.
[3] 白文娟,辛俊峰.國內CCTV-7頻道電視訪談節目中的會話重復現象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9):79-80.
G222
A
1674-8883(2016)20-0160-01
吳耀晗(1967—),男,遼寧凌海人,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電視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