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衛權
(中原油田廣播電視中心 社教專題部,河南 濮陽 457001)
淺析攝影作品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諶衛權
(中原油田廣播電視中心 社教專題部,河南 濮陽 457001)
攝影作品是客觀性與主觀性并存的作品,探究如何在攝影中權衡客觀性與主觀性之間的關系,對我們攝影作品的感染力,傳遞攝影作品要表達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幫助。基于此,本文以此為研究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攝影作品客觀性與主觀性和諧發展的建議措施。
攝影作品;主觀性;客觀性
攝影過程中有兩方面的參與者,一方面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另一方面是主觀存在的攝影者。要拍攝一個事物,攝影者首先要對畫面有個基本的設想,希望這個畫面能夠達到什么樣的狀態。但同時,作為新聞攝影者,需要高度還原事物存在的本身場景,尊重事物本身的客觀性,在客觀與主觀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相互獨立又共同存在的模式。簡而言之,攝影作品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并存的特點,但是如何處理好主觀性和客觀性之間的關系是每個攝影者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一)攝影對象的客觀性
攝影對象具有客觀性的特點,不論是拍攝一個人物還是一處景物,或者僅僅是一塊石頭,都有其客觀存在的必然性,它們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不論是肯定還是否定,它都是存在的,而且都是以它們選擇的形式存在的。不論攝影師選擇拍攝還是放棄拍攝,這些對象都在那里,這是客觀性最明顯的表現。所以,任何一個呈現在照片或者報紙雜志上的物體,首先都要有一個客觀實體才能最終呈現在照片上。
(二)攝影者的主觀性
攝影者是人,是具有主觀思想和個人意識的人,也是被各種信息、各種環境影響到的人。看多了人世間的冷暖,攝影者的主觀情感受到了更多的影響,所以,他的主觀性可能會表現得更強烈,在面對一個事物的時候可能會有更大的情緒波動。例如,攝影者看過很多的窮困孩子,在面對這些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有強烈的保護情感。所以,他們會選擇更加合適的角度,將孩子的天真無邪以及可憐無助拍攝出來。這些攝影作品其實就融入了攝影者的主觀性選擇。
(一)攝影作品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
攝影作品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比較有名的一些攝影作品,如“希望小學中的那個大眼睛女孩”,這個女孩是客觀存在的,她一直都是貧困山區里的孩子,攝影師拍攝的那個姿勢可能是她每天都會表現出來的姿勢。但是,當攝影者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還是選擇融入一些自己的主觀情感,選擇近距離地拍攝,將孩子的眼睛作為最重要的構圖部分,而且選擇了柔和的光線,將這個孩子的天真以及她內心的柔軟和脆弱表現出來。所以,任何一個事物在遇到攝影者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再是客觀的了,它成了載有主觀情感的存在。
(二)主觀性可能會影響客觀性的表現
個人的主觀性可能會影響客觀性的表現,攝影畢竟是靜態的,不能如攝像般呈現出全部的景象。在攝影中,攝影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鏡頭對準自己需要表現的方面。在一些新聞中,確實存在不實報道的情況,只將鏡頭對準一個方向,拍攝自己想要的內容或者是已經呈現的比較好或者不好的內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這些斷章取義的報道往往都是主觀性占據主導,客觀性已經被極大地抹殺,而這也是沒有很好地磨合主觀性和客觀性的一個表現。
(一)提高攝影者個人素質
提高攝影者素質是讓攝影作品主觀性和客觀性能夠和諧相處的關鍵,在攝影作品的展示中,如何讓攝影作品技能有客觀的呈現又能有主觀的構圖,這需要較好的素質水平才能駕馭。當攝影者看到一個事物并且想要將這個事物呈現出來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想好了如何選景、如何構圖、如何呈現等問題。那么,這就需要攝影者擁有過硬的技術,讓最終展現在照片上的客觀物體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攝影者的需求。一方面,這需要攝影者平時多做功課,勤思考,尋找客觀與主觀之間的平衡點,逐漸找到合適的落腳點;另一方面,也可以多看一些大家的作品,參觀一些展覽,讓自己在感受他人作品風格的時候,體會作者與作品之間的主客觀關系。
(二)尊重事物本身的客觀性
新聞中的攝影作品尤其要關注事物本身的客觀性,向大眾展現事物的客觀面貌。比如在拍攝三伏天海水浴場的場景時,攝影者要盡量全面地將現場景象收入鏡頭中,而不是只看到一個人多的地方或者一個人少的地方就以偏概全,從而誤導大眾。就像一組在石頭邊拍攝的圖片那樣,如果鏡頭展現得不全面,人們可能會以為這些照片是在懸崖峭壁上完成的,但當鏡頭拉遠之后再看,這個“懸崖峭壁”其實距離地面并不遠。所以,鏡頭下呈現的內容一定要是客觀全面的,這樣才是對事物本身最大的尊重。
(三)圍繞客觀性發揮主觀性
攝影作品的主觀性要圍繞客觀性來發揮。例如,希望工程的圖片,我們希望大眾能夠參與到關注希望工程的項目中來,那么在攝影中,攝影者就可以根據選擇的內容調動自己的愛心、善良、可憐等一系列的主觀情感,將圖片呈現出這樣一種效果,讓其可以很好地引導大眾。在很多時候,攝影者的主觀性是不可或缺的,攝影者的主觀性應該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換而言之,攝影者的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理念,在他們鏡頭下展現出來的內容,應該是攝影者想要展現的符合社會大眾價值選擇的內容。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攝影作品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并存是事實,攝影對象的客觀性與攝影者的主觀性是一對既矛盾又和諧的關系,而如何處理主觀性與客觀性之間的關系是每個攝影者都要考慮的問題。只有很好地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系,攝影作品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和價值。因此,攝影者應該提高個人素質,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還應尊重客觀事物,能夠圍繞客觀事物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幾個方面的建議措施,希望借此可以幫助攝影作品中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得以更好地融合。
[1] 梁成山.從新聞攝影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聞觀念的轉變[D].西北大學,2008.
[2] 黃凜奇.真實與虛擬的世界[D].廈門大學,2007.
[3] 李羚,汪哲自.淺談古典攝影技法 回歸攝影的原點[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06):286-287.
[4] 王志敏,趙楠.理解巴贊:攝影影像本體論與紀實美學——是數字技術的挑戰還是攝影技術的挑戰?[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30-34.
J419.1
A
1674-8883(2016)20-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