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萍
(河南日報社,河南 鄭州 450000)
淺談新媒體背景下報紙編輯的轉型
曹 萍
(河南日報社,河南 鄭州 450000)
各種新媒體的興起和迅猛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傳播環境,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受到了巨大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編輯轉型勢在必行。筆者從新媒體興起后的傳播特點出發,闡述在新的傳播環境下,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報紙編輯要從角色定位到編輯方法等方面進行轉型,才能保持報紙的競爭力。
報紙編輯;新媒體;轉型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很多全新的傳播媒介,從最初的門戶網站、博客、微博,到如今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微信、App等移動客戶終端,帶來了全新的傳播環境、傳播渠道和傳播模式,也顛覆了人們獲取信息的形式。
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用戶達13.06億戶,普及率達95.5部每百人。在來勢兇猛的新媒體面前,古老的信息傳播渠道——報紙,日益被邊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對新興媒體的“各路夾擊”,報紙想要突出重圍,就必須進行轉型升級,在發展自身優勢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的特征,挖掘自身特點,打造資源整合、內容兼容的融合媒體。
處于報紙核心環節的編輯更是報紙轉型升級中的關鍵,其要轉換思路,加強互聯網思維,重新定位編輯工作,創新編輯方法,在有限的版面上拓展報紙的價值。
一直以來,編輯就是一個無名的“幕后英雄”,做的是被動的“來料加工”工作,在記者來稿的基礎上被動地進行選擇加工、版面編排。然而,這種以編者為中心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媒體環境下讀者的需求。
新興的各種網絡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海量信息的快速傳播。與之相對,報紙的劣勢就是時效滯后及信息量有限。這邊新聞剛剛發生,手機上的微信或者客戶端就第一時間發出了相關信息,而想要在報紙上看到這則新聞就要等到第二天了,新聞也變成了“舊聞”。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海量的信息往往伴隨信息不夠準確和信息泛濫的問題。有學者指出,獲得足夠的信息在新媒體時代已經不是問題,反倒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獲取信息本來的面目、還原事實本來的全貌成了困難的事情。
所以,進行深度報道是報紙應對新媒體挑戰的重要手段。權威、客觀、準確是報紙的優勢,通過充分調查采訪、整合梳理,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在眾說紛紜中發出最權威的聲音,并贏得讀者的信任。
進行深度報道要求報紙編輯從幕后走到臺前,精心進行新聞策劃,成為新聞報道的總導演,從選題策劃、取舍稿件、編輯加工、前后方溝通、版面統籌等多方面認真謀劃,提前介入采訪,[1]成稿后再根據情況進行編輯加工,放大亮點、補充不足、鏈接背景資料等,對讀者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全方位解讀。
報紙的深度報道深刻剖析新聞事件背后的東西,觸及新聞真相,把握新聞真實,反映新聞事件本質,揭示新聞事件內涵,做到像默多克說的那樣,“讓報紙成為新聞的解讀者”,在有限的版面上呈現最具價值的新聞能夠大大提高報紙的影響力,打造報紙的品牌形象。
有了好的新聞,要在版面上達到最佳的呈現效果就要考驗編輯版面編排的能力了。在全媒體背景下,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絕不僅僅局限于文字。傳統的報紙編輯僅僅是改改記者稿件的錯別字、病句,然后按照固有的模式在版面上編排,這樣一成不變的編輯方法已經不再適用于如今的傳播環境。
好的報道需要好的呈現模式,不斷創新版面編排形式,豐富版面編排的手段,是新媒體環境下編輯轉型的必修課。
報紙畢竟是一種靜態的信息傳播載體,在版面編排過程中應多在視覺、信息、閱讀體驗等方面做文章。例如,在讀圖時代,圖片的運用在版面編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張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對整個版面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個版面“活”起來,快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為解讀性的新聞報道配以解釋性的圖表也是一個重要的編輯方法。記者提交的稿子可能全是文字,將很多關鍵性內容埋沒其中,編輯可以通過提煉整合,增加關鍵詞、背景深化、相關鏈接等,將最核心的內容以圖表、配圖等方式表達出來,會更加方便讀者的閱讀,同時也豐富了版面內容。
另外,配發評論也是編輯在工作中體現編輯思想的重要形式。“為什么在網絡時代還要看報紙?”有人回答說:“因為報紙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所以,評論是體現報紙思想的重要載體,編輯可以對某些新聞配上評論,尤其是具有爭議性、有各種聲音的新聞,哪怕是短短幾句,提出觀點,擲地有聲,版面也因此變得更有分量。
新媒體是互聯網的產物,而互聯網最強調的就是用戶體驗。在報紙同新媒體結合的過程中,最先結合的就應該是這種用戶至上的思維理念,將過去的“以編者為中心”變為“以讀者為中心”。曾經報紙一家獨大的時候,編輯選什么讀者看什么,可以說是“賣方市場”,現在卻是實實在在的“買方市場”,受眾對報道不感興趣,報紙的生存就面臨困難,所以掌握、了解讀者的閱讀興趣非常重要。
新媒體環境下的編輯首先要培養自己的互聯網思維,重視讀者的閱讀體驗,并善于利用各種新媒體與讀者的互動。報紙本身不能實現編者和受眾之間的互動,編輯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手段同受眾進行互動,搜集受眾關注的熱點以及對某些報道的反饋等。[2]
以受眾為中心,體現在編輯工作中,就是將最具價值、受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以最便于閱讀的方式呈現在報紙版面上。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各種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受眾,可謂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充斥各種不實報道及虛假新聞。在這種背景下,報紙編輯最后一道把關人的責任顯得更為重要。要善于利用新媒體,但更要善于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中,篩選出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保持客觀公正,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報紙的信息量雖然有限,但卻能真正滿足受眾的需求。
[1] 朱家慧.淺談如何當好新時期的報紙編輯[J].科學經濟社會,2012(3):51-52.
[2] 陳彥玲.新媒體環境下對報紙編輯的素養要求[J].傳播與版權,2016(2):37-39.
G214.1
A
1674-8883(2016)20-0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