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學
(墊江日報社,重慶 408300)
區縣黨報如何提高輿論監督報道質量——以《墊江日報》創新輿論監督報道為例
劉 學
(墊江日報社,重慶 408300)
新聞輿論監督,是指公眾通過新聞媒介對黨務、政務和一切公共事務的公開,對國家機關各級公務人員的施政活動,以及社會公眾人物的監督。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時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作為新聞媒體宣傳重要陣地,就區縣黨報如何提高輿論監督報道的質量而言,本文從區縣黨報發揮新聞輿論監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約因素;把握的原則;成功的實踐等四方面,結合《墊江日報》的實踐情況進行了論證,為區縣黨報提高輿論監督報道提供思考和借鑒。
區縣黨報;輿論監督
新聞輿論監督,是指公眾通過新聞媒介對黨務、政務和一切公共事務的公開,對國家機關各級公務人員的施政活動,以及社會公眾人物的監督,這種監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評,又包括評價和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穩定鼓勁、以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進一步豐富和創新輿論監督報道的手段,不斷提高新聞輿論監督報道質量,成為當下區縣黨報重要而緊迫的研究課題。
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報道是區縣黨報的使命。新聞輿論監督的強弱,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作為新聞輿論監督的重要陣地,區縣黨報更要做好輿論監督報道。
(一)提高輿論監督報道能力是廣大基層群眾的需要
輿論監督報道不僅要符合受眾心理,而且要立足基層群眾,情為民所系。事辦得怎么樣,監督得好不好,服務質量如何,群眾心里有桿秤。提高區縣報新聞輿論監督報道能力,利用輿論作為武器,為老百姓辦實事好事,更是老百姓的期盼。
(二)提高輿論監督報道能力是區縣黨報的職責所在
區縣黨報是各區縣輿論監督的主要載體,恰當的輿論監督引導能夠弘揚正氣、謳歌典型、激勵正能量,對社會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新聞記者是站在船頭上的瞭望者,必須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查,并以報道的形式及時發出警示警告,推動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行。記者拿起筆頭和鏡頭,直面社會丑惡,是區縣黨報記者的責任和區縣報的應有之義。
(三)提高輿論監督報道能力是加強區縣黨報自身建設的需要
區縣黨報作為區域性主流媒體,是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地方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極高的威信,是形成輿論和引導輿論的重要工具。但區縣報不能一味地“大唱贊歌,歌功頌德”,還必須有輿論監督報道作為“調料”,通過揭短亮丑,彌補正面引導的不足,豐富報道的內容和形式,讓報紙更具有可讀性,更接地氣,更受群眾喜愛。
提高輿論監督報道能力,區縣黨報有先決條件。當前,區縣黨報新聞輿論監督是短板,很多采編人員存在不會寫、不愿寫、寫不好等諸多問題,強化輿論監督能力很有必要;“春江水暖鴨先知。”區縣報距離普通基層群眾最近,也最接地氣,最容易發現生活中需要媒體輿論監督的線索和內容,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報道,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有利于幫助群眾解決各種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不愿寫
當前很多區縣黨報的領導和記者都對新聞輿論監督報道認識不到位,對區縣黨報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不深刻。
第一,區縣報社長、總編對開展輿論監督認識不到位,工作開展起來前怕狼后怕虎。片面理解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方針,認為輿論監督不僅不幫忙,還經常添亂,導致輿論監督缺乏有效的組織和支持。
第二,一線記者缺乏開展輿論監督的經驗,很多記者都認為,輿論監督報道就是找別人的岔子和漏洞,這其中難免會揭短亮丑,讓被監督的對象“紅臉”“出汗”,得罪某些部門,進而衍生“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人主義思想,部分記者根本不愿意采寫新聞輿論稿件。
第三,被監督的單位、部門、團體或個人有抵觸的情緒,他們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不能以正確態度對待新聞輿論監督。
第四,創作新聞輿論稿件本身有難度,花費的時間多,且必須準確無誤。但從區縣黨報績效考核方面來看,創作新聞輿論稿件所得的稿酬基本等同于普通的新聞稿件,如果僅僅依靠“無冕之王”的光環來激勵記者寫作,效果并不好。
(二)能力有欠缺,不能寫
第一,很多記者由于長期養成了寫正面報道的習慣,對于謳歌頌揚的新聞稿件可謂相當精通,信手拈來。但對于新聞輿論監督報道既沒有采訪技巧,也沒有寫作方法,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技術無法保障,很多記者沒有或不能熟練使用相機和錄音筆等采訪設備,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加之部分記者素質不高、參差不齊,作風不嚴謹,報道中經常出差錯,更讓區縣黨報發揮輿論監督作用舉步維艱。
第三,采編人員不可為、不敢為,過多地依賴上級的問題,客觀上限制了區縣黨報輿論監督職能的正常發揮。
(三)機制不完善,不敢寫
由于區縣黨報對新聞輿論監督報道的重視度不夠,相關的法規制度尚不完善,無法使輿論監督的作用得以發揮。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不能正確對待輿論監督工作,對其重視支持不夠,就會出現被采訪對象或拒絕記者采訪,或視而不見,或不認真整改等情況。這就嚴重影響記者采寫輿論監督稿件的積極性。
在采訪新聞輿論監督報道中,如果有記者寫了某部門的輿論監督報道,還沒有見報,被監督對象的相關負責人就給報社領導打來電話,或施加壓力,或口頭答應立即整改,要求所寫稿件不要見報。更有甚者,對采訪記者進行打擊報復。比如墊江日報社一名記者去采訪違法搭建,就會遭到建管部門不作為以及違法搭建的市民強烈反對曝光等壓力。這就無形中增加了記者采訪輿論監督稿件的壓力。
(一)選題優先原則
合理選擇新聞輿論監督題材是區縣黨報做好輿論監督報道的關鍵。首先,區縣報是黨報,必須遵循政治家辦報的原則,在進行輿論監督報道時,必須與全國或全縣當前的工作方針和中心工作相適應,切實維護人民的利益。其次,輿論監督選題要有取舍,事先考慮好應該寫內參或是評論性文章,還是可通過輿論監督就能達到效果的文章,切不可盲目根據個人喜好選題,做到批評和監督要與人為善,幫忙而不添亂。掌握輿論監督報道的時機、分寸、數量,并把握好力度和角度。再次,區縣報有服務功能,是通過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不斷增進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采編人員必須做到有分析、有主見、有方法。切不可為了吸引眼球歪曲事實,罔顧真相。同時,還要通過報道明確事件相關責任單位、組織或個人,也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督促相關人員解決問題,實現輿論監督的作用。
(二)平衡適度原則
一是注重輿論監督報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正確處理好正面報道和輿論監督的關系,做到不獵奇、不炒作、不渲染。二是采編人員在報道過程中不應當摻雜個人的情緒,用一顆公心對待事件,還原事件真相,對監督者和被監督者應當一視同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三是對當事雙方選擇有針對性、相對應的問題進行提問,便于讀者理清思路、分清是非,同時,撰寫的稿件涉及當事雙方的陳述篇幅相當,公平對待當事雙方的話語權。
(三)全面客觀原則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在這方面,新聞輿論報道尤為重要。新聞輿論監督報道,記者必須深入現場,腳下有多少泥土,手里才會有多少真實的材料,才會確保報道的真實可信。切不可只聽舉報人的片面之詞,帶著主觀色彩、放大或歪曲事實去采訪、去提問、去撰寫,這難免有失偏頗。同時,記者采訪時,還應當特別注意尋找旁觀者或是與事件沒有相關利益的參與者來進行佐證,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更加客觀地了解到事情的原委。
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社會中,始終保持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引導能力,是區縣報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墊江日報》在新聞輿論監督方面,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從策劃、議題、欄目、人員培訓、制度完善等多方面入手,在輿論監督的質量上有了一些提高。
(一)固化欄目,讓輿論監督聞有載體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監督報道的要求,切實加強和提高區縣報做好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墊江日報》從2016年3月起,對版面及欄目作出全新調整。
具體來說,本報開設“墊江日報幫幫幫”欄目,幫助網友讀者解決相關求助事項;開設“記者暗訪臺”欄目,對記者、網友反映的事項進行暗訪,真實記錄新聞現場;開設“新聞面對面”欄目,對市民難題訴求事項以及需要部門、鄉鎮一把手解決的,記者予以采訪和追蹤;開設“記者調查”欄目,采訪刊登社會現象、社會熱點、社會生活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調查性深度報道文章。
不僅如此,《墊江日報》還增設了“新聞追蹤”“墊江時評”“墊江小議”“采訪手記”“大街小巷記者行”“記者在現場” “城市留言板”等欄目,在豐富報道內容的同時,讓新聞輿論監督報道有了土壤,有了載體。
(二)述評結合,輿論監督目的更明確
輿論歷來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恰如其分的評論被稱之為“短槍”和“匕首”,對事件往往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墊江日報》為做好輿論監督,要求記者在撰寫輿論監督文章的時候,同時配發采訪手記和評論。
例如,針對三輪摩托非法營運猖獗,《墊江日報》通過新設置“記者暗訪臺”欄目,采寫《三輪“摩的”:停不下來的非法營運?》,如實報道了三輪車非法營運的情況,并配發了短評《整治非法營運刻不容緩》,給全縣非法營運現象敲響了警鐘,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交巡警大隊也對此采取了嚴查行動。
輿論監督重在推動工作,解決問題。對于由此引起的強烈反響,要求記者及時跟進采訪,最好追蹤報道。
例如,針對農客安全問題,3月4日,記者采寫了《農客車輛超員現象仍然存在》,并配發了采訪手記。稿件見報后,受到各方強烈關注,眾多讀者紛紛致電本報,對農客車輛超員現象提出了批評,對交通執法人員當時未要求該車停車檢查的行為表示不理解,希望本報記者繼續深入調查。
而交巡警大隊也及時主動與本報取得了聯系,解釋了原委,表示正在收集稿件中曝光的農客車輛超員的證據,將對其進行嚴肅處理。記者隨即采訪了《農客車輛超員現象仍然存在續 交巡警大隊:嚴查嚴打絕不姑息》,并配發《為及時回應點個贊》的采訪手記。
就這樣,《墊江日報》通過一段時間的輿論監督,電梯安全有人管了、小區環境更加宜居、公共場所更加文明、休閑廣場回歸本質、僵尸車被及時請走、停車收費合理合法、非法載客銷聲匿跡……
(三)健全機制,讓輿論監督有章可循
“無規矩不成方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調動記者采寫新聞輿論監督報道題材,《墊江日報》設立了新聞線索獎,對及時提供新聞線索的市民給予30 ~ 1000元的獎勵,實行以稿費代獎勵的方式發放。為避免采編人員害怕輿論監督報道的內容得罪相關部門,部分稿件署名采用“安方”,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同時,為有效及時地進行輿論監督采訪報道,報社還規定了凡是新聞輿論監督報道的題材,形成了事先報題制度,并根據采訪需要,可使用報社的新聞采訪車。
此外,為激勵采編人員撰寫新聞監督方面的稿件,在績效考核方面,報社除了根據采編的辛苦程度、稿子的質量以及稿子的影響力等因素,通過打分記發稿費外,還給予采寫記者增發稿費的獎勵。
(四)暢通渠道,構建編讀互動大通道
第一,等你來爆料。《墊江日報》不僅在每份報紙頭版設立了新聞熱線電話,還制作了“墊江日報微信公眾號”聯系卡,印制了二維碼,并在背面設置了新聞熱線電話,投稿郵箱以及本報品牌欄目介紹等。要求記者在深入基層采訪時,發給采訪對象及其他市民,在推廣微信公眾號的同時,希望市民及時提供新聞輿論監督線索,從而暢通了基層渠道。
通過此舉,墊江日報新聞熱線每天接到新聞線人提供的新聞線索3 ~ 5個。經過記者深入采訪,很多重要的新聞線索發表在重要版面,成為月度優秀稿件。
第二,走出去發現。新聞輿論監督報道的任務,也是去發現,去反映客觀世界的千變萬化的過程。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層,才能了解基層實際,發現有新聞輿論監督的線索。為此,《墊江日報》為更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貼近百姓、貼近民生、貼近服務,堅持走轉改,讓記者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新聞輿論監督的內容。
例如,《墊江日報》除記者自行下鄉采訪以外,還要定期開展集中采訪活動。2016年3月,《墊江日報》開辟了長壽湖畔鄉鎮行集中采訪活動、4月開展了龍溪河畔生態發展集中采訪活動。要求記者深入基層,在采訪鮮活的稿件的同時,發現新聞輿論監督的內容和線索。
(五)加強培訓,提高輿論監督能力
《墊江日報》規定了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為業務學習時間。一是由報社的總編輪流對上個月的新聞輿論監督稿件進行點評,總結得失;二是每次學習由一名采編人員就新聞輿論監督作業務培訓,內容涉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理論知識、輿論監督的寫作技巧、采訪技巧等;三是就下階段的新聞輿論監督做安排部署。要求每個月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新聞輿論監督報道。
通過培訓,采編人員對撰寫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增添了興趣,具備了方法技巧。先后撰寫了《居民反映:門前污水流,希望政府管一管 普順政府:已及時清理,即將全面改造小水道!》《不文明觀影行為惹人煩》,配發評論《文明觀影 尊重電影尊重觀眾》《“僵尸車”該怎樣“請”走》,并配發評論《讓僵尸車無所遁形》以及《“張口要4元”我縣停車位違規收費現象猶在》等一系列輿論監督文章。
G216.3
A
1674-8883(2016)20-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