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康
(煙臺日報社,山東 煙臺 264001)
新聞評論寫作中的“假想敵”探討
姜春康
(煙臺日報社,山東 煙臺 264001)
新聞評論在當今社會價值觀導向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新聞評論寫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新聞評論寫作中,樹立“假想敵”才能使新聞評論有理有據,實現新聞評論的價值。
新聞評論;“假想敵”;戰斗;辯論場;價值觀
新聞評論也是一種寫作,需要掌握一些寫作方法與技巧,它屬于新聞寫作的一個內容。但是新聞評論的寫作與我們平時創作的其他文章不同,新聞評論具有很強的實時性,都是結合當下最新的事件來進行寫作的。新聞評論的中心就是說理,對于新聞評論來說,必須針對新聞進行有理有據的論述,既然要有理有據,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置身于辯論場。也就是說,在進行新聞評論寫作時,要樹立自己的“假想敵”,只有這樣,新聞評論才能夠有針對性、一針見血,更容易使人信服。
新聞評論是一種說理性較強的文章,它一般都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常見的、具有一定社會輿論的新聞事件。新聞評論要注重講道理并且對新聞進行評論。寫作新聞評論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對事件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在分析之后,要對新聞事件進行有理有據的論證,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利用“假想敵”,對“假想敵”的特點和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一一進行辯駁。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新聞評論必須要有依據,不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新聞評論必須要在客觀、公正的基礎上有理有據地進行分析描述。為了使新聞評論做到有依據,就自然而然要在新聞中找出與新聞評論者觀點相近或觀點不同之處。新聞評論本身并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但新聞評論卻擔任著懲惡揚善的重任。在新聞評論寫作過程中,新聞評論者要根據事件本身,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公平公正地對新聞進行論述。新聞評論者可以從積極角度或消極角度對新聞進行評論,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在進行新聞評論寫作時都應當給自己樹立一個“假想敵”作為自己辯論的反方。這樣,新聞評論者在進行新聞評論時才能全面細致,才能針鋒相對、一針見血,給新聞評論賦予濃重的辯論色彩。比如關于湖南冷水市同興派出所一張吐槽民政局給老百姓添麻煩的官方證明這條新聞,派出所可以開具“無犯罪前科證明”,但買房也要無犯罪前科無疑是在折騰老百姓。姜春康對于這條新聞的評論“亂開證明能不能別折騰老百姓”就將讓開具證明的民政局作為“假想敵”,闡述了現代社會“辦證難”、辦事復雜的現狀,矛頭直指要求開證明的部門,并表明了部門應該簡化過程、方便百姓的立場。由此可見,“假想敵”在新聞評論寫作中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假想敵”,新聞評論者就很難將觀點有理有據、有針對性地表述出來,新聞評論也將失去色彩、沒有說服力。在新聞評論中,只有給自己樹立一個敵對方,文章才不會空泛無力,在描述事件時才能使每一點都有依據,文章也才能夠有力度。
以上說明了在進行新聞評論寫作時,“假想敵”扮演的重要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利用“假想敵”就成了新聞評論者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利用好新聞評論寫作中的“假想敵”,就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新聞評論者要做到在進行新聞評論時把自己置身于辯論場中;二是新聞評論者在進行新聞評論時評論者要有戰斗的心態。
(一)新聞評論寫作者要把自己置身于辯論場
在新聞評論寫作中,新聞評論者只有把自己置身于辯論場,才能以一個辯論的心態進行新聞評論,才能找到“假想敵”。新聞本身并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但新聞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能揭露當今社會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一些社會不公現象、一些關于良知道德的問題,也正是因為新聞能揭露這些現象,才會引起廣大民眾的興趣,才會引起大眾的關注并引發人們思考。新聞評論擔任著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品德、引導民眾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任。在新聞評論中,對積極的一面要進行弘揚,對消極的一面予以抵制和抨擊。如果一個新聞評論寫作者沒有將自己置身于辯論場中,不能以辯論的心態去進行評論,其評論就會失去色彩,也就無法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更無法引人思考,無法對社會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因此,在新聞評論中,評論者應當與“假想敵”進行辯論,根據“假想敵”的觀點和可能存在的原因進行一一辯駁論證,將其理由逐一揭露。除此之外,在抨擊“假想敵”的同時,評論者還要做到對積極的一面進行弘揚,這樣才能寫出一條正能量、積極向上的新聞評論,才能引導大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寫作新聞評論時要有戰斗的姿態
新聞評論者將自己置身于辯論場后,還要時刻以戰斗的姿態面對“假想敵”,不能害怕膽怯,也不能敷衍了事。新聞評論本身就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戰斗、一場積極與消極的戰斗,因此,評論者務必要保持戰斗姿態。評論者只有以戰斗的姿態面對“假想敵”時,才能不“手軟”,新聞評論才能夠強勁有力。例如,在姜春康的“亂開證明能不能別折騰老百姓”的評論中,姜春康直指“‘開門難、臉難看、事難辦’,是官僚主義作風的典型表現,老百姓最反感,因為它真折騰人、真耽誤事”,他的“假想敵”就是那些要求開具證明的部門。如果姜春康沒有戰斗的姿態,被那些部門的“要求”等搪塞,那么他的新聞評論必然不會被大眾所接受。正是因為他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以戰斗姿態對待他的“假想敵”,據理力爭,才能客觀公正地指出社會中存在的“辦證難”的現象,才能對其進行抨擊。同時,姜春康還主張一切從簡,指出這些部門應該真正為老百姓辦事,這正是對積極一面的鼓勵和弘揚。在進行新聞評論時,樹立好“假想敵”,并且以戰斗的姿態面對它,才能使整篇文章活靈活現,新聞評論才能打動人心,也才能起到引領社會正確價值觀的作用。
新聞評論是通過評論來表明其價值,弘揚社會積極正能量的一面,并對社會存在的許多問題進行抨擊。在新聞評論寫作中,評論者要學會給自己樹立“假想敵”,將自己置身于辯論場中,以戰斗的姿態面對“假想敵”,只有這樣,新聞評論才能夠一針見血,才能實現新聞評論的價值。
[1] 陶富民,高軍,王騰蛟,等.面向話題的新聞評論的情感特征選取[J].中文信息學報,2010,13(3):78-79.
[2] 侯煜,楊恒.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能力分析[J].社科縱橫,2010,5(11):33-34.
G212.2
A
1674-8883(2016)20-0226-01